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风:技术的push与pull,卡点与创新

文化   Science/technology   2023-07-14 11:59   辽宁  


00 



        小学在马兰附近的军区长大,家里可读的杂书,来来回回是父亲上海读大学后买的鲁迅杂文单行本们,躺在床铺下面有个柳条箱里。直到现在,脑子里偶尔莫名其妙冒出迅哥儿的一些文字,熟悉又亲切。譬如我很喜欢的一个杂文集叫《热风》— 上海现在还有一个鞋店品牌叫hotwind,我常主观认为店名来自鲁迅粉丝 — 里面颇有几篇类似140字微博段子的“随想”,起的名字也莫名其妙,如“热风六十二,恨恨而死” - 这是我脑子里镌刻下来的句子,不用翻原文,更不必百度。过于迅速的验证和获得,让一切都贬值。




        如果按照朝代看流行的文体变迁,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到了民国有杂文风行,后来被赞为投枪匕首。我读高中的时候,语文课本里鲁迅先生的杂文不少,是写议论文的样板。那时候社会上流行过报告文学,散文,朦胧诗,杂文,甚至还有杂文报。大约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这些文学形式逐渐消失了。这些年要感谢互联网,从草根中长出玄幻文学、爽文、鬼吹灯、明朝那些事、科幻、公众号,虽然逐渐都围着流量打转,到底文风有了点儿多样性。


        前一阵子,先是去广州外贸大学讲座,经历了41度大湿度下的闷热,接下来回北京感受同样温度下连续的干热,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家里,空调全天候运转 - 一旦走出门,脑子“嗡”的一下 - 仿佛立刻理解了鲁迅写“热风,恨恨而死”这个题目的心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上海的亭子间里,没有空调挥汗如雨是怎样一种体验。        


        下面仿照“热风”的写法,拉杂随想,写这段时间对一些人事物和科技行业的看法。 

01



        

        和年轻人谈她们看世界的角度,被提醒说我们这些70后,是世界上少有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处在一个国家高速发展的一代人。因为一直处于这种狂飙突进的状态,是没有时间和动力做深入思考和任何反思的,所以很有可能,我们的思想其实还停在几十年前的状态,跟不上物质文明的发展。“跑得太快,灵魂落在后面”可能还是轻的,“跑得太快,灵魂发育不全”更准一些。现在狂飙突进40年的经济突然被阻滞、刹车,所有没有跟上的思想、文化建设,忽然间就爆发出来。出来混,总要还。我的意思,赶上时代红利和国运的一代人,对年轻后辈的思考和质疑要有敬畏,看看我们落下了什么,尽力给这个世界补回来。






02



        在乐观突进的时代,技术派喜欢强调技术的“第一推动”能力,就像手里拿着锤子,看哪里都是钉子。回顾技术创新的历史,能够持续push起产业发展的技术突破并不多,因其必须具备强大的生态构建能力,带动这个行业打造自我实现的预言 - 比如英特尔坚守摩尔定律,使得整个生态都相信,处理器一定是按照摩尔定律发展,不会跳票,整个业态就会为下一代设计;比如乔布斯定义了iPhone手机,在这样的市场,还没有完全形成之前,以产品对未来的展望来推动一个技术体系的兴起。而除此之外,更多的技术创新,是以需求方“pull(拉动)”的形式,因应市场提出的对新产品和技术的要求。“推”与“拉”的关系,就是因和缘的关系。很多科技公司的衰落,大多来自技术派过于相信自己“push”市场的能力,不了解真正的需求在哪里。



        在6G俱乐部(筹)组织的“6G+大模型+卫星互联网&《IMT面向2030及未来发展的框架和总体目标建议书》”主题沙龙上,我对移动通讯从5G向6G演进,大家对6G应用需求和市场规模担心的问题,提醒大家从“推”和“拉”两方面思考 - 最近大模型的热风里,也要想想站在消费端,Pull的力量在哪里?   

03



        回顾CT技术,特别是IT技术,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可以看到一个规律,任何一种新的使用场景的规模突破,端赖这个行业突破了某技术卡点带来的。举例说,386,486到586的演进,CPU强大的算力被照单全收,归因于互联网横空出世所需更多的算力消费;云计算得以普及,是由于硬件辅助虚拟化技术(vT)的突破,使得云计算虚拟化开销跌破一定的阈值,才得以大规模普及。大数据甚至AI的兴起,前提是移动互联网以及个人智能手机普及,每个人都成为数据的生产者,这些数据对于商业和互联网电商变现了巨大的价值。今天区块链和原宇宙,包括物联网这些技术,所以还没有形成像云计算,大数据这样的爆发,是由于还存在着某些卡点没有被定位,并突破。

04



        对创新而言,李约瑟在《四海之内》里,总结古代中国为“水利工程型层级回扣官僚社会”,擅长“自上而下”“顶层设计”,而这种打法对创新总是成功寥寥,而因循守旧则是常态。万维钢在给克里斯.米勒《芯片战争》写的序提到,即便是“造原子弹”这件事,也不是从0到1的创新,更像是工程实现。而OpenAI的ChatGPT, Apple的Vision Pro,甚至是GPU在AI领域的崛起,AI for Science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突破,这些都是自下而上的厚积薄发,如草里冬瓜,等你注意到的时候,已经是燎原之势。儒家文化里根深蒂固喜欢建立各种“应该”的规矩、礼教和伦理,直到阳明心学才纠正过来 “进入近代哲学”(王德峰老师语)。回头看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到博士,到处在培养“应该”的潜意识,在我们的教育体系里,在父权社会的底层代码上 - “只有证明你足够强,才值得爱”,马斯克就此对中国文化的创新能力提出怀疑,并不是没有道理。否则无法解释为什么现代科技的原创性发现和发明,更多不在我们这里。回顾  01 的讨论,我们是不是能想到什么?




四维碎片
当四维碎片经过时,它将透视一切时空细节,洞若观火。这里记录了在追求知行合一的道路上,那些思维碎片集成的文章,分享对技术和人生的观察,也分享读书,观影和一切无用,有趣,有价值事物的思考,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