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有提升幸福感的一切
《泳者之心》电影观后感,我在上一篇里写了:猜到会看哭,但没想到会爆哭
这篇则是想聊一下电影背后的真实历史。
会写这篇,因为我在看完电影后,对其中涉及到的不少人物和事件充满好奇。
比如,片中特鲁迪的教练夏洛特·爱泼斯坦,她是怎样的一个人?
她为什么能够在女性游泳还被认为是伤风败俗的时代里,创办女子游泳协会,并培养出一批卓越的女运动员?
比如,教练沃尔夫真的给特鲁迪下毒了吗?
比如,电影里,特鲁迪第二次横渡海峡时,教练伯吉斯支持她在没有导航船的情况下,最后五英里独自游过浅滩。我会觉得,这事关人命,他为什么敢拍板?
Trudy Ederle👆
因为电影改编自Glenn Stout写的传记Young Woman and the Sea: How Trudy Ederle Conquered the English Channel and Inspired the World(《年轻女人与海:特鲁迪·埃德尔如何征服英吉利海峡并鼓舞全球》)。
我于是去看了这本传记,我发现,电影为了叙事精彩,对事实做了简化、裁切,乃至完全改写。
有些疑问,我之所以会有,其实是因为我错把虚构当成了事实。
当我看完整部传记,我会觉得,真实历史不是大女主爽文,它固然有激动人心的部分,但也有复杂难言、让人叹息的部分。
如果说电影带给我的是热泪盈眶的心胸激荡;
那看完传记,我更多感受到:现实是怎样运转的,商业利益如何在事件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耀眼成功背后的巨大成本……
于是想和你分享,我的所读所想。
在特鲁迪出发挑战英吉利海峡之前,伯吉斯帮她涂抹油脂👆
1.教特鲁迪自由泳的另有其人
片中,特鲁迪的自由泳教练是夏洛特·爱泼斯坦。
但我看了书才知道,其实特鲁迪的教练是路易斯·汉德利,他改良了美式爬泳的泳姿,帮助泳者游得更快。
Charlotte Epstein👆
虽然夏洛特·爱泼斯坦不是特鲁迪的教练,但她对推动女性游泳运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她是发展女性运动的灵魂人物。
她是女子游泳协会的创始人、管理者,汉德利是她请来的主教练。
《年轻女人与海》传记里,是这么写女子游泳协会的历史地位的:实际上,这是「第一个女性体育组织,而且是像特鲁迪和她的姐妹这样的年轻女性可以加入的少数组织之一」。
Epstein(后排右二)与 1924 年美国奥运代表队在一起👆
可以说,开风气之先。
而激发夏洛特·爱泼斯坦想要推广女性游泳的是一起蒸汽船失火惨剧。当时,留在船上被烧死的多数是不会游泳的女性。
这则新闻让那年二十岁的爱泼斯坦下定决心不仅自己要学会游泳,也要让更多女性都能自由游泳。
爱泼斯坦在那个年代,是「罕见的单身职业女性」。
工作是法庭速记员的她,在观察法庭辩论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争取权益,影响和领导他人,击败对手,而且「她不会被男人吓倒」。
她在1917年创立女子游泳协会(WSA)后,组织了一场场游泳比赛和表演,积极普及女性游泳。
Louis Handley 👆
