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的导演,集体消失了?

体娱   2024-11-18 21:24   北京  

如果你看过最早的那批网剧,可能对刘循子墨这个名字不会太陌生。他是《报告老板》的导演,《万万没想到》的编剧。

当年,它们和大鹏导演的《屌丝男士》都是互联网上最火的一批网剧。

但如果今天要承认自己曾经喜欢风格夸张的搞笑网剧,还是有一些羞耻。

因为它们虽然搞笑,但总给人一种上不了台面的感觉。

所以,听说刘循子墨转型拍电影时,我期待不高,以为会是当年他拍网剧的老调子。

但没想到,他拍的第一部长片《扬名立万》就是风格迥异的悬疑片,而且口碑还不错,豆瓣7.4分。

到了第二部《胜券在握》,几乎原班人马,加上邓超饰演主角,一下让我期待拉高了。

看完之后,只能说,有惊喜,但也有失望。

当新人导演的第二部作品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之后,总是会陷入到自以为是的陷阱当中。

01

游戏感结合现实主义

初看《胜券在握》,会觉得和《扬名立万》很像,是那种游戏感很强的智斗型电影:

《扬名立万》是当年很红的剧本杀形式,用寻找真凶的任务,推动剧情发展。

《胜券在握》则是一个“职场闯关游戏”:

邓超饰演的主角白胜是个技术型人才,在公司勤勤恳恳工作十几年,却在800万期权即将可以兑现之前,面临被裁员的危机。

他的“任务”是制造假象,让公司觉得他有价值,千方百计“苟在”公司100天,顺利拿到期权。

为了增加“任务”难度,他还有债主催他赶紧还完爸爸欠下的100多万欠款。

刚开场,电影节奏很快,在十几分钟内,交代清楚所有主线任务、矛盾冲突和人物关系。

接下来,观众的期待就是伴随着主角白胜,一路过关斩将,解决游戏中“反派”提出的难题。

如果剧情照这样发展,可能会是一部合格的商业爽片。

但这次,刘循子墨的野心似乎更大一些,随着故事发展,你发现还有现实关怀。

比如说片中还原的“大厂”环境,挺有真实感。

每一栋高大的办公楼,都像机器一样冰冷,每一个黑白灰打扮的员工,都像是机器里的螺丝钉一样面无表情。

他们被安排在一个个压抑的格子间里,努力完成各自的KPI。

每个人都像这巨大齿轮中的一环,好似不可或缺,但其实,每个人都可以被另一个人取替。

还有白胜的处境,期权即将兑现,却成为裁员对象,更是现实中发生过的案例。

虽然对大多数打工人来说,对拿期权这事可能没共鸣,但对“公司发展你尽心尽力,公司遇到危机就先想裁你”这种过河拆桥的事情,可能很多牛马都会觉得很熟悉。

电影里还有一个女员工的遭遇,也是很多职场女性面临的困境:只是因为怀孕,就被领导针对。

因为怀孕不仅要休产假,作为中低层员工,领导料你也请不起全职保姆,往后的工作中,想必你也不能像那些男性,或是未婚女性一样,没日没夜地加班,还可能因为孩子生病等种种原因,三天两头地请假、早退。

于是,怀孕的女性,成了职场、尤其是加班文化盛行的大厂中,最不受待见的群体,成了领导口中的“半个人”,成了故意刁难的对象,只想让你在生育前,主动辞职。

即使摸爬滚打多年,升到了中层,你以为就可以拥有更多自由吗?那就太天真了。

什么周末、节假日、休假日,管你是不是答应好了要陪小孩,只要工作需要,立刻就能把你召回。

你敢有任何怨言吗?等着代替你的人,还在门外排队。

电影在白胜的“职场生存游戏”之外,添加了这些反映职场环境的片段,但可惜的是大多点到即止,一带而过。

02

拍的是职场,更是社会

除了想引起打工人的共鸣,更进一步的是,《胜券在握》还想利用职场作为寓言,指涉更复杂的社会结构。

比如说拍股东大会那场戏,就是很明显的隐喻。

平时工作中处处为难白胜的,是一个叫张见的中层领导,作为“优化部”部长,他负责此次裁员。

他嘴上说着“对事不对人”,但实际上处处“对人不对事”。因为白胜之前得罪过他,就成为他亲自特批要“优化”掉的对象。

在电影大部分时候,你会觉得这是一个很难对付的上司,但到了最后的股东大会,你才发现,原来上司上面,还有上司。

在掌握公司命脉的各大股东面前,张见也不过是一个“上不了桌”,只能看上司脸色行事的小罗罗而已。

更惨的是当上司指使他做的那些见不得人的事,被曝光之时,他还得背黑锅,成为替罪羊。

虽然平时他在公司里吆五喝六,但其实也不过是上司的白手套,帮上司干一些脏活累活,用后即弃的“代价”而已。

还有白胜在大股东面前,向王总发出的那段“控诉”:

