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京东健康心理的专访栏目“宛平南路600号解惑”。
我们将会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不同科室、不同领域的专家聊一聊,透过他们对心理学的科普和解析,寻找应对这个繁复世界的力量和温度。
前段时间,看了一部纪录片——《前浪》。
顾名思义,纪录片的主角都是老年人。
里面有个故事,很有“意思”。
故事的主角,叫王敏华。
在失去老伴独自生活多年后,她被诊断为轻度认知障碍。
与大多数人不同,在得知诊断结果后,她选择了一个特别的方式来抵抗孤独与遗忘——网购。
直播间的热闹和点击下单的快感,让王奶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和满足。
她不愿成为子女的负担,也不愿因为健康的问题,放弃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探索。
可同时,却给女儿留下了一地未拆封的劣质商品。
“个个都便宜,个个你都要买。假表、假酒,你都买得开心。一个月不到,买了38件快递。”
类似这样的困惑和无奈,其实每天都发生在不同的家庭中。
它们像一把把刀飞向了一个个老人,然后留下一地碎屑,拼凑出了6个字:
阿尔茨海默病。
截至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阿尔茨海默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患者人数达到1699万。
据预测,到2050年这一人数将升至2765万~9194万之间。
阿尔茨海默病等同于老年痴呆吗?
它可以被完全治愈吗?
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们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精神科副主任岳玲医师面对面聊了聊。
01|
“每3秒,就有一个阿尔茨海默病新发患者”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简称 AD),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也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
“阿尔兹海默病其实是个舶来词。
100多年前,由美国神经和精神病理学家阿洛伊斯·阿尔茨海默 (Alois Alzheimer) 首次在痴呆患者的大脑中发现了淀粉样蛋白斑块。
那以后,大脑中淀粉样β斑块的积聚,便成了阿尔茨海默病的特征性标志之一。”
我们总是会习惯性地将阿尔茨海默病称为“老年痴呆”。
但实际上,两者并不能划等号。
“老年痴呆是一种症状。
诱因有很多,比如路易体痴呆、血管性痴呆,甚至梅毒也会导致痴呆。
阿尔茨海默病只是导致痴呆的主要原因之一,占比超过了50%,但并不是唯一原因。”
最近几年,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
2018年,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的主题为“3秒钟”,意思是每3秒钟就有1例AD新发患者。
对此,岳玲医师也提出了自己的观察:
“这和我们平均寿命的增加,以及人口老龄化有着很大的关系。
有流行病学调查,90岁以上的老年人,50%以上可能患有阿尔茨海默病。
所以,大家活得越来越久,患病率自然也就愈来愈高。
这也算是长寿带来的一个副作用了。”
至于男女患病率的差别,岳玲医师也开玩笑地说:
“当然是女性更高了,因为女性的平均寿命更长啊。
拿上海市举例,现在女性的平均寿命已经达到了86.2岁。”
▷图片来源:网络
02|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眼中的世界,和我们是不一样的”
阿尔茨海默病不同阶段的表现是不一样的。
A、早期症状
“首先就是记忆功能衰退。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变得越来越差,这很正常。
那怎么判断是不是阿尔茨海默氏病导致的呢?
我们临床上有一个词叫做主观性认知下降,它主要的信号和特征就是:
第一,你自己或者你身边的人,有没有觉得你的记忆力下降了。
比如说,你的子女或是老伴儿,都觉得你以前很聪明、记忆力也很强,结果现在明显感觉不如从前了。
第二,这个下降是不是很突然、很明显的。
而不是我们日常所说的,随着年纪的增加慢慢变差。
‘记忆的橡皮擦’这个比喻还是很形象的,突然一大片记忆就消失了。
当然,现在临床上还有很多记忆力相关的评估量表,检测也会更客观更准确。”
“另外,我还想再强调一个细节:
很多人会觉得,自己的爸爸妈妈记忆力还好,只是最近一些小事儿会记不得了。比如中午饭吃的什么,早上和谁一起吃的饭等等。
这个时候其实恰恰要注意了。
我们在临床上发现,这个‘记忆的橡皮擦’,是会先把最近的事情擦掉的。
然后再逐渐退行到中学时期、小学时期及婴儿时期。
我有个患者,她的妈妈本来精通吴语、闽南话、潮汕话和英文,随着阿尔茨海默病的不断进展,老人家语言功能也逐渐受损,现在竟然只会讲无锡话了,要知道无锡话是她最小时候老家的方言,这其实就是个退行的过程。”
“其次,是情绪的改变。
很多人早期会呈现出‘抑郁、痴呆傻傻分不清楚’的状态。
比如说,以前经常跟朋友们出去玩,或是待在屋里和家人聊天,现在也不出门了,也不社交了,整天待在家里看电视,或是干脆一个人发呆。”
目前临床随访研究证实,约有三分之一的老年抑郁患者,随访下来为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痴呆。
▷图片来源:网络
B、中晚期症状
“阿尔茨海默病的中期随着疾病对认知功能的全面影响,患者日常生活逐渐受损,经常找不到东西,出门会迷路,甚至吃饭也不记得。
当然,更为复杂的是,一些老人也会出现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问题。
比如脾气变得喜怒无常,突然地大发脾气或是回忆往年遇到的不愉快,哭泣伤心,也有一些老人会出现日夜颠倒的睡眠节律问题。”
“晚期的表现,则主要表现为生活无法自理,比如不会自己上厕所、不能自己吃饭、找不到回家的路,甚至语言和识字功能也越来越差。这个时候一定需要全方面的照护了”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眼中的世界,其实和我们是不一样的。”
“我们临床看到的很多患者,他们会反复地怀疑、反复地问:
‘你是不是把我的10块钱偷走了!’
