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车间第 148 条推送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这句流传千年的古语,出自《晏子春秋》。它不仅蕴含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更引申到环境变化对人产生影响的含义。但如果从植物学的角度解读,这句话却有些站不住脚——橘与枳,实际上根本不是同一种植物。
枳到底是什么?
追溯枳的“身份”,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周礼》和《山海经》。
在《周礼》中,枳被描述为“橘逾淮而北为枳”,而《山海经·北山经》则提到“北狱之山,多枳棘刚木”。
结合其地理分布和形态描述,古人所称的“枳”主要指今天植物学中归类为枳属的植物,其典型特征是带刺的树木和硬实的小果。
到了宋代,苏颂的《图经本草》对枳有了更加系统的描述,明确指出其果实小而坚硬,叶片为3小叶或单叶,有明显刺状结构。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进一步丰富了对枳的描绘,同时提到了“枸橘”这一名称,描述其果实形似橘但体型更小、果壳较薄且略带酸味。
▲ 《本草纲目》 图源:百科
但问题随之而来:枳的身份在古代文献中却并非始终如一。
一些地区将香橙、酸橙甚至柚子等柑橘属植物也称为“枳”,使得这一名词在不同地方的意义变得复杂而多变。
橘和枳的分界:植物学的视角
现代植物分类学为我们厘清了橘和枳的关系:它们分属于柑橘属(Citrus)和枳属(Poncirus)。
柑橘属植物
▲ 哈姆林橙 图源:第一车间
柑橘属包括我们熟悉的柑橘、甜橙、柠檬。脐橙等,其主要特征是常绿乔木或灌木,果实多汁且酸甜适中。
枳属植物
▲ 枳 图源:百科
枳属则以枳(Poncirus trifoliata)为代表,这是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果实硬实而苦涩,更多被用作药材或作为柑橘属植物的砧木。由于其耐寒性强,枳被广泛用于改良柑橘树的根系,以提高后者的生存能力。
这两者在生物学上的分化,表明它们并非“同宗兄弟”,更不用说“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转变
古代文献对植物的描述主要依赖外观、用途和地理分布,加之各地语言差异,导致对“枳”的定义十分模糊。例如:
地域性命名:在淮河流域一带,枳一般指枳属植物;而在湖南、广西等地,酸橙、香橙等柑橘属植物也被称为枳。
药材混用:在中药领域,“枳实”和“枳壳”均源自枳的果实,但不同地区却用香橙、酸橙等代替,进一步模糊了枳的概念。
此外,古人对于植物生物学特性的了解有限,将柑橘属植物的变异归因于地理环境,也在情理之中。
古语的魅力与误读
(以上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第一车间 出品
▼
扩展阅读
脐橙为何不惧寒冬?从基因到储藏的完美适应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