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家荡产,拍出今年最高分

体娱   2024-09-11 22:12   北京  



最近有一部“不太起眼”的纪录片,拿下了今年国产电影最高分。

那就是——方励导演的《里斯本丸沉没》。

但遗憾的是,这部豆瓣9.2的电影,目前票房却只有400万,最终预测也不过900多万。

今天,我想和你聊聊:

这部片子到底好在哪里,让95%看过的人都给出好评?

又为什么,这样一部好电影,会如此备受冷落,无人问津?

01

一段被遗忘的历史

《里斯本丸沉没》的故事,完全基于历史事实。

2014年,韩寒导演《后会无期》的制片人方励来到浙江东极岛。

听渔民说,附近海域有一艘二战时期的沉船,至今没有被找到,船上还有一同沉入海底的800多名盟军。

听完这个故事,韩寒写了《后会无期》同名主题曲的第一句歌词:

当一艘船沉入海底,当一个人成了谜…

作为地球物理学家的方励,却被激发出了强烈的好奇心:

如今,这艘船在哪里?

一同沉入海底的800多名盟军,他们又有什么样的故事?

于是,有了这部让他“倾家荡产”也要拍的纪录片。

简单来说,《里斯本丸沉没》拍的,是二战当中,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

1941年12月8日,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偷袭珍珠港,对英美宣战。

几小时之后日军突袭香港,香港保卫战爆发。

驻守香港的英国盟军与日军交战,但最终因寡不敌众投降。

于是,有了三年零八个月的“香港日占时期”。

在这期间,日军向日本本土,运送了大批战俘,作为苦力。

里斯本丸号,正是其中一艘运送了1816名盟军战俘的货船。

由于日军违反了《日内瓦公约》,没有悬挂任何运送战俘的旗帜或标志。

里斯本丸号在海上航行了三天之后,在中国舟山东极岛海域被美军潜艇发射的鱼雷击中。

从被击中到沉船的20多个小时里,船上的800多名日军完成了撤离。

但他们没有转移船上的战俘,而是用木板和帆布把他们封死在船舱底部。

当船只即将沉没,盟军战俘突破封锁,跳海逃生时,又遭遇了船上的日军扫射屠杀。

附近舟山的渔民,看到落水的盟军,冒死开着船,救回了384名战俘。

但仍然有部分战俘未能逃出船舱,还有一部分在水中被日军枪杀。最终,有828名盟军丧生。

这段太平洋战争中的重要历史,如今还有多少人知道呢?

不仅我们大多数人都没听过,导演去英国街头采访,也没有人知道“里斯本丸号”是什么。

还有一个孩子天真地问:为什么你们这么关心这艘船呢?

是的,这也正是导演通过电影要回答的问题:

因为,沉没的不仅是一艘船,更是828个无辜的生命。

以及他们背后,828个悲痛欲绝,或许今天都没有走出阴霾的家庭。

02

不仅讲历史,更要讲人

穿过历史的迷雾,看见一个个具体的人,这正是《里斯本丸沉没》拍得好的地方。

许多战争相关的纪录片,其中也会出现很多采访。

但人物往往是作为历史的证据,通过他们的讲述,来表达历史的真实,控诉邪恶的一方。

在这些纪录片里,历史事实是第一位的。人往往有意无意地被视为“证据”或“背景”,而隐藏在历史事实、电影主旨背后。

但在《里斯本丸沉没》中,方励非常明确,”我不仅是要讲历史,而是讲人”。

所以在大海中找到里斯本丸号之后,他立即飞到了英国,找到了唯一一个仍然在世的幸存者,和少数几个遇害者后代。

但他仍然不满足,觉得还不够,还有更多人的故事,需要被听见。

他斥巨资买了三个报纸的整版广告,寻找里斯本丸号当事人后代。

最终他意外地找到了另一名幸存者,以及更多遇害者和幸存者的后代。

通过他们的讲述,我们得以看到,在这段几百个字可以概括的历史事件背后,那些更为鲜活的部分。

我们看到,在知道自己即将登上战俘船,可能时日无多的盟军,在写给5岁的弟弟的信中,把母亲托付给他,让他一定要照顾好妈妈。

而当这个弟弟长大后,才明白这是哥哥的遗言。这封信,他在钱包中放了几十年。

我们看到,有一位妻子,因为战时通讯阻断,在丈夫去世后三年,才收到他在香港寄出的最后一封信,信中他告诉妻子:我这里一切都好,相信很快我们就能团聚。

我们看到一个家庭墓园中,一个年轻士兵的墓碑,写着一行小字:二等兵肯尼斯可能是被淹死了。

因为直到现在,他的家人们仍不清楚他以什么样的方式死去。

我们还看到,参与救人的中国渔民陈永华,他十三岁时,父亲出海捕鱼,遭遇海难,再也没有回来;

