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出走的决心》之前,一度以为是公路片。它取材于真实事件,人物原型是火遍全网的“50岁阿姨自驾游”苏敏。
原以为电影重点会放在“出走”这个动作,讲述女性寻找自我的过程,没想到它竟然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现实土壤,刻画女性困境。
导演尹丽川、编剧阿美等等女性创作者,提供了细腻的女性视角作为支撑,很多情节都不悬浮,在现实中能找到对应的痕迹。
电影聚焦女性从家庭中出走这一主题,所讲述的并不是出走之后的世界有多么绚丽,而是通过描绘李红被困住的一生,反讲现实中那些无形的枷锁。
《出走的决心》豆瓣8.6分,不但是中秋档最高,也是十年来,国产女性题材第一。
虽然它并非完美无瑕,但能在如今的大银幕上看到这样的表达,以及对于一代女性投以温柔注视,已经是弥足珍贵。
原型苏敏的故事比较立体,不但包含了女性在压抑生活中所遭受的困境,也有一种挣脱束缚,重启人生的恣意与浪漫。
我们在苏敏的社媒账号上看到的,是她遍历山河的洒脱,和她从无边压抑的生活中,寻找自我救赎的一股韧劲。
至于那些逼着她从家庭中出走的困境,冷漠的丈夫,困顿的生活,大都是从苏敏的口述或采访中得见。
而《出走的决心》偏偏就补全了这些我们难以亲眼所见的苏敏的痛苦,所以情绪也更压抑。
出走成了角色要实现的最终动作,是一个普通女性为了家庭操劳半生之后,终于下定决心为自己活一次,整部电影都在为结尾的出走进行铺垫。
电影的时间线横跨三十多年,现实时空是当下已经成为外婆的李红,而穿插的闪回,却片段式地交代了李红少女时代的故事。
过去的生活与现在交织成了李红惯常被忽视的一生,也促使了她最终的出走。
剧作上便是通过长达三十年的时代变迁,讲述角色生活的大事小情和身份的转变。
勾勒李红一生中无数次的忍让和不断压抑自我,并最终形成了失去自我的当下。
这三十年里的李红,遭遇了这一代女性所能经历的所有不公的具象化。
为了供弟弟读书被迫放弃考大学,早早步入社会;
为了逃离原生家庭进入婚姻,从一个囚笼又走进另一个枷锁;
丈夫从眼神清明的少年长成父权制大家长,从不认可她的付出;
女儿长大,又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的孩子丢给她照顾。
故事的脉络说成是“被嫌弃的李红的一生”也不过分,任谁看了都得不由自主地攥紧拳头。
李红也曾经反抗过,但很可惜她的反抗也从来不被人看见。
不管在李红的原生家庭里,还是之后与女儿、外孙组成的三代同堂家庭中,李红,永远是被人习惯性忽略的那个。
所有人都习惯了李红为了家庭利益而让渡自身的利益,甚至从来都没有人正视过李红的诉求,就连她的反抗都显得那么微弱,那么不值一提。
李红想考大学,父母说她自私;
李红不敢杀鱼,丈夫说她就是懒;
李红想放下家里去成都参加同学聚会,所有人话里话外都在埋怨她不顾及家里。
就好像李红的事永远不是正事,永远可以为家庭利益而被迫放弃。
父权社会在不断规训女性为家庭付出,李红是长姐,是妻子,是母亲,是外婆,却唯独不是她自己。
她像所有这一代女性那样,活着活着竟成了一个符号,从没人问过她想要怎样的生活,对人生又有什么期许。
就像波伏娃所说:一个人不是生下来就是女人,她是变成女人的。
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被造就的。
但李红又根本不懂什么是自我,什么又是寻找自我。
她从一开始就只是想要做自己的事,想要自己的渴望能被看见。
所以结尾她冲冠一怒,最终下定决心反抗并出走时,她甚至说不出什么掷地有声的句子,只是最直白地控诉:
我也想有自己的事,我和你们一样!
