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红缨子高粱如何铸就酱香酒的风味

汽车   2024-12-25 19:32   北京  

第一车间第 166 条推送

高粱,作为一种原始而耐旱的作物,在中国已经栽培了上千年的时间。
  图片来源:贵州茅台公众号

它的种植,曾被视为解决粮食问题的有效手段,因为它能在贫瘠的土地上茁壮生长。而在贵州的赤水河畔,高粱却找到了自己的另一个使命——做酱香酒的灵魂原料。

与普通高粱不同,用于酱香型白酒酿造的红缨子高粱颗粒饱满,富含支链淀粉与单宁。这种独特的成分构成,为酒体提供了充足的发酵物质,并塑造了其独一无二的香气和口感。

  图片来源:第一车间
明代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曾提到:

“蜀黍,一名高粱……米有两种,粘者可和糯秫酿酒作饵。不粘者可作糕、煮粥,可济饥,亦可养畜。”

这表明高粱酿酒至少在明代便已出现,并且还区分了粘性和非粘性高粱的不同用途,也就是如今所说的糯高粱和粳高粱。
01
酒的旅程,从火到窖
高粱的转变之路,始于火焰。
每一粒成熟的高粱,都会在蒸煮的高温中迎来它生命的第一次蜕变。高温不仅去除了杂质,更让高粱中的淀粉分子结构发生改变,为后续的发酵创造条件。

  图片来源:贵州茅台公众号

随后,这些蒸煮过的高粱被送入窖池,与窖泥中的微生物相遇,开启漫长的发酵过程。
赤水河的空气中,漂浮着数以万计的酿酒微生物。它们与高粱共同完成了一场化学与生物学的奇迹。不同于其他酒短暂的发酵期,酱香型白酒的发酵周期长达一年之久,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每一步都讲究火候与时机。
正所谓:“酒有曲生香,粮入窖生魂,火候既得,酒气自成。”
在这个过程中,单宁的微苦与淀粉发酵后的味道交织,形成了酒体中独特的风味层次。每一滴酱香酒,都是高粱、微生物与时间共同书写的诗篇。
02
陶坛里的岁月
如果说发酵是高粱向酒的第一步蜕变,那么贮藏便是它迈向艺术的第二步。
新酒入坛,静置于阴凉的酒库中,与陶土、空气进行缓慢的氧化与反应。

  图片来源:贵州茅台公众号

这种古老的存储方式不仅保持了酒体的纯净,还让其中的成分逐渐融合,形成醇厚的口感。陶坛内的微小气孔,为酒液提供了与外界接触的通道,同时又避免了过多氧气的侵入,堪称一门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据说,清末民初时期,酿酒师傅发现陶坛贮酒会显著提升酒的风味,这一工艺随后被广泛推广。如今,五年、十年、甚至更久的贮藏时间,为每一瓶酱香型白酒赋予了其独特的时间印记。
03
匠心的传承
种植高粱的农人,需要细心观察田间的每一个变化,确保收获的高粱颗粒饱满;
酿造白酒的师傅,则必须掌握窖泥温度、发酵时间、蒸馏工艺的每一个细节。
每一滴酒,都凝聚了这些人对土地、粮食与时间的敬畏。高粱化为酒,不再只是填饱肚腹的食物,而是带着历史、文化与匠心的象征。饮下它,感受到的不仅是香气与味道,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表达。
  图片来源:贵州茅台公众号
今天的赤水河畔,高粱田依旧在等待来年播撒的种子,陶坛中的老酒则在静候开坛之日。
而有关于酱香型白酒的酿酒工艺也在不断发展。科学的介入,使得高粱种植与酿酒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更加精细化,同时也为这项传统技艺书写了新的故事。而这故事,会随着时间,随着代代匠人的传承,延续下去。

(以上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第一车间 出品 

扩展阅读

橙汁的百年进化史,从罐装橙汁到NFC


— The end —


第一车间
1. 关注农业发展中的科技应用与科技创新; 2. 聚焦原产地主产区生态基因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 3. 探索中国“三农”现代化的三产融合创新模式; 4. 推广社会责任中的企业担当与可持续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