所以,十五岁时,当他看到海上漂浮着盟军士兵,想也没想就开着自己的小舢板出发了。

我们看到,许许多多像他一样善良的中国渔民,冒着日军的枪林弹雨,从水中救起一个又一个盟军士兵。

当日军看到大批中国渔民赶到,也迫于压力,停止了射击。因为他们担心,中国渔民会把他们的屠杀行为,告诸世界。

当然,我们也看到,那个美军潜艇上发射鱼雷的机械师,当他知道这艘船并非货船,有800多名战俘葬身大海时,痛不欲生,患上了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直到50年后,这些战俘重聚时,他仍然无法放下,来到英国哭着和当年的幸存者说对不起。

当然,我们还看到,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不仅是发射鱼雷的美国士兵。

更多的,是那些幸存下来的英国军人。

他们有的多年后仍会在噩梦中惊叫着醒来;有的终身性格古怪,脾气暴躁;有的对这段往事绝口不提,他们的子女一生都不知道父亲曾经历过什么。

当然还有那些在最绝望的关头,仍然散发着人性光辉的个体。

一名战俘,逃出船舱之后,看到舱底还有一位受伤严重的船员,无法逃出,于是他又回到伤员身边,给他最后的食物和安慰,让他有尊严地死去。

还有一个船舱里,因为梯子断裂,200多名战俘无法逃出,即将沉没,这时船舱里传出了响亮的歌声,直到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刻…

03

它应该被更多人看到

除了采访事件中的英国人、中国人和美国人,方励还来到日本,采访了里斯本丸号船长的后代。

在当年的军事法庭中,他们的父亲辩解,称自己只是船长,无权决定如何处理战俘的命运,封死英军士兵逃生出路的命令是军方下达的。

但他“平庸的恶”仍然受到了审判,接受了7年的监禁。

从他子女口中,我们得知,回家后,他对这段往事绝口不提,总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天抽50多根烟,后来死于肺癌。

片中还有一句话特别动人,看着幸存者的后代一大家子人坐在一起,方励感叹:

如果没有这次沉船事件,本来还会有800多个像你们这样幸福的家庭。

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战争亲历者的故事,《里斯本丸沉没》告诉我们,没有人是战争的受益者,战争带来的只有人的不幸。

但回过头来,我们仍要问:为什么这样的片子没有人看?

从非常现实的角度,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原因:

因为,它是一段过去80多年前的历史,主要人物还是英国人,并且还是纪录片。

从这些信息,我们不难预测它未必会有太好的票房。

作为这部片子的制片人和导演,方励又何尝不知道这一点。

但我想一部电影,一部纪录片,能够收获多少票房,并不是衡量它价值的唯一标准。

方励在参加访谈时,也说过:

“我根本就没在乎这片子多少票房,我在乎的是生命的延展,它存在的价值不仅局限于现在。”

比起今天的票房,这部片子明显有着更长远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

顺带一说:这部片子公映时,英国的两位幸存士兵,中国唯一活着的救人渔民,都已经去世。

正如方励所说:他是在抢一段历史,如果这件事 8 年前没有开始做,现在做就已经太迟了。

我想这也正是很多纪录片导演,包括剧情片导演正在做的事情。

对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说,自己拍的片子能够在中国公映,都已经是一种幸运了,更别说票房之类的考虑。

更有一些人,即使不能公映,即使自己都被404,也要坚持拍完那些在他们看来有价值的电影。

我愿意相信,有朝一日,它们都会被看到,也都会得到应有的尊重。

正是被这样有承担的前辈们鼓舞着,所以我们也在做着一些,明知道不会有很好的结果,也不一定会被多少人看到的事情。

比如,拍摄过去三年中边缘个体被倾轧的短片。
比如,正在筹备的,讲述社会变革中,普通人离散的长片。
又比如我们坚持在这里,写下的一篇篇对电影的评论。
我们力求,每一个字,每一个镜头,都尽量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我们都不只是为了今天的经济利益,而是为了可以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我又想起,2016年《百鸟朝凤》公映。一场直播中,方励选择下跪,恳请全国院线经理为《百鸟朝凤》增加排片,惹起巨大讨论。
这次《里斯本丸沉没》票房和排片,同样惨淡。但我想,方励不会再下跪,而是会站着迎接,开始就已经注定的“失败”。

往期文章:笑死,悬疑剧要上春晚?
微信&微博:局外人看电影
顺手点赞|在看,谢~

局外人看电影
提供个安静的地方看电影,想·享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