之后的故事我们想必能够预料到了,李红从这一刻开始终于长出了自我。
她从一开始的“只是想看看还有什么活法”,总有一天能够意识到“我还可以为自己活一次”。
电影中对于李红所经受的痛苦有了具象化的表达,她患上了中度抑郁,她眼中的世界,甚至成了黑白色。
但恐怖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女性过着和李红相似的生活,却早就习以为常,从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这一点从李红母亲身上可以看出,当李红向她控诉弟弟欠钱不还,母亲只是说:从小我们都是这样的,弟弟吃馒头,我吃窝头,从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母女之间,本该相互理解的女性情感线索,却因为父权社会重男轻女思想的规训而被斩断,何其可悲。
电影中的女性代际关系,刻画得十分尖锐。不仅是李红与母亲的,更是李红与女儿晓雪的。
在晓雪成为母亲之前,她一度非常同情李红,眼看着她被丈夫不断剥削,老是劝她离婚。
但晓雪怀孕之后,却好像站在了李红的对立面。她如父亲一样成了一个剥削者,要求母亲帮自己带娃,语气哀求但态度却十分强硬,不容拒绝。
这并不是人物塑造上的自相矛盾,而是这一刻晓雪心中燃起了不想成为弱者的恐惧。
她屈居于现代社会所规训的另一套伪概念之下,即有了孩子就会与社会脱节。她心中有一份惶恐,电影中并没有明确点出,她很怕自己被迫为家庭让渡,不愿意为了孩子而请假。
这种惶恐或许是源于现代社会上的诸多声音,对于女性为了家庭放弃事业的偏见。也或许,纯粹是来源于目睹了李红这委曲求全,不断压缩自我价值,为家庭牺牲奉献的一生。
晓雪与丈夫的关系,篇幅较少却也刻画得耐人寻味。
平时的丈夫是温和包容的,会给晓雪支持,也会承担家庭责任,看上去比上一代男性进步了很多。但唯独遇到孩子的问题,他还是根深蒂固地认为女性照顾家庭,带孩子是天经地义。
他给晓雪买回适合带娃穿的衣服,晓雪勃然大怒,他却完全不明白为什么。
其实,他只是不懂晓雪在母亲与自我这两重身份上的割裂与挣扎。曾经,“母亲最伟大”是一句美好的夸奖。
但在晓雪眼里,母亲这个词像是一个巨大的包袱,有着一旦被扣上,就半生无法卸下的巨大风险。
这,又何尝不是赋予女性太多枷锁与框架的社会所带来的?
晓雪与丈夫的关系,就像当下很多时候因为某些话题而爆发的性别二元对立。目的并不在于挑起两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而是女性的困境想要被看见,需要彻底打破人们的刻板印象。
就像每一次的社会发展、文明进步,都需要彻底打碎根深蒂固的枷锁。
说到这,不得不提起李红丈夫孙大勇的人物塑造。
这个角色面临着较大的争议,观众反应的巨大不同让人深刻感受到人类的参差。
他的形象几乎就是封建社会大家长,在家颐指气使,从不做家务,把妻子当成丫鬟使唤,认为自己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吵架时质问对方谁允许你和我顶嘴?
和妻子AA制半辈子,但对方买的什么好东西都变成自己的,认为女人做饭洗衣服,是天经地义...
有些人认为这个角色太脸谱化了,有丑化男性的嫌疑;
有人认为还不够,毕竟原型苏敏阿姨的丈夫甚至还家暴;
也有人认为“姜武没有我老公演的好”,言外之意是自己的老公更过分。
公正地说,孙大勇这一角色的确较为单薄,它并没有拍出男性同样背负着父权社会的枷锁,接受着必须成为“真正的男人”的规训。
只把他塑造为一个“邪恶”的反派,这是很片面的。
不过,孙大勇也并不刻板。况且,作为一部聚焦女性困境的电影,减少对于男性角色的刻画,也是站在全局上不得不作出的取舍。
性别议题一向很难把控,却又是如今社会上一个热点话题。
这类电影也始终难拍,轻了怕隔靴搔痒,重了,又常常引起舆论的探讨。
能完成到《出走的决心》这一程度,已是实属不易。
往小了说,它讲述了一个中国女性的觉醒。
但往大了说,更是完全可以看做是对于女人这一性别的重塑,更是当今社会上,妻子、母亲等身份的重塑。
电影海报上有四个大字“女性必看”,但我倒是认为,不光是女性,男性也应该看看。
或许,对于男性来说,它看起来有点刺眼,但我真诚希望我们都能多听听自己不熟悉的声音和意见。
因为,一个失衡的父权社会,捆绑住的不仅仅是女性,更是那些被有毒的男性气质绑架的男性。
所谓的性别解放,解放的是所有被性别偏见束缚住的人类。
我们追求的,是每个人的性格爱好、职业前景、人生追求,都可以不被他或她的性别所限制,每个人都能活成独一无二的样子。
从这个角度来说,两性之间的关系,本不该是对立和矛盾,而是共同努力,共同进步的伙伴。
往期文章:哎,技术原因...
微信&微博:局外人看电影
顺手点赞|在看,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