而她所聘请的汉德利不仅是世界上最为优秀的教练之一,也「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教这种泳姿给女性的人,也是唯一一个认为女性能够学会这种泳姿的人。」
他采用科学先进方法训练泳者,「完全不受性别歧视或偏见的束缚」,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学游泳」。
很快,他训练出来的包括特鲁迪在内的女子游泳协会的选手们几乎包揽了当时女性世界游泳比赛的金牌。
爱泼斯坦和汉德利的合作可以说,展现了在性别平权上,两性携手所能发挥的强大能量。
2.是女性打破偏见,但不是穷人逆天改命
看电影时,我会感觉特鲁德家里经济拮据,社会地位偏低。
因为会记得,片中为了给女儿特鲁迪支付一周两美元的学费,妈妈需要做手工;因为门户差异,姐姐无法和喜欢的人结婚;屡次唱起的「每个清晨,每个傍晚,我们其乐融融,身上一贫如洗」的歌…这些细节。
但看了传记,我发现,其实她家属于中产家庭。
传记上写道,特鲁迪妈妈在看了女子游泳协会组织的比赛和表演后,当场请求协会主席爱泼斯坦,让她女儿们也来受训。
她还跟当天展示了自己高超泳技的游泳协会女泳者说:「如果你能教会我的女儿们这种泳姿,我就付给你一千美元。」
这绝非穷人家所能给得起的金额。
特鲁迪她家属于移民家庭中,比较早就实现了「美国梦」的代表,这也是为什么她家在海边能有避暑别墅。这也给特鲁迪姐妹们去海里游泳提供了便利。
Glenn Stout在书中有写,特鲁迪爸爸「很富有」。
所以,在历史上,这是个打破性别偏见的故事。
但如果要说,这是穷人逆袭改命,就有点牵强了。
刚知道这点时,我有点惊讶,但细想也很合理。
如果特鲁迪又是女性,又是底层,在当时,她可能完全没有机会接受专业游泳训练。
这也是为什么,往往反抗既定陈规者,不是那个社会最没有资源的人,而是某些方面有资源但某些方面又受压迫的人。
因为资源最少的人,不仅反抗的能量有限,甚至因缺少教育,连自己有反抗的权利不知道。
写到这,我想到JK·罗琳说过的那句「你的特权是你的责任」,「要为那些发不出声的人发声」。
3. 教练沃尔夫真的下毒了吗?
电影里,有明显暗示,特鲁迪第一次尝试游过英吉利海峡时,找的教练杰贝兹·沃尔夫在她的茶里下药,导致她铩羽而归。
我在看时,会好奇沃尔夫真的会如此胆大妄为吗?
Jabez Wolffe👆
于是我想知道传记里是怎么记录的。
Glenn Stout写,特鲁迪第一次尝试横渡时,是女子游泳协会(电影里估计是为了让情节更集中更有冲突,改成了美国奥委会)赞助的。
会选沃尔夫当教练是因为他是英国著名游泳运动员,游过英吉利海峡二十多次(虽然没一次成功),但也算经验丰富。
女子游泳协会在他和伯吉斯之间权衡了一下,最终选了沃尔夫。我想,如果直接就选了伯吉斯,可能特鲁迪第一次横渡就成功了,不用等来年再战了。(电影里为了叙事节奏,把两次横渡安排在同一年。)
特鲁迪和沃尔夫见面后,两人很快就相看两厌。
书中写「沃尔夫原本期待遇到一个容易被他拿捏的年轻人,但他遇到的是一位充满信心、坚定且自信的年轻女性」。
他也「习惯了年轻女性因为他的性别和他英吉利海峡游泳权威的身份,而对他充满敬畏」,但特鲁迪不吃这套。
他不信特鲁迪能用自由泳成功横渡,总要求她改变泳姿。特鲁迪的助理,告诉他,他该做的是确保特鲁迪的安全和监督她完成训练,但不必干涉她选的泳姿和训练计划。
