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0,内娱不配
体娱
2024-08-30 21:02
北京
我已经不记得上一次和一群观众坐在电影院里,被同一个桥段逗笑,又因为同一个桥段,传出窸窸窣窣的哭声是什么时候了。一群不认识的人,在黑暗之中暂时放下各自的身份,共同沉浸在故事中,感受心绪和情感的共同起伏。电影落幕,灯光亮起,你甚至还能看到对方哭红的眼睛,你们仍不相识,但彼此嘴角带有笑意,因为你们各自敞开心扉,共同经历了情感冒险。大多数时候,电影散场,我们只能和同场观众尴尬相望,仿佛在说:你也被骗了呀?
所以当真的出现这样一部难得的电影,能打动不同喜好,不同年龄段的观众,我总是非常推荐大家去看看。以上说的是最近刚公映,豆瓣9.0分的《姥姥的外孙》。这部泰国导演拍摄,讲述华人故事的作品,不仅是今年泰国票房冠军,还刷新了泰国电影在东南亚的票房纪录。如果单看中文片名:“姥姥的外孙”,很像那种走温情路线的电影。但如果看英文片名:How to Make Millions Before Grandma Dies——如何在姥姥去世前,搞到几百万…电影拍的是姥姥和外孙的故事,但走的不是那种宣扬孝道的套路,而是一上来就把亲情中纠缠的利益问题,摆到台面上来。无业青年阿安(马群耀 饰),看到堂妹因为照顾病重的爷爷,而继承了千万房产,开始打起了身患绝症的姥姥(乌萨·萨梅坎姆 饰)的主意。已经和姥姥疏远多年的他,突然对姥姥关爱有加,主动住进了姥姥家,要照顾她的晚年生活。但面对同样各怀鬼胎的两个舅舅,还有心跟明镜似的姥姥,这条全职外孙的致富之路,并不顺利。电影虽然抛弃了传统亲情片的套路,但你也大概能猜出故事的结局:随着和姥姥的相处,阿安逐渐发展出对姥姥的真感情,刚开始吸引她照顾姥姥的利益诱惑,反而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的确,电影就是按这个方向前进,但因为饱满、妥帖的细节,以及鲜活的人物形象,让电影在你明知它会如何走向的情况下,还是会被深深触动。她当然知道,孩子们来看望她的目的不纯,但她也不忍苛责,仍然满腔欢喜,每周日都用心打扮,等着他们的到来。看似家常的台词和细节,也显然是仔细观察过生活的人才能写出来。 比如,姥姥和外孙闲聊:最讨厌春假期结束后的第二天,冰箱里那么多剩菜,我要怎么吃得完啊。她最挂念不务正业的小儿子,但她却说:最不希望小儿子来,因为他过得好时,是不会来找我的。电影中,姥姥唯一的女儿,阿安的妈妈,也是非常典型的东亚女人形象。作为单亲妈妈,她不仅要连轴转地工作,养活辍学在家当游戏主播的儿子,还要照顾独居、患癌的母亲。一个是她的头发从头到尾都是乱的,不论何时,总有几缕发丝,不服贴地耷拉在脸上。作为从上到下都需要她照顾的中年女性,她最没时间照顾的就是自己。因为她不愿意再买一套,所以工作服总是下班了就洗,之后尽快吹干,明天继续再穿。这两个细节,电影里并没有刻意的特写镜头,不留意的话,很可能就错过。但正是因为认真到每一处,都尽可能贴合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征,才让它看起来那么真实,仿佛在看的就是我们的外婆和妈妈。但与此同时,电影不只是沉浸在温情之中,也不刻意煽情,而是很直白地呈现东亚家庭的矛盾。电影中,临终前,姥姥被阿安接到家里住,她闲不住地帮女儿整理冰箱,让女儿不要总吃剩菜,说:我就是这么得肠癌的。女儿却接话:我知道,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嘛。看到这,整个电影院爆发出一阵笑声,因为它太传神了,一下就把东亚家庭那种代代相传的重男轻女表达出来了。当年,她悉心照顾父母,没想到父母价值千万的房子,却继承给了大哥,她得到的只有父母帮她找的,靠不住的丈夫。多年之后,她买不起墓地,去找大哥要钱,刚刚还和她头靠着头,唱歌怀旧的大哥,突然变脸,说:“外姓人”以后就不要再来我们家了。但作为男女不平等的受害者,姥姥对待自己儿女时,却同样“继承”了这个传统。小时侯家里困难,是女儿辍学,帮忙照顾家里生意,供两个儿子上学。到了晚年,只有女儿是想照顾母亲,两个儿子都是为了遗产,才来假惺惺地关心。但考虑到遗产继承时,两个儿子也仍然是姥姥心中的第一顺位。她虽然心疼女儿,但怎么也不会“大胆”地想到,房子“竟然”还能不继承给儿子,而是给女儿。乃至于最后,她给外孙留下的存款,虽然看起来很感人,却同样经不起“残酷的”的假设:假如不是外孙,而是外孙女呢?姥姥还会对她这么好吗?电影指出了这种巨大的不平等,用一句“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打碎了所有的亲情滤镜。我们所有人都非常熟悉的华人社会的华人故事,为什么自己拍不出来?你说它简单吗?它不过是一个五六个人组成的家庭故事,但它包含的主题和内涵,又十分丰富。你可以说它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因为它揭示了家庭存在的不平等。你也可以说它是现实主义题材,因为它触及了很多社会议题,比如年轻人的就业困难,越来越多年轻人,只能指望啃老,来实现阶层跃迁。它同样涉及到老龄化带来的困境,有遗产的老人,才能享受到儿女的照顾,没遗产的呢?但电影没有刻意放大这些社会议题,作为噱头或引爆话题的宣传点。你知道,这几年东南亚已经成为国内导演逃避审查的“胜地”。只要是涉及犯罪、毒品、军火、人口贩卖、电信诈骗等等,什么不方便发生在国内,那就把故事背景扔到东南亚。以至于,东南亚在我们国产电影里的形象,就是水深火热的人间炼狱,到处都是猖狂的犯罪分子,政府部门形同虚设,警察律师都是腐败。更可笑的是,很多人的认知,还真的会被这些电影干预,一提起东南亚,就真的觉得那是走在街上,就会被抓去噶腰子的地方。我们国内的这些导演当然不在乎,他们在乎的只有国内观众的反馈,至于这些电影是否被东南亚接受,会不会被说“辱泰”“辱缅”。正是在这样的自大和无知中,东南亚在国内导演的电影里开始变得越来越离谱。但这样的讨论好像已经过于奢侈了,别说真实的东南亚什么样了,真实的国内是什么样,他们又真的在乎吗?你看我们很多国内导演拍的所谓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反映的又真是社会的现状吗?比如说关于女性题材的电影吧,好像一提起女性主义,就是要“大女主”:职场、情场双开挂,年纪轻轻就能当上副总裁,高校毕业就住上大平层,身边还同时有霸总死缠烂打,年下奶狗主动贴贴…硬生生把把女性主义电影,拍成了麻醉女性的无脑爽片。但职场、生活中,乃至家庭里,女性所面临的普遍困境,他们却闭口不谈。要不,就是社会议题被当成猎奇的噱头,挂羊头、卖狗肉,拍的实际上还是套路电影。要不,就是隔靴搔痒,看起来好像是要替劳动人民说话,到头来,还是要给劳动人民上一课:过去你还能指责都是审查的锅,但《姥姥的外孙》让我们看到,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怪罪审查。你说《姥姥》这样的电影,不能过审吗?这样的故事,在中国难道不多吗?它不能揭示深刻的社会现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