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第七,它担得起!

体娱   2024-11-01 21:02   湖南  


很多影迷,想提升自己的阅片量,开始大量观影时,都会参考一份片单:

那就是综合豆瓣网友评价人数和评价分数,选出的豆瓣电影Top250。

作为影迷,没看过这份片单上的大部分电影,很难有底气说自己资深。

这份片单上,吕克·贝松的《这个杀手不太冷》排名第七。

如果有所谓“人生必看十部电影”,那么它肯定位列其中。

今天,这部诞生了30年的经典作品,正式在内地银幕上映了。

这是它首次正式登陆内地银幕,而且,还是4K修复导演剪辑版。

不夸张地说,能够有幸在大银幕上,重温这部伟大的电影,对我们这代影迷来说,是一件幸运的事。

要罗列推荐《这个杀手不太冷》的理由,太简单,又太困难。

因为有太多人、太多文章,分析过它到底好在哪里。

任何一条理由,都可能被前人说过,你很容易重复别人的话。

而且,这样一部经典的作品,还有多少人真的没看过呢?

如果有的话,那真是太幸运了,因为你第一次观看,就将是在电影院里。

但对于大多数看过的人来说,任何言语也不如自己观看时的深切感受来得直接。

所以,我将放弃从客观角度来分析这部电影好在哪里,而从个人观影感受来说,这部电影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和很多人一样,第一次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很多年不曾重温,但脑海里始终忘不掉两个人物形象:那就是电影的两位主角,杀手里昂和少女玛蒂尔达。

这或许就是伟大的电影和优秀的电影之间的区别:

优秀的电影,你可能会记得它精彩的故事和情节;

但伟大的电影,多年以后,你可能会忘记其中大多数情节,却仍然对电影中的人物形象记忆犹新。

他们仿佛变成你远方的朋友,存在于你的记忆中,久久无法忘怀。

为什么会这样呢?

按常理说,他们两个明明都很反常,不像是现实里会存在的人物。

比如说杀手里昂。

他干着最残酷、最冷血的职业,被称为“清道夫”,专门处理一些麻烦人物,他杀人不眨眼,如死神般悄无声息地接近对手,然后一刀致命。

但另一方面,他却又异常单纯。

他爱喝牛奶,生活自律,寡言少语,甚至有点木讷;

他极其热爱植物,细心照顾自己的盆栽,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救回那盆绿植,因为那是他最好的朋友。

这样一个既冷酷无情,又内心单纯的杀手,难道不是很矛盾吗?

还有少女玛蒂尔达。

一方面,她极其纯真,虽然家庭生活并不幸福,却始终对生活抱有热情,并对人怀有发自内心的善良;

一方面,她又显露出超越于年龄的成熟,为了给弟弟报仇,她渴望成为职业杀手,为了求里昂训练自己,她可以眼也不眨地,对着街头随便开枪。

这样反差极大的性格特征,集合于一个12岁的少女身上,又真的合理吗?

对一般创作者来说,要创造这样两个看起来似乎“很不可信”的人物形象,心估计都会犯嘀咕。

但吕克·贝松,就是硬生生把反差极大的性格特征,“强行”安排在同一个人物身上,并且像变魔法一样,真的让我们信服,这样的人就是存在的。

而且,很奇怪的,看过《这个杀手不太冷》之后,你会觉得杀手就应该是这样的:

他杀人不眨眼,但严于律己,单纯木讷…

开始,我很不理解,这样的人物为什么能这么让人信服,还深入人心,后来,我看到吕克·贝松自己的一段话,终于明白了。

他说:

“这是关于两个小孩的故事,一个女孩和一个男孩,在他们心里,他们都是12岁,他们都感到失落而他们深爱彼此。”

因为本质上,他讲述的,是两个小孩的灵魂,面对复杂的成人世界时,互相取暖、相互救赎的故事。

剥离掉杀手的身份,笨拙的里昂,不就是一个12岁单纯的少年吗?

他不擅长人际关系,只会重复做一件事,直到这件事对他来说变得很简单,只是这件事,恰巧是杀人而已。

而玛蒂尔达,她异于年龄的成熟,正来自于她的家庭:

暴力成性的父亲,不能给她照顾的后妈,都让她被迫快速地成长,表现出不同于12岁孩子的独立、坚强。

但内心里,她仍然是一个渴望家庭的依靠,渴望得到关怀的12岁少女。

所以这两个人的相遇,实际上是一个生活中充满痛苦的12岁少女,和不知如何面对世界,灵魂仍然停留在12岁的大叔的相遇。

所以,你也理解了,为什么当这个12岁的少女问里昂:

“人生总是这么痛苦吗?还是只有小时候是这样?”

里昂会回答:“总是如此”。

因为,这或许也是他12岁时,想要问自己的问题。

而他看似残忍的回答,是因为他也是长到这个年纪,才失落地发现:

原来大人的话是骗人的,长大了,并不会一切都变好。

所以,他的回答,既是对少女的诚实回应,也是对那个12岁的自己说的。

吕克·贝松的那段话中,还有一个关键:

“他们都感到失落而他们深爱彼此。”

但这里说的爱,是爱情吗?

