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国际读书日。闲坐在家,想写点关于读书的文字来。自从退休后,我有相当多的时间是在读书,以至于妻子有些为我担心,怕我在书中走火入魔出不来。前几天,有老友前来探望,他所担心的是我退休后无所事事,会憋出病来。得知我退休后的安排,又看到我面色红润,神情轻松,他说他也就放心了。我就顺杆子往上爬,在他面前自夸起来,我说我没啥优点,但能一直把读书当做人生的乐趣,也就没了退休后的落寞之感。
关于读书的好处,有诸多的论述,关于读书的用处,也是不言而喻。但到底为什么要读书,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以为,读书应该分几种境界,第一是功利性的。中国的科举制度,为读书人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人生阶梯。现代的高考等各种考试,也是如此。想起我小时候读书那会儿,这样的功利心是没有的,因为那时候的没有高考,最多读完高中,都得回乡务农。身体条件好、家庭出身好的,或许还有参军的机会,干部家的孩子可能还有招工机会,父辈吃国家饭的还有接班机会。
后来我多次问过母亲,当时家里那么穷,你为何还要让我读书啊?要知道,我不读书的话,可以挣到自己的口粮,或者学门手艺,年底可以拿些钱回来贴补家用。我母亲的回答是,你读点书,你就能识理了,就不是“蛮银(人)”了!母亲的话,让我思考过很多。母亲是个文盲,在看不到读书能带来什么功利性收获的时候,她含辛茹苦养活我,让我上学读书,只是想让我成为一个“识理”的人!所以,除了功利性外,读书的第二层境界,我认为就是要使自己成为一个“识理”的人。
那么,什么是“识理”呢?我以为,第一层意思是获得知识,知识让我们知道为什么一年有四季,知道地球是圆的,知道用杠杠原理来减轻劳作的负担,如此等等,进而知道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感受到诗词歌赋等带来的愉悦之情。很长时间,我以为有了知识就达到了“识理”的境界。其实不然,饱学之士,却不懂得常识,搞出苟且营生的勾当来;现如今一些专家教授,也常引出一些匪夷所思的雷人话题——这些人真是把“书念到狗肚子里”了!所以,“识理”的第二层意思是要在知识、常识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底层逻辑。我们常说某人没有定性,我想除了少数恶意之徒外,更多是因为他没有自己的底层逻辑。没有底层逻辑的人,他会用有利于自己的原则,选取对自己有利的知识,来证明自己的正确。底层逻辑的建立,并非需要多么渊博的知识,很多是建立在常识之上的。我的文盲母亲,我就觉得她的底层逻辑清晰而稳定,表现出来就是在困难的时能看到光明,既能对比自己更穷的人发善心,又能对恶人憎恨入骨。
许多人以为,读书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儿。记得小时候,母亲常跟说过某个表兄的故事:家长送他去学堂读书,他坚决不从,向家长哭诉:一家人吃饭,为何单单要我去读书!读书苦不苦,说苦当然苦。功利性的读书,必定有压力,如果不得其法,读书就如同嚼蜡。先前说过,我小时候读书没有功利性,稀里糊涂地初中毕业,又稀里糊涂地上了一所中专校,那些读书日子,对我来说是十分舒服的。除了完成并不重的学业外,还可以偷来哥哥带回来的大部头小说,《红岩》、《林海雪原》、《苦菜花》等小说就是那个时候偷看的。有时候为了赶还一本书,挑着油灯看到天明,母亲从不责怪,只是喊要早点睡觉,明天还要早起上学。
中专毕业后,虽说解决了“国家饭”的问题,乡下人说的是跳出了“农门”,但时代进入了一个读书有用的时代,仗着中专学校所学的那点东西,不好在社会混日子了。由此开始了漫长的自学,学英语,学古文,学计算机,学高数等等。为了验证学习效果,更是为了获得更高学历,有更多人生选择,我曾四次考研,最终如愿以偿。经历过多年的苦读后,那份成功的喜悦怎么描述都不为过,老实说,我特理解“范进”中举时的那种猪油蒙心的感受。一个读书人,如果说他没有为功利心而读书的阶段,我是难以理解的,或者这么说的人,也是虚伪的。
话又要说回来,如果只是为了功利性而读书,那也未必是个真正的读书人。所谓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那黄金屋是功利的,那颜如玉则是精神的。不同的人生阶段,“黄金”与“美色”的孰轻孰重自有不同,但切不可只求功名而没有了精神愉悦,更不能耽于愉悦而枉费了功名。所以,我是主张要读“闲书”的,有些“闲书”读进去了,可能更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更懂得“识理”的要义来。这也是我退休之后,狂买闲书,狂读闲书的缘由。
写到这里,还是要回头感谢我的母亲,是她让我有了读书识字的机会、让我有了知书识理的可能。想起十二年前的春夏之交,母亲正被晚期肺癌折磨着,有次母亲拉着我手说:儿啊,幸好那时候让你读书了!我本想问问她老人家,我是不是成了她心目中的“识理”之人,但从老人家欣慰的目光中,我看到了答案!如此,努力做一个“识理”的人,应是我一辈子对自己的要求!即使退休了,虽不再求功名,还是要趁着身体尚好,趁着还能思考,多读点书,快乐地读书,不做蛮人,不枉活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