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是01年,一次出差去LibertyVille,(美国很多城镇叫什么什么Ville,跟咱们什么什么镇似的),住在Motorola公司附近一家连锁酒店,那种美国郊区常见的经济型酒店(现在的如家、汉庭类似)。如你所知,下班后一般就呆在酒店里,因为去哪儿都要开车跑远,出门也就都安排在周末。
有天晚上和同事聊完当天的代码进度和debug情况,交换一些吃的就各自回房间睡下,熄了灯,美国大农村没啥光污染,黑乎乎的倒头就睡。迷迷糊糊间,听到走廊有人跑步的声音,看看表晚上11点了,犹豫说算了继续睡。可接着听到有女士声音在走廊喊:“American citizen,come out..."。我仔细听了一下,还是吵得很,于是开灯,可是灯并不亮。我再看其它的电器,连冰箱显示灯也黑着。“好吧,停电了” 我想“不过都11点了,继续睡到明早也没啥。”
我还是好奇,把朝走廊的门推开个缝儿,探头出来看 - 走廊那头刚要离开的一位美国女警看到我,停了一下。我问她怎么回事,她说这家酒店停电了,为了防止客人夜里黑暗中受伤,大家要被转移到旁边一家旅店。我嘟囔说那你说American Citizen,她怔了一下,说你赶紧来吧。
我们后来都去了隔壁旅店,灯火通明,还备了些小食品,大约是给转移过来的客人压惊,这时候已经凌晨12点左右了,第二天吃完早餐我们又回了原酒店,电路修好了。
这事儿吧,我觉得印象比较深的,是女警连续喊:“American Citizen......”。这事儿我当时的解读,就是说本国国民优先,挺容易理解的。
这两天上海车展某国外名牌车展位,因为两位展台小姐对外国面孔和本国国民的区别对待,惹起轩然大波。你要问我的态度,我觉得真是求仁得仁。
崇洋媚外这件事,更多时候是心理的毛病。无论是慈禧太后说的宁与友邦不与家奴,还是过去十里洋场时代的买办嘴脸,今天无论如何都应该反思一下,什么是正确的内外有别 -- 如果做不到一视同仁的话。只要民族国家还存在,大抵做不到一视同仁。对本国公民应该格外关照,如同20多年前一家美国旅店停电故事中,那位女警专门强调本国公民的权利一样。爱国主义,部分就建立在这种对自己人格外优待的意识之上。
鲁迅先生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此更加有切肤之痛,他晚年就生活在上海。如果迅哥儿穿越到当下的车展现场,大抵会说出他以前一样的话:“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心平气和,被别人打了,就非常气忿。但一个人而至于乏到自己打嘴巴,也就很难免为别人所打,如果世界上“打”的事实还没有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