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车间第 146 条推送
作为一种古老的谷物,高粱是旱地作物的代表,也是人类驯化农作物的缩影。
从非洲到印度再到中国,高粱沿着古老的贸易和迁徙路线,见证了不同文明对它的态度。
然而,今天,当我们比较印度和中国高粱的发展现状时,却发现了截然不同的境遇:中国的高粱亩产高、应用广,尤其是糯高粱在酿酒领域大放异彩;而印度高粱虽然种植面积庞大,却产量低,存在感也不及稻米和小麦。这背后的原因,藏着复杂的农业发展因素。
印度高粱的历史与现状
从时间轴上看,印度的高粱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000年的哈拉帕文明时期,那时的印度次大陆已开始广泛种植高粱。在干旱频发的地区,高粱以其耐旱性成为农民的首选作物,养育了一代代印度人民。即便如此,这种作物始终未能登上“主粮”的宝座。
▲ 印度高粱产量分布图(2017年——2020年数据)图源:USDA
根据最新统计,印度高粱种植面积约为420万公顷,约为中国的7倍,但其年产量仅为440万吨,仅比中国多出100多万吨。更显著的差距在于单位产量:印度高粱的亩产仅为167公斤,不及中国高粱727公斤的四分之一。
这种差距不仅仅是数字,更反映了两国在农业技术、资源分配和作物经济价值上的巨大分野。
农业技术的鸿沟
中国的高粱种植近年来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型。优质种子的培育、科学的栽培方式以及广泛的灌溉系统,令高粱的亩产持续提升。而在印度,高粱大多种植于贫瘠的干旱地带,灌溉设施不足,种子改良力度有限。高粱品种普遍缺乏抗性改良,单位产量始终无法提升。
▲ 贵州,育种专家涂佑能及其团队历经八年时间,才繁育出专用于酿酒的红缨子高粱
气候与土壤的影响
印度的高粱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干旱的德干高原和拉贾斯坦邦。这些地区土壤贫瘠,气候干燥,雨水分布不均匀。而中国的高粱种植区,例如贵州、西南地区,虽也属山地,但得益于高原山地的独特小气候和有机质丰富的红壤,这里更适合糯高粱的生长。
▲ 贵州地区种植的红缨子高粱 图源:茅台公众号
施肥与田间管理
在中国,尤其是白酒原料高粱的种植过程中,施肥和田间管理都被精细化对待。为了保证粮质稳定,农民会严格控制每一个生长环节。而印度的高粱种植大多作为粗放型粮食作物,肥料投入少,管理水平相对较低,进一步拉大了两国在亩产上的差距。
▲ 红缨子高粱的精细化管理 图源:茅台公众号
03
高粱在两国的“身份”差异
在印度,高粱被视为一种廉价粮食,用于养活旱地的贫困人口。随着稻米和小麦的崛起,高粱的市场地位进一步下滑,其身份更接近于“饥荒粮”或“次优作物”。
中国不仅将高粱作为酿酒原料,还通过政策支持、农业研究等手段提升其种植水平。而印度对高粱的重视程度较低,在农业补贴和科研投资上,明显向稻米和小麦倾斜,高粱难以获得资源和技术支持。
04
高粱能否迎来在印度的“第二春”?
尽管目前印度高粱的“待遇”远不如中国,但其潜力不可小觑。在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的背景下,耐旱的高粱正逐渐成为国际农业的“香饽饽”。如果印度能加强高粱品种改良和技术投入,将其从粗放种植向精细化管理转型,或许能开启这片古老土地上的高粱新篇章。
高粱,这种历经千年的谷物,不只是农业的符号,更是不同文化、生态和经济发展的缩影。它在印度的田野间顽强生长,也在中国的酒窖中绽放香气。
两国高粱的不同“待遇”,反映的不只是粮食生产的技术差距,更是农业战略选择的优先级。
或许在不远的未来,印度高粱也能像中国的红缨子高粱一样,找到自己的高光时刻。
正如诗人印度泰戈尔所言:“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高粱终将用自己的一抹坚韧的红色,为每一片土地书写属于它的故事。
(以上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第一车间 出品
▼
扩展阅读
穿越时空的高粱:从非洲到中国的万里旅程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