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所往

文化   2024-09-21 09:21   北京  

2022年,我和女儿佳茗有幸读到《去往斯德哥尔摩的路上》的英文版当时我们父女刚合译出版了两本内容颇具深度的科普作品。彼时佳茗正忙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紧张学习生活,一头扎进数学和神经科学两个学科的密集考试地雷阵中,日常还要完成实验室的繁重任务,忙到飞起。所以,我们决定暂停翻译工作

有一天,出版社推荐几本书,我们发现有一本自传书名有趣,文笔幽默兼具趣味性和学科相关性,不由得心动了。这就是《去往斯德哥尔摩的路上》。

随着AI翻译能力的大幅提升,知识和技能类书籍的人工翻译边际效益递减。如果读者对翻译作品的文字表达、文字风格,甚至整体的流畅性要求不高,那么AI翻译的水平大致可接近信和达的标准。例如一般的产品使用手册和软件开发指南,优秀大语言模型和机器翻译的效果甚至可以超过几位技术译者组成草台班子。这乍看是大语言模型和机器翻译“提升了翻译的无能基准线”,换一个角度看是大大加快了不同语言间文字和书籍的交流,同时给追求“信达雅”“雅”的译者拓宽了翻译带宽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选择一本具有文学性的非虚构作品,翻译这本诙谐幽默的当代科学家自传,就成为一件自我挑战也令人乐在其中的创造性劳动。

像物理学领域具有传奇个性的理查德·费曼Richard P. Feynman一样,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博士具有传奇色彩闻名——他谦虚经常自嘲总是风趣幽默。作为一名医生,他曾与美国流行病学家和免疫学家安东尼·福奇Anthony S. Fauci一起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担任“黄色贝雷帽”心脏病家转型成为生物化学家,最终获得诺贝尔奖作为一位传奇导师,他点燃了众多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好奇心。

我们在阅读和翻译本书时,力求用生活化的语句呈现一位善于“把什么都讲成故事”的科学家的炉边谈话。我们仿佛化身实验室生,在一次聚餐后围坐在餐桌旁,边喝红酒边听他娓娓道来:从家族心脏病历史,对医学的热爱再到学生时代的青葱岁月他对每一位学生和合作者的辉煌时刻如数家珍真诚分享科学发现中的幸运瞬间和同侪竞争中那些焦躁时刻,以及得诺贝尔奖老两口国际科学奖的巡回旅行中的种种趣事。

本书涉及很多严肃的科学问题,回顾了作者实验室近半个世纪的科学贡献莱夫科维茨博士用非专业人士也能听得懂的语言,把涉及科学过程的本质、创造力、对学生的指导、疾病、家庭生活等多个主题讲得栩栩如生。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常常忍俊不禁,乐于反复推敲词句以传递故事的幽默色彩。正如作者在中文版序写道:“幽默本质上是一个创造性过程,我发现向我的学生展现幽默,往往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鼓励他们从可能原本不会注意到的新角度思考问题。”

阅读本书,你无须具备心血管病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知识,也无需知道某种受体的基因编码是怎么回事读这位2012年诺奖得主的自传,就像看一位导师版的《科学大爆炸》系列剧。对年轻学子而言,可以从一位普通年轻人因兴趣坚持成长为诺贝尔奖得主的过程学到科学研究的规律和真谛;对于高校教师和科学工作者而言可以从培养学生和各种“护犊子”的行为中理解本书分享的当一名好导师的10条黄金准则然后如同看到镜中的自己一样莞尔一笑,喜欢上这位科学同行

2023年9月,我在成都主持的一次智慧医疗峰会上有幸见了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e), 他的上一届同一奖项获得者就是本书作者罗伯特·莱夫科维茨我们聊起本书,他表示自己早已读过,认为这是一本非常吸引人的自传特别提到莱夫科维茨博士的好奇心和幽默感相辅相成,这也是那些在1969年写出至今仍在使用的高性能计算应用中第一行原理代码,直至当下仍能立刻拥抱ChatGPT和Copilot等新兴技术的科学“顽童”们的共同特质

2020年疫情迫使我和佳茗分隔两地以来,我们便开启了隔空翻译的尝试随着本书付梓,我们一起完成了3本书,《去往斯德哥尔摩的路上》成为合译的收官之作恰逢佳茗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毕业,她也踏上了去往柏林的路上”,开启科研探索的旅程“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希望各位读者阅读本书时能够感到放松和愉快,心有所悟,从心出发。

2024/8/24 于北京  静等10月出版

何万青 英特尔中国首席工程师 

何佳茗 柏林伯恩斯坦计算神经科学中心在读硕士


四维碎片
当四维碎片经过时,它将透视一切时空细节,洞若观火。这里记录了在追求知行合一的道路上,那些思维碎片集成的文章,分享对技术和人生的观察,也分享读书,观影和一切无用,有趣,有价值事物的思考,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