我认为不是。虽然在电影中,少女玛蒂尔达也对里昂说:

我想我可能爱上你了。

里昂喷了一口牛奶,问她:你从未谈过恋爱,你怎么知道?

玛蒂尔达说:

我感受到了。遇见你之前,我的胃一直痛。自从遇见你,我的胃再也不疼了。

正如里昂所说,这是因为里昂老是让她喝牛奶,她的胃病好了。

另一方面,也是一个12岁的少女,并不了解什么是爱情的情况下,因为感受到了,从未在家庭中感受过的温暖和照料,误把这当成了爱情。

这当然是个美丽的误会。实际上,这两个人的关系,不如说是两个12岁灵魂的互相治愈、彼此救赎。

一方面,里昂为玛蒂尔达提供了保护和照料,让她感受到了从未体验过的亲情的依靠。

另一方面,玛蒂尔达的出现,也治愈了封闭内心情感的里昂。

遇见玛蒂尔达以前,他没有任何朋友,多年来从未在床上睡觉,只是坐在沙发上,戴着墨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身旁还放着一把枪。

但因为玛蒂尔达的出现,开始有人真正关心他,教他写字,也教他如何去关心别人。

如里昂自己所说:

“你让我尝到了生活的滋味。我想要快乐。想睡在床上,想有自己的根。”

这样一个像盆栽一样无根,也没有情感的人,终于打开自己的内心,开始拥有真正的情感。

但残酷的是,对一个职业杀手来说,或许正常人的情感,都意味着可能是致命的弱点。

这情感与理性的冲突,也成为了电影最后最大的悬念。

当然,对看过电影的人来说,都知道结局是什么。

但对里昂来说,看到如人生希望般的光芒照亮的那一刻,他才是真正地活着吧。

总是戴着墨镜的他,相信也在那一刻,看到了生活的多姿多彩。

除了这两个人物,电影还有一半的魅力,可以说是加里·奥德曼饰演的反派斯坦斯菲尔德赋予的。

这同样是一个反差感极强的人物:

他是一个缉毒警察,却又是一个如黑社会头目般的恶霸。

他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却又是一个爱听贝多芬,理解莫扎特的音乐发烧友,性格古怪到甚至推荐他谋杀对象听听勋伯格。

除了这些反差,更关键的是,加里·奥德曼对这个角色的塑造,有一种让人恐惧的“癫感”。

每次作恶之前,他总要吞下一颗药丸,仰过头去,让人看不清他的脸,然后像是变异一样,转过头来,面目狰狞地盯着你…

他会突如其来的情绪爆发,不可预测地发疯,这样的反派角色,可能是很多人的童年阴影。

这一方面,是演员表演的功劳,另一方面也是吕克·贝松精湛的电影语言加持。

比如说,每次伴随着暴行响起的激昂的古典音乐,以及不同视角的镜头切换,还有暴风雨来临前的可怕平静,都塑造了这部电影的紧张氛围。

这也是为什么,即使你看过这部电影,也值得再进一次影院的原因。

因为这些精彩的配乐、画面的调度,还有演员脸上细微的表情,在小屏幕上观看,和沉浸在电影院大银幕带来的视听效果之中,还是有着天壤之别 。

更别提,这次的4K修复导演剪辑版,还带来了画质的提升、色彩的修复、细节的还原等等。

能在30年后,走进影院,亲自感受这个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的魅力,对任何一个热爱电影的人来说,都是一件幸福的事。

这又让我想起,这部电影诞生的1994年,正是被称为“上帝最想看电影的那一年”:

那一年,国外诞生了《这个杀手不太冷》《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低俗小说》等影史留名的作品;

国内,也有《活着》《阳光灿烂的日子》《重庆森林》《饮食男女》《背靠背,脸对脸》这些至今仍不过时的经典。

此后30年,我们再也没有看到过这样群星闪耀的年份。

尤其是这几年,电影这种媒介逐渐式微,但原因不只是来自新媒体的冲击,更多的是电影本身也变得不再纯粹。

我们看到,电影越来越多地和资本、流量、噱头、炒作这些词联系在一起,电影的艺术性本身,似乎让位于市场的精打细算,和观众之间的情感纽带也无形中被削弱。

那些曾在银幕上散发着真实力量的作品,慢慢被充满套路的剧情、诈骗式的营销所取代,原本能够打动人心的情感内核也逐渐失去光芒。

我想,是时候让我们回顾像《这个杀手不太冷》这样电影史上闪闪发光的巅峰之作,重新发现电影的初心所在。

重新找回那份不被浮躁所扰的真挚,重新看见电影所蕴藏的无穷魅力——那种能穿越时空,触及灵魂的力量。

往期文章:牛*,必看必看必看
微信&微博:局外人看电影
顺手点赞|在看,谢~

局外人看电影
提供个安静的地方看电影,想·享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