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百亿导演过气了?

体娱   2024-10-07 21:50   北京  



拥有葛优和宁浩的《爆款好人》,在国庆档新片里,竟然票房垫底,挺让人意外的。
要知道,宁浩导演不是不会拍爆款,他的“疯狂”系列和《心花路放》,都拿到过当年的国产电影票房冠军。
他个人的累计票房,也已经达到了100亿。
葛优的喜剧功底和表演能力,更是炉火纯青。
作为国庆档唯二的喜剧片之一,这片本来很有黑马的潜质。
但如今,它不仅不如另一部喜剧片,成龙主演,幼稚得 10 岁以上观众都看不下去的《熊猫计划》。
甚至,连动画片《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都赶不上。
更不必说被全网群嘲,仅有4.4分的《749 局》都能有 4 亿票房。
《爆款好人》的最终票房预测只有可怜巴巴 2600 万,豆瓣也不过 6.3 分。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下宁浩。
其实从春节档的《红毯先生》遭遇滑铁卢,就可以看出:
宁浩思路的衰竭和创作的拧巴,都已经成为了无法忽视的问题。
01
拥抱时代的宁浩
《爆款好人》是积极拥抱时代的作品,它讨论的是当下每个人都非常熟悉的话题——网红。
主角是葛优饰演的张北京,这是宁浩在《我和我的祖国》和《我和我的家乡》中创造的角色。
在这两部合拍的主旋律电影中,宁浩的短片都是最受欢迎的。
因为它用举重若轻的方式,表达了普通人对祖国、家乡的朴素情感。
首都小市民张北京带着一点混不吝,利己但不精致,热心但不一本正经,很贴近普通人的生活。
在《爆款好人》中,张北京因为坐着商场小火车,追着“阿米克星人”维权的视频意外走红,网友送他外号“维权哥”。
于是他趁热开通了自己的账号,专替网友维权。
之后又被老板看中,签约进了MCN。
从这开始,电影看起来就和现实有差距了。
因为了解过短视频的都知道,流量来得哪有这么容易。
但在电影里张北京的走红太想当然了,就造成了电影的“失真”。
《爆款好人》想要拥抱时代,贴近每个观众所面临的现实,但问题是它构建的是简化了的现实,与观众切身感受的复杂现实存在较大的差距。
这就导致,观众从一开始就很难进入导演的世界,也就无法跟随着主角的经历,产生情感的共振。
比如电影里,导演还在当做奇观展示的,MCN 公司里在一间间隔断房里的主播们,还有用几千台手机刷数据的画面,其实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甚至已经落伍了。
再比如电影里刻画的网友形象,也和观众的认知有很大差距。
张北京可以一条短视频就爆火,又能一条短视频就号召来一群网友抓蛤蟆,一条维权视频,让跑路的健身房老板赔礼道歉…
但当张北京开始带货,几个网友就带头骂他,所有网友又都一边倒地群起而攻之,称他“戏精哥”。
之后他在直播中又故意糟践自己,攻击李雪琴饰演的母亲,用正话反说的方式,刺激网友去买她的肥皂,网友又真的全都上当,一下就把几十万的肥皂买光了…
传播学早期有个理论,叫“魔弹论”。
那时认为报纸和电视这些媒介,就像魔弹一样,所有看过的人们,都会像被击中,完全被媒介传递的态度和意见影响,毫无抵抗和思考之力。
《爆款好人》中,网友就像是被魔弹击中,所有人都缺乏独立的想法,全都是导演指哪打哪的“傀儡”。
这种“魔弹论”,早就已经过气。我们也都知道,虽然网络舆论具有从众性,但把网友当做一群毫无主见的“群盲”来刻画,也离现实非常遥远。
导致观众无法代入本片的设定,而幽默桥段又没那么好笑,所以整部电影看起来,就有点尴尬。
它积极拥抱时代,却和时代擦身而过。
02
打向空气的宁浩
《爆款好人》另一个大问题是,它其实有所表达,但它的表达又都像打向空气的铁拳,毫无回声。
从电影名字来说,“爆款好人”就是一个矛盾的词,一个热衷于生产爆款的人,很难是纯粹渴望维权的好人。
但把这两个词放在一块,显然是想拍爆款对好人的影响。
当张北京这个热心好人,一夜之间成为网红了,流量对他来说,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面对泼天的富贵,他会不会有把流量变现的诱惑?