当初公司发展需要用人时,说的是大家一起奋斗,大家一起过好日子。

但真的发展起来了,有的人真的过上了好日子,还拿了不少股份,还有一些默默干活的人,却被当做发展的“代价”,逐渐被边缘化,乃至最后被“优化”了。

你说,这公平吗?

细想一下白胜的这段抱怨,说的又何止是公司对员工的亏欠呢?

而这公司里一级又一级的上下级,说的又岂止是公司里的阶层呢?

03

野心太大,能力不足

这部片子,融合了三种不同风格的类型:

一种是智斗、悬疑型,主打的是升级打怪的爽感;

一种是现实主义的拍法,想要对现实有所批判和影射;

还有一种,是后半段的理想主义、中二桥段——

讲的是白胜如何放下个人利益,和创业伙伴们一起,为了公平的待遇,和公司抗争。

这三种类型哪一种拍好了都会不错,但问题是,刘循子墨的野心太大,想把这三种类型同时塞进同一部电影。

但因为风格上的差异太大,让整部电影的基调显得有点割裂并冗长——

在缺少足够精彩的反转和更激烈的矛盾的情况下,135分钟十分考验观众的耐心。

更重要的是,因为要同时满足这三种类型的需求,电影中的很多剧情和人物行为的动机,都显得有点牵强,缺乏逻辑性,“为了反转而反转”。

比如,郑云龙饰演的周望高这个角色,他本来是被父亲派来帮助张见,破坏白胜计划的。

但竟然因为和员工们一起过过一次生日,和白胜喝醉过一次酒,尬聊过一个晚上之后,就彻底变成白胜这一边的人了。

他的转变看起来过于简单、直接。而且,他忤逆父亲安排,帮助白胜之后,竟然没受到父亲任何指责,在公司还混得好好的,也挺离奇的。

还有白胜的转变也挺突然的,本来他是想拿到期权就带着母亲远走高飞的,但没想到,回了一趟家,因为自己领悟到的一句“一起扛很难吗”,就彻底转变,拿出到手的800万期权,为同事争取公平待遇。

这样缺乏铺垫和心路历程的转折,可能看起来很燃、很热血,但另一方面,理想主义的处理方式又和现实主义的基调是矛盾的。

他们的优势和处境让观众无法代入,自然觉得格外悬浮,甚至某些时刻,会让打工人觉得受到侮辱。

还有电影最后,对于不公平现象的解决方式,落在了离开没人情味的大厂,重新创业,但仍然避重就轻地躲过了现实的问题,那就是:

如果不靠制度的约束,不靠可以维护劳动者的组织,只是靠热情,靠情义,如何保证公司真的成功之后,不会重新出现分配不公平的问题呢?

如何保证白胜成为获得利益和股份的老板之后,不会把现在共同奋斗的“兄弟们”踹到一边,之后用一句“不拼搏的不是我兄弟”,把锅扣到兄弟头上?

这就是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类型混杂在一部电影里,所产生的不协调:

既想强调快节奏的游戏感,又想涉及到一些社会问题,但同时又想用一种热血的、理想主义的方式,给现实难题一个简单的答案。

这就造成你很难真正对其中哪一种类型感同身受,只会觉得混乱。

但显然,电影不是拼盘的艺术,不是什么都拿来一点,就可以拍出一部好电影。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很多导演拍电影最先考虑的不再是现实是如何的,也不是自己想表达什么,怎么表达;而是市场喜欢什么,营销需要什么噱头,怎么才能更多地吸引观众,好像一切都成了计算和算计的游戏。
是我们不配看更好的电影了吗?还是敢于正视现实、敢于回归自我的、有种的导演,集体消失了?
就像现在许多社会事件,没有人报道真相,似乎,也没有人在乎真相。

往期文章:鼓掌,内娱都来学学吧
微信&微博:局外人看电影
顺手点赞|在看,谢~

局外人看电影
提供个安静的地方看电影,想·享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