但这让「沃尔夫怒不可遏」,「逮住每个机会斥责特鲁迪」。他强行要求特鲁迪放慢游速,还认为她散步、弹尤克里里就是不务正业,却不知这对她是训练之余很好的放松。
他还想在每次训练后,给特鲁迪按摩胳膊和腿。
特鲁迪大为震惊并拒绝,她「并不想被一个她不太喜欢且已不信任的中年男的触碰」。
在特鲁迪做的所有事中,最让他生气的大概还是,她能游出他做梦都不敢想的惊人速度。
他跟媒体分析,为什么他觉得特鲁迪会失败的理由里居然有「她游得太快,无法游这么远的距离」这条。
我不得不说,他太好笑了。难怪特鲁迪后来对他的评价是「愚蠢」。
在特鲁迪游英吉利海峡的前一天,沃尔夫还跟特鲁迪讲自己曾被鲨鱼攻击。但其他泳者从未听他提起过这事,这大概是他专门用来恐吓特鲁迪的自编故事。
他还要求当特鲁迪横渡海峡时的饮食后勤的唯一负责人。
而当天特鲁迪在横渡中,喝过他给的牛肉茶后不久,就感到恶心、昏昏欲睡,这是她之前「不管是在海里游泳还是在任何一次训练中,都从未有过的感觉」。
即便如此,特鲁迪还在水中继续坚持。而沃尔夫喊了另一位男泳者赫尔米抓住她,把她拉上船。(一旦特鲁迪在水中被人触碰,她就会被取消横渡资格。)
她后来意识到,自己当时嗜睡、恶心,「像是服用阿片类、巴比妥类药物的症状」,而她在「二十四小时内就恢复正常」,这也和这些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时间相吻合。
后来女子游泳协会发了声明中指出了一系列沃尔夫的失职,虽然由于没有实锤证据,没有提下毒这事,但谴责了他做的「过早地将她从水中拉了出来,雇的导航船上连指南针都没有,让她游了一条不必要的、迂回路线」等一系列错误决策。
沃尔夫全盘否认所有指控,还撒谎说,自己没让赫尔米抓住特鲁迪。在这点上,赫尔米指证沃尔夫当时是下了明确指令,他才会把特鲁迪从水里拽上来。
特鲁迪在第一次横渡失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达了对沃尔夫的不满,并说,如果女子游泳协会不公开,她自己也会公开对沃尔夫的“诸多怀疑和事实佐证。”
但她后来并没有这样做,可能是因为在当时,维权需要承受不少压力,已经有媒体开始嘲讽她。
比如,说她是不能接受失败的美国人,说她这样和教练争执不体面,说她影响了英美两国的友好关系,甚至说她是让新兴女子运动蒙羞的第一人,理由是,女子运动不应像男子运动一样有纷争。
这些指责,都让我窒息。
中年男教练利用权力,在训练中霸凌年轻女性,还涉嫌下药阻碍女性成功,当女性反抗发声,结果舆论对双方各打五十大板,觉得女性也有问题。真是太典型不过的「受害者有罪论」了。
而且从那些批评中,也能看出人们在对两性道德期待上的双重标准——
男性运动员之间发生冲突,人们觉得正常,「男的本来就有攻击性」,但当女性为自己权益说话时,人们就觉得,「你一个女的这样就不好了吧」。
书中还写道,当时特鲁迪首游失利后,还有人把这作为女性不可能游过海峡,乃至不适合运动的证据。
当时甚至有文章认为,特鲁迪这样的运动女性,可能会因为锻炼,「个性可能变得男性化」,「影响她们以后成为母亲的可能性」,以及造成对「男性种族的阉割」。
这种把女性和生育绑定,以及看到「女强」就觉得这会导致「男弱」的刻板思维,发生在近一百年前。
面对这些争议,特鲁迪心里知道,她需要再试一次,用胜利来驱散心中阴霾。
4.教练伯吉斯反对她继续游?