这本来是个对人性刻画的好机会,那么多火了,又凉了的网红故事,也能提供很多有深度的素材。
但电影完全没往这方面使劲,张北京就纯粹是好人,面对泼天流量,想要的也不过是争点名气在儿子婚礼上发言而已。
唯一一次想带货,还是帮单亲母亲卖肥皂。
张北京加入MCN公司之后,会不会面对“资本的剥削”,被迫做一些违背良心,或者原则的事呢?
流量被资本绑架,在现实中也是屡见不鲜。但作为资本代表的 MCN 老板,也是讲义气。
他虽然爱吹牛,可即使破产也不剥削员工,自己穷到吃泡面,也不麻烦别人。
张北京塌房了,他还动用人脉,帮张北京重新翻红,他只求为了张北京好?
这么好的老板,现实中真的存在吗?在哪里找,能不能介绍给大家认识一下?
电影想要批判流量经济,网红现象,但唯一的网红主角和网红背后的流量操盘手,又都是好人。
那唯一可以批判的对象,就只剩下网友。
在电影简化版的现实中,是网友闲着无聊,把普通的中年秃头男,捧成了网红,又太容易被带节奏,接着把好人贬到一文不值。
所以这一切荒唐的现象,好像都是网友的错了。
但网友看不见摸不着,怎么呈现呢?
电影具象化地,让 MCN 老板帮忙找出了带头骂张北京的网友,结果发现,他们都是一些小学生而已。
对于网络舆论低幼化的形象呈现还是挺讽刺的,但低幼化不等于低龄化。
确实,在网上和你吵架的很可能是小学生,但不等于网上发出不理性言论的,都是小学生。
对于那些年龄上成年,但心智上还是巨婴的成年人,其实电影又是轻轻放下了,还是找了软柿子来捏。
用一场小朋友之间不好笑的打架互殴,结束了这场戏。
对于不理性的网络舆论背后的人,本来还有很多可挖掘的,比如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会在网络上恶语相向呢?
他们的动机是什么,他们生活中又是如何为人处事的呢?
这些可能引起观众兴趣的内容,通通没有拍。
于是整部片子看起来,就像电影名字一样别扭:
它既想贴近年轻人,用年轻人熟悉的网络现象来达到搞笑效果,拍出来的现实,又和年轻人熟悉的相差十万八千里。
另一方面,它对流量经济又是持否定和批判态度的,但它的批判又软绵无力,实际上谁也没打到。
03
创作衰竭的宁浩
你很难说《爆款好人》是烂片,但让人觉得陈旧无趣。
这也让我们为导演宁浩可惜,因为大家都知道,他是能拍出《香火》这样艺术性非常强,对现实的隐喻和批判性也非常强的电影;
也能拍出《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这样商业性非常强,非常卖座的电影。
他也可以拍出《无人区》这样刻画人性黑暗,但也很有观赏性的电影。
只是这样的作品需要经过漫长的审查和删减之后,才能和观众见面。
在那之后,宁浩导演好像就颓了。
他在采访中说过不想再拍商业片,因为今天的市场不缺他一部商业片。
但他想拍的,到底是什么呢?
好像宁浩还没找到自己的答案,找到那个既能表达他的想法,又能被市场接受,还能顺利通过审查的电影。
现在的宁浩有点拧巴,像是既承受着资本的压力,不得不顾及市场,又想有所表达。
但他的表达,又不知为何总是少了一口气。
从《红毯先生》中,我们还能看到一些尖锐的讽刺,到了《爆款好人》,则已经完全看不到锋芒。
当然,宁浩不需要我们同情,只是我们还是希望,一个好导演不要就此陨落。
讲到这,我想起《十三邀》中宁浩打了一个比方,说人就像公园的铁笼子中,那个晃树枝的猴子。
任何事情,都没什么意义,只不过有些人会为自己的存在赋予意义,好度过虚妄的人生。
这种强烈的无意义感,可能也是困住宁浩的一个原因。
人无法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世界观,即使像宁浩说的,人人都不过是铁笼里的猴子,活着和做任何事都没什么意义。
可我也愿意选择,像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所写的那样:
做那个不顾巨石一次次的滚下,仍然一次次把巨石推上山的西西弗斯。
因为在我看来,反抗本身就是意义。
哪怕一切都是徒劳,也要让徒劳的反抗发生。

往期文章:票房冠军,赢了吗?

微信&微博:局外人看电影

顺手点赞|在看,谢~

局外人看电影
提供个安静的地方看电影,想·享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