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焚城》之前,我基本没抱什么期待。导演潘耀明是摄影出身,他上一部独立导演的《别叫我“赌神”》只有4.8分。
更何况这部电影的里里外外,都像极了合拍的主旋律电影。
我是抱着再次“工伤”的准备买的票,但看完的结果出乎意料。
严格来说,《焚城》是香港首部大型灾难片,聚焦核辐射泄漏,在华语电影中都比较罕见。
作为商业电影,《焚城》可以算是及格。它的类型化处理较为成熟,爆炸、大火、放射性物质泄漏等等场面也营造得震撼。
虽然文本上存在一些逻辑漏洞,不可避免地套路化。但它好就好在,在商业属性之外,竟然还存在许多大胆的控诉和指涉,完成了作者表达。
政府会议的桥段出现时,差点让我以为是在看《切尔诺贝利》。
即便华语院线片还拍不出那种深度,但《焚城》能够让观众看到,香港电影人是尖锐的,他们没有放弃拷问现实。
一句话概括本片内核:这不是天灾,是人祸。
故事从突发的大火开始说起,人们在现场检测到有害的放射性物质,意识到如果任凭放射性物质蔓延,可能祸及全香港。
政府组织临时会议,请来专家范伟立(刘德华 饰)和要员方王惠明(莫文蔚 饰)坐镇。
同时台风即将席卷香港,一旦大火现场开始下雨,会导致放射性物质更快扩散,后果不堪设想。
辐射会将香港变为一片废墟,甚至未来都不再适合人类居住。
形势越来越紧张,而范伟立和方王惠明却因为如何阻止灾难产生了巨大分歧。
电影以双线叙事展开,文戏的看点就是政府高层对于灾难处理的会议。
代表不同群体利益的官员各执一词,还夹杂富商黑色产业链的钱权勾结。
另一条线则是以黎杰峰(白宇 饰)为首的消防队员,冲在前线。
灭火、救人、寻找泄漏的放射性物质,充当紧张刺激的武戏功能。
本片的背景放在香港,也充分利用了这个不管是在地理位置上,还是在国际形势上,都相对复杂的城市。
灾难的诱因,本质在于人性的贪婪。
富商违规处理电子垃圾,一群来香港掘金的外国黑工意外发现,潜入盗取的过程中引起放射性物质泄露,造成大火。
而位于南海之滨的香港,地理位置本来就容易受到台风影响。气象因素加剧了灾难升级,也为本片营造了紧迫感。
大火发生后的正数计时,以及台风即将到达的倒数计时,都无形中加深了电影的戏剧冲突。
现实中存在的隐患,都成了故事中为大火酝酿升级添进的一把柴,让香港不再只是背景板,而成了促使灾难降临的一种必然。
消防员这一条线比较乏善可陈,角色塑造得也较单薄,比较大的硬伤,都集中在这个部分。
消防员的角色设计,基本上是我们能想象到的脸谱化的个人英雄主义。为了灭火,不畏艰难冲在一线,为了救人,集体舍生忘死等等。
电影着重强调他们的无私和牺牲,放弃了更复杂的人性呈现。
比如有对年轻消防员夫妻,妻子怀孕了,希望丈夫能从一线调到后勤才同意生孩子。但最后消防员选择进入大火现场去处理危险品时,丈夫还是站出来了,没有退缩。
按理来说舍小家为大家是动人的,但观众却很难感受到。因为他们既缺乏挣扎,也缺乏铺垫。
或许为了让两条线之间产生联结,本片给黎杰峰和范伟立设计成了亲戚关系。
范伟立是黎杰峰的姐夫,姐姐也是消防员,却因为范伟立的决策失误,在十年前灭火时牺牲。
两人存有芥蒂,始终针锋相对。
结尾黎杰峰在最后关头,用生命换来了扑灭大火的机会,却在这么紧要的时刻,在政府电话里跟姐夫范伟立和解。
他有一个消防员未婚妻,临行前给她戴上戒指,告别时只来得及向她说了一句对不起,女性角色又不可避免地被边缘处理。
这些矛盾的设计与和解都是生硬而套路的,无法去完成黎杰峰的塑造,反而更让他沦为工具人,只是在关键时刻完成对于救火英雄的概念诠释。
而他自己身上,所具有的那些更加鲜活的,能够让他成为饱满的人的属性,却被忽略。
伟光正的英雄,我们在各类作品里都见得太多了,而越是在这种特殊的题材中,我们越想见到极端背景下人性的复杂。
你要写牺牲,就不能只写牺牲,要写胆小的怕死的人,热爱生命有牵挂的人,仍然在危机关头,以命相搏。
无畏和煽情的处理,既丧失了力度,也让观众出戏,导致整部电影处于平庸的境地。