‘你是不是把我的一件旧t恤拿走了!’
之所以会这样:
一是他们情绪调节发生了剧烈的、不合情理的变化,比如容易疑神疑鬼、猜忌别人等等。
二就是由于疾病导致的记忆下降,他们除了记不得自己把东西放在哪里外,更不记得家人之前反复给予的解释和劝说,甚至记不得自己问过这个问题。
三是因为认知和判断力的变化,容易把废品当作宝贝来珍藏,而且关注的点也很浅很窄。”
在聊到这时,岳玲医师讲到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
“那些已经擦掉的东西,大多数情况下是无法被恢复的。
但是,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把那些还没有擦除掉的记忆,尽量地去保持和维护。”
▷图片来源:网络
03|
阿尔茨海默病的筛查与治疗
近些年,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和治疗,其实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进展。
“目前,脑脊液检查和PET-CT是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的精准诊断的检测方法,可以明确是否存在β淀粉样蛋白(Aβ),而Aβ正是阿尔茨海默病现今阶段的诊断标志物。”
“这些诊断措施,要么是很贵,动则就是近万元;要么就是有创检查,比如腰椎穿刺。
而可期待的未来已经发现通过血液检测相关标志物,其结果可以和脑脊液和PET媲美,在简单化和可及性上均有很大突破。
比如,通过外周血的检查,观察到大脑中生物标志物相关的数值变化,然后再针对性地去做检查。”
“未来,我希望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也能像肿瘤标志物检测一样,成为体检的一个项目,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干预的前置性,也就能有效地延缓痴呆的速度。”
此外,阿尔茨海默病在药物方面的研发也一样很值得期待。
“我们都知道,对于阿尔兹海默病的药物研发,失败率是最高的。
但是这些年,由于政府持续的投入和研发力量的增强,终于出现了突破性的进展,新的药物已经开始运用于临床,这种治疗方法可以减小甚至是逆转淀粉样蛋白的病理性变化。
虽然现在价格还是有些贵,但我希望通过我们的推广,未来可以进入医保,造福更多的人。”
▷图片来源:网络
04|
“Never too early,Never too late”
在聊到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和治疗时,岳玲医师给我们讲了两个患者的故事。
“有一个老先生,刚刚七十岁出头,据他说自己家族里有很多人都患有阿尔茨海默病。所以,他刚刚发觉自己出现了一些记忆力减退的迹象,就赶忙来做筛查,希望可以早点干预。
我们让他做了两个量表。一个是关于记忆力功能的,满分30分,他得了28分;另外一个难一点,满分也是30分,他得了26分。
而丢分的题目,都是和短期记忆相关的。
后来,我们就推荐他去做了PET-CT,结果发现了他的大脑中存在β淀粉样蛋白,也就说明他确实存在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改变。
这个老先生,其实是少见的自我认知非常高的患者,能够早早地意识到问题的出现。
通常我们见到更多的情况其实是:
‘我只是年纪大了,记性总会有点不好,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一旦来就诊,往往认知已经很严重了。
但欣慰的是,随着大众意识的提高,这类情况来记忆门诊就诊的患者越来越多。
我们也呼吁老年朋友,一旦发现自己记忆功能明显衰退,或是出现了抑郁情绪,都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信号。
这个时候,建议第一时间来记忆门诊去做相应的评估和筛查。”
“另外一个故事,发生在2021年。
一个病人来做筛查,同样是那两个量表,她分别得了25分和21分,属于认知受损早期阶段,当时也做了PET扫描,证实是阿尔茨海默病。
但是这些年,她独自生活,完全没有问题,并保持着用脑的状态,并且积极配合医生给出的预防措施。
现在三年过去了,她重新来做评估,发现还是25分和21分。
说明他的认知功能维持在了一个可以正常生活的状态。
也说明提前干预是有效的。”
“所以,即便确诊了阿尔茨海默病,也并不意味着一定会痴呆,尤其是早期。”
岳玲医师特意提要出纠正一个大众的偏见:
“很多人觉得,阿尔茨海默症一旦得了就没治了,就听之任之了。
这是最不应该的。”很多事情,做与不做结局会不同,早点做和晚点干预结局也不一样。
▷图片来源:网络
“我们可以从生活方式入手,来预防和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根据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杂志,最新发布的《2024痴呆预防、干预与护理报告》,目前有14项痴呆可改变因素及对应措施:
教育程度低:确保基础教育,鼓励中年人进行认知能力锻炼活动
听力丧失:减少有害噪音,听力受损人群佩戴助听器
抑郁症:积极治疗