电影里,在拍特鲁迪第二次挑战英吉利海峡的经历时,设计的情节是,特鲁迪最后五英里因为游到了浅滩,而船无法跟随她进入,就需要她独自游完这一段。
片中特鲁迪父亲反对,担心她摸黑迷路,或是被浪卷走,要求教练伯吉斯,把她拉上来。但伯吉斯不同意,认为她会成功,「如果她想继续游,就让她继续游!」
两人为此还发生了大声争吵。
最后是他爸爸跟特鲁迪说明情况后,特鲁迪自己选择继续游。
从书中,我读到,当时的真实难题并不是,要不要让特鲁迪独自从浅滩游上岸。
事实上,压根没有「独自游」这一选项。
当时真实选项是,要么「为了绕过浅滩,船要转弯,但这样的话,特鲁迪就必须穿越横流」,要么「考虑到这其中的风险,选择放弃」。
伯吉斯选择后者,认为特鲁迪无法在如此疲惫的情况下,还能再对抗强劲海流,要求把特鲁迪从水里拉上来。
反而是特鲁迪爸爸选择前者,指挥船长拐弯,让女儿继续游。
虽然当时船长也觉得回头是更安全也更聪明的选择。
特鲁迪爸爸和伯吉斯两人还因此发生了激烈争论,最后伯吉斯让特鲁迪爸爸签了免责书。
但即便伯吉斯可以脱责,他也还是很怕特鲁迪出事,于是继续劝特鲁迪爸爸放弃。
当时船上的人,除了特鲁迪姐姐支持她爸,以及一位特约记者保持中立外,其他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该把特鲁迪从水里拉出来。
后来,有人在船上对着特鲁迪喊「出来吧,女孩!快出来吧!」
书中所写当时特鲁迪的反应是,她问了句:「为什么?」(What for),并继续游。
教练和船长想把特鲁迪拉上来的原因很好理解,他们既担心出人命,也怕毁了自己在行业内的招牌。
至于特鲁迪爸爸为什么会选择让女儿继续,则可能是多种原因混合的结果。
他之前就向特鲁迪承诺过,除非她自己不想游了,否则不会让任何人把她拉上来;
同时,他也在女儿横渡海峡这件事上,下了两万五千美元的大额赌注。如果现在叫停,就会血本无归。
我在看电影时,其实只想到,横渡英吉利海峡,是个壮举。
到看传记时,被作者Glenn Stout提醒,才意识到,这当中也藏有商业富矿。
只是这点由于很现实,既不煽情也不娱乐,甚至可能会影响观众观影体验,所以并没有在电影中呈现。
在当时,运动商业化浪潮已经开始。
书中写,和特鲁迪一样都是奥运女游泳选手的「海伦·韦恩赖特通过代言香烟,赚到五位数」,「那么第一位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女性,商业价值将会是多少呢?」
Glenn Stout评价特鲁迪爸爸,「是特鲁迪的大力支持者,但随着她的名气和赚钱潜力的增加」,他「越来越关注金钱」,「非常了解成功横渡的财务影响——有时这几乎是他所谈的全部」。
而「特鲁迪依赖于她的父亲,对自己游泳比赛的财务方面几乎不加关注…
作为运动员,特鲁迪与男人平起平坐,但在几乎所有其他领域,她仍然被视为一个小女孩,而不是一个大人。」
也让我想到,我原来看过的米娅·坎基玛其写的《出发的勇气》书中,指出:
历史上很多「女性艺术家背后,似乎都有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在施加影响」。
作者米娅写,她当然希望那些女艺术家的父亲们「明智、思想进步,支持两性平权,是促进女性解放的模范带头人物,但是他们的动机很可能平庸得多,只是为了钱。
我们应该怎么看?
这些女艺术家难道不是勇敢追求梦想的真正的女性榜样吗?她们只是对父亲野心勃勃的规划言听计从吗?」
我会觉得,或许亲情和利益,支持和控制,独立和依赖……这些看似矛盾的元素可以同时并存在特鲁迪父女的关系之中。
以及,我们肯定这对父女身上的进步性,也不用回避他们各自的局限性。
5.为什么特鲁迪会迅速过气?
