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终于还是“死”了

体娱   2024-09-13 20:59   山东  


脱口秀综艺,终于又一次爆了。

但很可惜,这次依靠的不是脱口秀本身,而是女明星亲自下场“爆料”,顺带牵引出了一系列吃瓜群众的连锁反应。

像女明星身上的蝴蝶煽起了一阵暴风,带动了半个影视圈与娱乐圈的上蹿下跳。

而对脱口秀来说,不幸的是,它刚好在蝴蝶翅膀的风口后面,一点也没被扇到。

看过脱口秀综艺的观众都知道,这些明星表演嘉宾的稿子都是来自节目组的编剧。显然这次爆点,也是节目组早早就埋下的。

这次意外的火爆是节目组期待的,但很可惜没达到把脱口秀本身也带火的效果。

吃瓜群众只关心大姐、二姐、三姐、四姐、五妹以及大哥、二哥、三哥…却不怎么关心节目的流程到底走到了哪里。

脱口秀综艺走到今天这一步,是许多人早都意料到的。

在上一次还叫《脱口秀大会》的节目播出时,整个综艺的疲态就已经充斥到节目的方方面面。

对演员的支持,已经逐渐走向粉圈化。

依靠节目成名的,退出的退出,转型的转型,赖着不走的赖着不走。

而节目前前后后每个演员、每个制作组都要反复强调录制周期有多紧张,演员赶稿改稿有多疲惫。

似乎来比赛、来讲笑话已经不是这个节目的最终目的,给观众卖惨才是。

特别是许多在线下脱口秀已经相当热门的演员,在综艺上差强人意。许多已经成名的演员,在综艺上越发收敛与畏首畏尾。

以及许多段子,最终还得被后期配音删改。

电视上的脱口秀,已经慢慢融入了中国电影电视剧界。

这样的结果就是不少粉丝都在强调,这些演员的线下远比线上要好看,演员们也反复强调着,请来线下听脱口秀。

好像线上的脱口秀综艺,就是一个巨大的线下脱口秀演出宣传预告片。

演员讲的段子像是在街上裹着大衣卖盗版碟,偶然有个特别炸的段子就掀开大衣,然后说:诶,这有好看的。

诚然线上跟线下将脱口秀,不是一个尺度水准。

线下脱口秀,往往是屎尿屁横飞、脏话乱飙、文武昆乱齐聚,只要能逗笑你,基本啥都能讲讲。

于是乎,线下脱口秀这么一炸,差点,把整个行业给炸没了。

那个事件后,笑果文化就基本分了家,不少曾经的当红艺人纷纷出走,还留在笑果的人并不是很多。

腾讯自然不会放过当家综艺,爱奇艺也想来分一杯羹。

就有了《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以及《喜剧之王单口季》。

其实两个节目的比赛模式,跟《脱口秀大会》一样,也是换汤不换药,赛制依然是毫不严谨,经常出现高分淘汰,低分保过的状况。

不过也无所谓,毕竟总编剧改完选手的稿子,还得下场一起比赛,这才是真正的裁判给自己打分了。

观众主要看的还是那些知名艺人今年有什么表现,新人有没有爆点。

看脱口秀的心态往往还是秉着图一乐呵,而不是真看看谁能当大王。

毕竟早就有人在节目上说过了:遍地是大王,短暂又辉煌。

光看这俩节目,好的段子并非没有,老人、新人出彩的都有,但依然找不回脱口秀节目从前的热度。

是观众不喜欢看脱口秀了吗?显然没有,毕竟线下脱口秀市场依然很好。

问题还是出在,线上综艺这个点上。

现在的脱口秀选手,几乎逃不过几个大类。

一个大类是两性关系,这个话题主要在女脱口秀演员这边。

女脱口秀演员的叙事几乎都将男女作为段子主体,无非婚恋关系、两性观念、社会平等这几个小方向。

但能像杨笠一样敏锐又直击观众心灵的却少之又少,能够找出“普信”“不喜欢吗”这几个成为流行语级别的段子的人更是没有。

在杨笠被铺天盖地的“辱骂”之后,大部分女演员也尽量选择温和路线:

针对自己段子里塑造的“男朋友”“老公”这种人物进行单方面攻击,或者转向“男rapper”“男明星”“男脱口秀演员”非常规男性群体。

包括杨笠自己的段子也越来越收敛,很难在找回当初的锋芒。

除此之外,最主要的话题则是职场。在需要寻找观众共鸣的脱口秀场子里,职场是最普遍也最有效的。

包括一些讲述外卖员生活的脱口秀演员在这两个节目里异军突起,也是证明这个话题对当下的切中度。

不一定每个人都有奇葩的恋爱经历或者能理解不同的生活小细节,但职场话题却是大部分人都能第一时间get到的。

而最简单最直接的,就是依靠表演的“passion”来带动观众。

这个方式在第二季就被那个差点掀翻脱口秀行业的大王验证过了,如今这两档节目中高分的毛豆、Kid和阎鹤祥也都是这个路线:

密集的笑点、强烈的感染力,与稳健的表演节奏。

但是显然,这些脱口秀都像一阵风一样,在当期节目笑了就过去了,很难在观众心里再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这也成了线上脱口秀最大的问题,好笑的段子像快餐,想走点深度的段子又不好笑,有时候即便想纯纯好笑,还迫不得已得上点价值,或者往回找补一点。

比如Kid应对职场PPT这个段子,最后很明显补录了一句“希望大家不要躺平、热爱工作”。

在线上做脱口秀,演员有限制,制作组有限制,连观众想笑一笑都有限制。

再加上明显的电视节目剪辑套路,就好像春晚的感染力也传到了脱口秀,时不时地就想给你上一堂思想品德课。

脱口秀综艺节目一路走来,一步一步地甩掉了很多东西。

最开始的脱口秀,主打冒犯、吐槽社会现象。甚至脱口秀的走红,也是因为一档叫《吐槽大会》的节目。

那个节目几年前就做不下去了,在我们这里并不是很多人、很多团体经得住吐槽。

之后在那个节目跟李诞同样有名的一个脱口秀演员也离开这个圈子了,他在美国演脱口秀因为敏感话题从此彻底“流失”内地市场。

甚至到现在,连将脱口秀推上大舞台的李诞都走向了新的风口。

自从线下脱口秀暴雷,李诞就转型直播带货,从带货到带货讲段子再到直接成为网友八卦中转站,摇身一变做了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故事会。

如今的脱口秀综艺节目,就跟电影很像,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当然在审查层面,大家也早就站在同一标准上了。

脱口秀的表达,也无非是你得贴近生活,你得揭开一些生活的疮疤,但你不能太狠,不能把这个创面连根拔起,给大家看看感染已经深得不行了。

你得时刻抓住观众,所以就得思考怎么拿捏观众。

你不能把观众想得太愚蠢,又不能把观众想得太聪明,最后很大几率是你的故事又不高明又没意思,愚蠢的是自己。

有时候你想上点高度,一会儿怕审查要把你整段砍掉,一会儿又担心观众不理解你,最后你的东西搞成了四不像,观众尴尬,你也尴尬。

当然脱口秀还能说一句,欢迎来看线下表演,那么电影还能说什么?欢迎来看现场拍片?

许多已经成名多年的脱口秀艺人,不再好笑了,甚至不再干脱口秀了,毕竟大部分人还是不会把脱口秀当成职业。

许多观众会说,那是因为他们已经脱离生活很久了,他们很难再从生活中,找到让观众能有所共鸣的素材了。

电影,同样如此。‍‍

许多资深电影人,甚至是名师、大导,越到后期的电影,要么走向虚无缥缈,要么走向不知所谓,即便想拍商业作品也无法让观众感受到真诚。

这同样是因为,许多电影人把自己关在艺术的象牙塔里,而忘记了在现实的世界里一呼一吸,才能汲取创作的养分。

在面对审查之前,同样要扪心自问,即便没有审查,你是否还能够做出让观众共情的东西。

搞笑,依靠的是对生活的观察。电影,依靠的也是对生活的领悟。

无论是电影还是综艺,商业还是艺术,喜剧还是正剧,脱口秀还是工业大片。最终还是需要品质,而不是需要炒CP、吃瓜、搞绯闻、卖弄热点。
一时的火爆不一定能带来长久的美好,说不定会是你这个行业最后的“冥灯”。


往期文章:倾家荡产,拍出今年最高分
微信&微博:局外人看电影
顺手点赞|在看,谢~

局外人看电影
提供个安静的地方看电影,想·享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