创伤性脑损伤:运动/骑车时佩戴头部保护/头盔
身体活动低:保持一定运动习惯
吸烟:吸烟教育、戒烟
高血压:监控血压,40岁以上人群控制收缩压低于130mmHg
高胆固醇:中老年人定期监测、预防/治疗高LDL胆固醇
肥胖:保持健康体重,肥胖人群及早治疗控制
糖尿病:积极预防/或控制稳定血糖
过度饮酒:提高对饮酒危害的认知 限量饮酒
脱离社交:优先考虑老年人友好社区,多参加社交活动
视力丧失:及时筛查视力,如有问题积极治疗
空气污染:减少接触污染,戴口罩,多去自然环境
控制这些可改变风险因素,可预防或延缓高达45%的痴呆,包括阿尔茨海默病。”
谈到这的时候,岳玲医师开心地笑了起来:
“我在老年精神科,真的非常有成就感,很多患者会说,通过这段时间的症状治疗和药物治疗之后,晚上也睡的着觉了,也可以自己吃饭了,以前经常出现的一些情绪问题和关系问题也有所缓解。家属的生活负担也大大减轻。”
“我们有一个口号‘never too early, never too late’。
‘never too early’指的就是越早干预效果越好的,而‘never to late’则是说无论从哪一个阶段开始干预,都不算晚,我们可以在这个水平对疾病延缓进展。
所以,千万不要听之任之,一旦发现一定要及时干预及时就诊。”
05|
“管住嘴,迈开腿,多动脑”
“其实,现在发病率这么高,我们不是在成为照护者的路上,就是已经是照护者了。
有一句话叫做‘人生始于屎尿屁,终于屎尿屁’,说的就是照护者的心声。”
对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家属,岳玲医师从行动方面和心理健康方面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a、行动方面
“就像我们前面说的‘never to early, never to late’。
一旦发现一些征兆,尽早就医;
那即便已经有了一些认知或记忆功能的衰退,也请不要放弃,在任何阶段,只要能及时进行科学的、正规的治疗,也能大大地延缓。”
“其次,是要建立‘认知友好环境’或‘适老化环境’,比如:
设置适当的提示,帮助患者辨别方位、回忆接下来要干什么,比如厨房在哪?早餐要吃什么?
增添生活的便利性,比如在浴室增加坐的地方避免滑倒等等。”
“还有个九字诀‘管住嘴,迈开腿,多动脑’。
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多运动,多和外界沟通。
注意‘用脑不能停’,比如,患者现在如果是小学生的状态,可以让他多做一些小学生的数学题;也可以让患者坚持写日记,哪怕现在可能文字不太通顺,只要坚持写,一般都会有所好转。
尝试去学习一些新的技能,哪怕是唱唱歌、写写字、画画画都好。”
b、心理健康方面
“来我们科治疗的人,其实大多数还是很孝顺,或者和伴侣的感情很好的。
但照顾的过程,真的很折磨:
一是看到自己的亲人变成这样,非常心痛;
二是像我们前面说的,患者会合并一些情绪或睡眠的问题,导致照护者也会出现一些抑郁或焦虑的状态;
三是很多照护者自己生活压力也很大,白天还要上班或照顾家庭等等。
他们其实本身就有很多需要倾诉或缓解的诉求,甚至进行心理治疗的也不在少数。
都说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是家庭的孤独者,其实他们的照护者也是。
所以,我一直强调,照护者要先保证自己的健康状态,再去照顾患者,这样才能实现长久的陪伴。”
“我们也开展过类似’家属培训班’或者是‘家属交流会’的活动,效果蛮好的。
相似的家属聚在一起,哪怕只是诉诉苦、互相交流一下经验,对他们自己情绪的改善都是很好的。”
“另外,我觉得国外的一些做法是值得借鉴的,比如说社工群体、互帮互助会等,去定期地做一些科普宣教或经验分享,大家一起讨论一些具体问题的应对措施,都能大大地提升照护者的心理健康状态,减轻生活负担。”
06|
写在最后
采访结束后,我穿过老年精神科的就诊区。
脑海中都是岳玲医师从头到尾不断重述的一句话: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一定会越来越好的,未来可期。”
如同衰老不可逆转,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在内的很多与年龄增长相关的疾病都无法治愈。
而我们能做的,其实就是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地照顾自己、放下恐惧,享受当下。
如果阿尔茨海默病注定要偷走你的未来以及你的过去,那请全力阻止它吞噬你当下的时光。
希望你能拥有拥抱世界的力量、温度和爱,京东健康心理携手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永远陪着你。
每份情绪,都值得细细整理!
我们京东健康联手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打造了「情绪抽屉」馆,11月27日-30日,落地上海北外滩国客中心,欢迎来参观,一起走进情绪整理的世界!
#京东健康和宛平南路600号造了个大东西#
转发活动至朋友圈,集满27个赞,截图私信我,还能赢取神秘定制礼品,先到先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