之后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特鲁迪成功完成了横渡英吉利海峡。
电影里也展现了,纽约市民为她举办的盛大游行。
但电影中没有讲的是,在之后短短两三年的时间里,特鲁迪就消失在公众视野里。
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当时,美国是体育商业化走在最前面的国家,有很多商业机会着急找特鲁迪合作,从赚钱角度,特鲁迪应该打铁趁热,直接回美国。
但是她爸让她先跟自己一起去德国探亲。
特鲁迪爸爸在特鲁迪第二次尝试游过英吉利海峡时,为她签了一位名叫马龙的经纪人,当时「手中握着价值近百万美元的商业报价」,也「不着急帮她签约」。
而业内已经有其他知名经纪人批评马龙缺少帮助运动员商业化的经验,指出,光是同意特鲁迪爸爸「让特鲁迪延迟返回美国这个决定」,就已经会让她「损失数十万美元」。
一直到1926年8 月 27 日,特鲁迪才回纽约。当天就受到了人们山呼海啸般的欢迎。
而她的经纪人「马龙突然无处不在,总是在特鲁迪身边,告诉她什么时候该摆姿势拍照,什么时候不该,告诉她要说什么,该手持什么。」
「他拿走了特鲁迪手中的海峡酋长玩偶,说这会给围观者留下特鲁迪还是个孩子的印象,而且,没人付钱让她拿着它。」
可以说,此时的特鲁迪相比出名前,对生活的控制度反而降低了。
而且,就在次日的8月28日,传来了女泳者加德·科森也游过英吉利海峡的消息,「特鲁迪仍然是第一个,仍然是最快的,但她不再是唯一一个游过海峡的女性了。」
书中写道,媒体和大众都想要知道特鲁迪对这事的看法,那天「电话不停地响」。
由于这会影响特鲁迪的商业价值,「马龙和她的父亲继续讨论钱的问题」,而特鲁迪在不断被告知接下来的日程安排时,情绪崩溃了,书中写「她呻吟着,用双臂环抱着头,像婴儿一样蜷缩起来,双手捂着耳朵,眼泪顺脸滑下。」
仅仅两天后,8月30日,男泳者 Ernst Vierkoetter也游过了英吉利海峡,比特鲁迪的纪录还快了近2小时。
「三天之内,她就失去了作为唯一游过英吉利海峡的女性和有史以来游过英吉利海峡最快的人的声名」。
她的商业价值大幅跳水,原来那些大额广告合同不少在此刻就没了。
书中评价,此时,马龙作为经纪人,继续错误决策,他「直接拒绝了那些只承诺几千美元的合同,即使这些合同只需要特鲁迪的签名和几张照片」,「也没有意识到真正的金矿可能在于特鲁迪革命性的护目镜和两件式泳装,这两样东西都可能为她带来数百万美元的收入,而且几乎不费力」。
马龙最后给特鲁迪签了一个室内水上表演的巡回演出合同。
这个合同,对特鲁迪而言,是一个事多钱少、性价比不高的活。而且那时女性游泳已经逐渐普及,这种表演形式也较为过时。
作者评价,这个交易,对他们家族来说「是好事——他们在签约后不久就在佩勒姆买了一栋价值1.8万美元的房子——但对特鲁迪来说一点也不好。」
巡演开始后,特鲁迪「几乎完全没有自己的时间」。
书中,对巡演这事的评价是「这是她最不需要或最不该做的事情,但特鲁迪无法控制」,「她几乎在所有事情上都服从父亲和马龙。」
书中写,特鲁迪后来说,除去开支,巡演带给她的「总收入最终只有大约五万美元左右」,远低于一开始拿到的总计近百万的商务报价。
而且,「自从游过英吉利海峡后,她的听力开始严重恶化」,之后的巡演又加重了病情,特鲁迪的状态不佳到无法参加游泳比赛。
两年之后的1928年,除了家人之外,她「几乎被其他所有人遗忘」。
另外,电影里没有展现的是,即便在她刚征服完英吉利海峡,名声最响亮的时期,她也遭受着质疑。