政府会议的文戏部分就精彩的多,电影的内核表达几乎都集中在这条线上。
包含了更多隐喻和含沙射影,强调电影中的灾难不止局限于剧本里。
你能从中看到,我们所有人过去的共同经历,它改头换面,以另一种方式被呈现出来。
比如大火持续一整天之后,政府仍然没有发布相关公告,但互联网上关于灾难和大火的消息不胫而走,百姓人心惶惶。
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有人听到流言赶紧逃离。超市里人头攒动,出现抢购,物资开始紧缺,人们忙着囤积生活所需的基本水粮。
而他们中的一大部分人其实并不知道将会面临什么,也不知道一旦核辐射发生,仅凭一些水和粮食,根本无法拯救自己。
但在此时此刻他们只是用这些生活必须品,来填补对于真实情况一无所知的空虚。
能在大银幕上看到这些,让人倍感唏嘘,很多场景我们其实非常熟悉,只是不方便直接宣之于口。
方王惠明这个角色格外出挑,她是财政部长,特首不在,临时被拉来掌控大局。特殊的身份意味着她不仅要组织灾难救援,更背负着香港的经济命脉。
她并不是脸谱化的邪恶官僚,但在灾难发生时却接连作出看上去不可理喻的决定。
因为放射性物质的特殊,为了防止扩散和灾难升级,她命令现场不可以用水灭火,即便她对现场的了解和判断都不全面。为了争取救援空间和减少混乱,她甚至对百姓封锁和隐瞒消息。
方王惠明在处理灾难时,有私心,但这份私心又源自于她的位高权重,可以说是由官僚主义促成的。
电影中有类似的台词:一旦降雨,人们不会去怪罪天气,但如果用水造成灾难升级,市民们会责怪政府。
而范伟立则直接呐喊:你的官位比人命重要吗?
方王惠明冷血是因为她思考的支点始终是官本位,关心的是能否保全政府颜面和自己的位置。
哪怕灾难即将升级,她也无法评估这个决策关乎几百万人性命。长期处于特权阶级,早就让她对普通人的生活、普通人的担忧丧失了察觉和想象。
她选择保守处理,怀抱着能将灾难扼杀的天真幻想,更是因为一种不知道哪来的盲目自信,可以理解为是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导致的,或者也可以说她站在宏观的角度,思考的是整个香港。
电影在刻画这个角色时,不是一味批判或指责,而是由表及里去反思她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的原因,却更加讽刺。
范伟立则完全站在了方王惠明的对立面,他想要保全的是被灾难所波及的这群人的生命。
往大了说,他与方王惠明的矛盾是源于亘古不变的官本思想与民本主义的对立。
但往小了说,他只是能看到这几百万性命,他们并不是纸上的冰冷数字,而是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人。
范伟立成了“吹哨人”,在关键时刻擅自发布信息,因为他觉得,公民必须要有知情权。
他一遍又一遍地催促政府组织疏散,甚至在危险解决之后违反保密协议,揭发引起灾难的凶手富商,也是与政府有着钱权交易的幕后主谋。
他也因此遭受牢狱之灾,即便他只是做了正确的事。
还有另一个细节值得琢磨,会议间隙,这群政府要员都悄悄联络家人,劝他们赶紧离开。
就连一直看上去“大公无私”的方王惠明也打电话给丈夫,隐晦地暗示。
这既解释了流言产生的原因,也剖析了灾难处理不得当,导致最坏的骚动情况屡屡发生,大都因为利己的私心。
他们都不是什么大奸大恶的坏人,但正是这一颗颗私心堆叠起来,让灾难升级,逐步推动着天灾最终成为人祸。
人性的贪婪促使灾难的发生,位高权重的决策者导致灾难升级,人性复杂背后笼罩的,却是更多无辜受到牵连的普通百姓。
《焚城》燃烧的大火,煎熬的是戏里戏外。
我们总是被迫为制度的缺陷买单,总是为他们的失误付出巨大代价...
但尊贵的上位者不会记得我们的名字,历史也不会去书写我们的故事。
但如果能够被看见,可能也是在用另一种方式,记住彼此的共同失去,以及共同承担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