以心学“四句教”对治亲子焦虑

文化   育儿   2023-10-22 22:24   北京  


一位对王阳明心学有长期学习的同行老友谈孩子教育,她从孩子二三年级她就学习一些心理学,也是理工科,谈到一些其他孩子的案例,谈到对孩子父母的焦虑情绪…… 然后阳明心学就像“混沌”系统的洛伦兹吸引子,我们的谈话收敛到阳明心学的“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没想到先生总结心学这四句话,像暗室中突然点燃一灯如豆,照进自己纠结和思考的卡点。接下来,我们通过微信讨论、隔着高铁的电话讨论,想明白亲子教育中的困惑大多可以从四句教出发。


这也是胸中问题淤积,反复冲撞,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总算受到启发,喷薄而出。


“四句教”出自王阳明在浙江会稽天泉桥上与大弟子钱德洪、王畿的师徒对话,收录在《传习录》中,史称“天泉证道”。


嘉靖六年(1527)九月,阳明受命征思田。临行前夜,王阳明坐在天泉桥上,钱、王以所见请益,阳明先生指出二人见解,“相资为用,不可各执一边”。并谓:“吾教法原有此两种。四无之说为上根人立教,四有之说为中根以下人立教。上根人以顿悟方式参悟,下根人以渐修方式参悟。



谈起现实中一些孩子的例子~“我总怕逼太急了,把孩子逼出毛病来”~这样的采访,在亲子教育的文章里常常出现。“无善无恶心之体”的意思,是每个孩子有他/她自己观察、接触这个世界的途径和方式,在他/她的时空,有他/她的未来。做父母的,不应当用自己的“autograph”自传式回应和自己的世界观,或者拿着social mirror去急着判定一件事情的“善与恶”,“好与坏”,“高与低”,“强与弱”等的二元对立,用自己的分别心强加给孩子。“无善无恶心之体”,就是让孩子用自己的身心去接纳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不去强加外部的二元对立的比较,不越界去judge - 而这些,是我们做父母最容易忽略的。我们能做和要做的,就是努力用自己的智慧,去帮助孩子理解实相,真相。


这是四句教对教育的根本,是为人父母最容易忽略,容易破坏的东西,是教育的起点:“无善无恶心之体” - 在理解事物之前,并无先天好坏善恶的标准,而家长、老师、社会过于频繁加诸于孩子身上的标准判断,是带来家长和孩子焦虑和教育僵化的根源。


都说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缺乏原创,诺奖级的发现,自然科学也好、社会科学也罢,先放下判断的功利性,尽所有努力让个体自身去理解、挖掘实相,回到“心之体”的认识论本体,这时候自然才有“知行合一”的举动。


讲句不客气的话,在焦虑的东方式家庭教育中干预长大的成年人,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实相和善恶判断,真能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吗?恐怕大部分未必。孩子往往看到成人被染污的视野看不到的角度。


圣严法师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帮助父母成长的小菩萨”。



我理解剩下三句,是年轻人认识和成长的自然顺序:


有善有恶意之动 — 生活在活的社会中,自然会有自己经历的对事物的判断,哪些在当下的时空环境里是适宜的,哪些不适宜,哪些标准还不好说,自然会被年轻人认识到,不烦劳爹味十足的大人去说教。


知善知恶是良知 — “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是相信人有恻隐之心,有同理心,有直觉,人在特定的环境里寻求有意义的生活,这是人的本性。知善知恶,就是价值观体系的建立,父母只要在大是大非上做好引领和讨论,就尽到责任了,因为良知必从孩子自己心里生长出来,而不能强行灌输。如何教给孩子知善知恶,其实就是父母做好自己,不断地提升自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为善去恶是格物 — 作为成年人,有责任为家庭、学校、公司、社会建立健康和鼓励为善去恶、奖勤罚懒的机制,想想要为儿女留下一个怎样的世界,这是外缘。从内因来讲,知善知恶的良知自然驱动孩子为善去恶。


知乎上有一个类似的故事,是讲王阳明自省“四句教”的过程:


一句话,常常告诫自己,常常回到原点:“无善无恶心之体”,放下判断善恶高低优劣的冲动,耐心支持倾听和鼓励孩子,陪伴、支持他/她生长出自己的善恶良知和勇气。


四维碎片
当四维碎片经过时,它将透视一切时空细节,洞若观火。这里记录了在追求知行合一的道路上,那些思维碎片集成的文章,分享对技术和人生的观察,也分享读书,观影和一切无用,有趣,有价值事物的思考,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