人们怀疑她造假,挑剔她的成功的含金量。
比如,猜测她借助了船在水中航行时产生的「吸力」。但其实,有船陪伴是当时想要挑战英吉利海峡的泳者们的常态;而且特鲁迪还克服了突然出现的媒体船对她的干扰,她说,那船引起的海浪,「几乎把我卷了下去」。
幸好,被授权报道特鲁迪的女记者朱莉亚·哈普站出来牵头让那些与她一起目睹特鲁迪横渡经过的人,共同签了公开信,为她挑战成功的真实性做担保,帮她平息争议。
从中可以看到,即便强如特鲁迪,也会遭遇打压。
她被遗忘,固然有个人、有时运的因素,也有父权社会系统性边缘化、压制女性的原因。
6.声名短,人生长
Trudy Ederle👆
1930年时,有记者认出了在泳池教孩子游泳的特鲁迪,问起她当年游海峡的经历。
书中写:「特鲁迪谈得很坦率。
『我并不后悔我这么做了。只是——如果我知道…我会失去听力——我想我不会那么做。
这不值得。』」
起初我看到这句话,会觉得有点难以消化。
她可是横渡英吉利海峡的第一位女性,她怎么会觉得做这事不值。
但转念想,人对事物的看法是会随着阅历增长而变化的。
她在4年后觉得不值,但或许在10年、20年甚至更久之后,又觉得「值得了」也说不定。
而且,即便觉得不值,她也说了「不悔」做过。
如果不是读传记,我会觉得,她是在很清楚自己要付出什么成本的情况下,去做了这个挑战。
但看了之后,我才意识到,其实真实生活中,做了非常之事的人,可能在启程时,并没有料到自己之后需要支付怎样的对价。
勇敢和莽撞,一褒,一贬,但其实内里是一样的。
只是人们往往会根据最后结果,来选择用前者还是后者去给人事下评价。
在她横渡海峡七年后的 1933 年,特鲁迪遭遇了一场意外——她下楼时,摔伤了背部,多位医生们都宣布她以后没法再正常走路或游泳。
书中写,但在「1938年,她去看望她以前的家庭医生,医生建议她不要只是为了走路而走路,而要为了能再次游泳而走路。」
她照做了,仅仅十八个月后,她就游得不错,还参加了1939年纽约世博会的水上表演。她回忆,在康复中重新走入泳池的过程,「就像横渡英吉利海峡,只是更难」。
可以说,曾给过她高峰体验也让她耳朵受损的游泳,这次把她托举出了人生低谷。
她后来主要工作也是教聋哑儿童游泳。
她终身未婚,但这并不是因为她不认同婚姻。
书中写道,其实「有一段时间……她『实际订婚了』」。
但有次,特鲁迪跟恋人说,「因为我听力不好,可能会给人带来麻烦」时,对方不仅没有像她期待的那样反驳,反而说:『我想你说得对』,就此结束了恋情」。
这让她深感受伤,自言「始终未能释怀」。
看这段文字时,我会更能感受到,她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一个无坚不摧的神。
她和我们一样,也有寂寞心碎之海要泅渡。
这在我心里,不会减损她的伟大,反而更能衬托出她的伟大。
因为我看见了伟大背后的代价。
我会更想对她说一声,谢谢你,谢谢你用自己的成就打破了人们对女性不擅运动的刻板印象,无数女性被你激励着走上赛场。
你也展现了一个人的生命可以多么坚韧有力。
在小时候你打败想用麻疹带走你的死神;
长大后,你后来居上地站上了奥运领奖台,还成了第一个游过英吉利海峡的女性;
再后来你受伤,几乎瘫痪,但六年后,你又重返泳池。
你让我看到,虽然不存在一劳永逸的人生,但人可以在一次次被击倒后,站起来,继续走。
而前方,「道路漫长, 充满奇迹,充满发现」。
合作 请联系微信:wuweiqu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