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向来就有赠送年品过年的习俗,有的挥毫泼墨赠送春联,有的折取梅枝赠送梅花,我爷爷就是个喜欢折取梅枝向亲戚邻居(简称亲邻)赠送梅花的人。
小时候,记得爷爷是个既充满生活情趣又落落大方的人,每逢除夕前两天,不管家里事情有多忙,他总是要亲手从院子里的那棵盛开的梅花树上折下梅枝赠给亲邻,以便亲邻插梅过年,顺应古代梅开五福之说,成全插梅过年雅事。稍微长大了一点的我亦步亦趋,乐当爷爷的小跟班,张叔家送几枝,李奶家送几枝,蹦蹦跳跳送个不停。爷爷夸我是个好孩子,张叔李奶感谢我送梅花,他们越是说我好,我就越是劲头十足。后来长大了,直到参军离家之前,我总是看到爷爷在除夕那天赠梅不辍。
爷爷的慈行善举深深刻在我的脑子里,牢牢印入我的心田。上世纪末我们夫妻俩从外地调来镇江工作,我心心念念想买有院子的住房栽种梅花,终于在1998年如愿,买到了下河头一幢六层楼的一楼有个40平方米院子的居所。在对院子绿化美化时正值春天,我们到镇江南山花鸟市场(后改为南山绿集)买梅花,一位老农的地摊上摆放着一棵鸡蛋粗、两米多高的梅花树吸引了我们的眼球。交谈中,老农说这棵梅花已在他家长了30多年,因房屋拆迁而不得已刨来出售。我们看到树的根部有脸盆大的泥土包裹着,觉得栽活不成问题,没有还价就付给他200元钱。
梅花买回家,我们把它栽在院子里的朝阳处,果然在当年除夕之前,满树梅花凌寒傲雪,一团团一蔟蔟的黄色花儿长满了挺拔的枝条。从此,在妻子的密切配合下,我以爷爷为榜样,每年除夕,总是要剪下梅花赠送给亲邻,让亲邻插瓶梅花过大年。梅花是应时之花,插梅过年,恰好契合企盼五福临门的心愿。
自古文人爱梅花,视插梅花为乐事。宋末元初仇远在《插梅》中写道:“偶得数枝梅,插向陶瓶里。置之曲密房,注以清冷水。肌肤若冰雪,寒极粟不起。岁晏且闻香,春深看结子。”诗人笔下,插在瓶中的梅花风雅怡情,妙不可言。清代郑板桥在《寒梅图》上题诗:“寒家岁末无他事,插枝梅花便过年。”我家院子里这棵已经度过60个春秋的梅花树,近年来仍然枝繁叶茂,约十平方米的树冠遮天蔽日,除夕前花期顶盛,黄绒绒(róng róng)的花儿密密麻麻地长满了枝条(如图片)。
为了剪梅花,从栽下这棵梅花树那年起,我就专门买了一个两米高的铅合金梯子,每当剪梅花时,就将梯子靠在粗壮的梅花树上,我爬上梯子,一手握剪刀,一手抓住梅花枝条,或长或短,适度剪下一枝又枝,递给在梯子下面的妻子。近两年除夕,我虽仍如以往一样剪梅花,却不见了在梯子下面接梅花的妻子,妻子已经于前年去世了。去年除夕那天,我依然爬上梯子剪梅花,剪下数枝,又爬下梯子轻轻地放在地上。就是这样循环往复,共剪了两次。一次是送给左邻右舍的,住在我家对门的胡师傅(从镇江日报社退休),看到我送梅花进门,情不自禁地爽朗大笑起来,合掌表示感谢,说每年都是我送梅花给他们家过年,然后用双手接过我手中的梅花,嘴里不停地说“谢谢,谢谢!”
另一次是送给我的亲家。亲家去年从老家山东迁来镇江生活,在花山湾买了一套住房。民间有风俗,全家人必须在新房子里过第一个年,而且要在房子里插瓶梅花图吉利。利用这个机缘,我一举多意,特意剪了几枝一米多长、花朵较多的梅花,连同我家的一只60公分高、瓶身画有色彩鲜艳的两只凤凰的景泰蓝花瓶赠给他们家,让梅花配以精致的花瓶,有锦上添花之意。
亲家的儿子小涛于除夕下午开轿车来我家接梅花和取花瓶。他先将花瓶拿到车上安顿好,后到我家接梅花。我们在梅花树下交接,都视梅花有灵魂灵性灵感,小涛毕恭毕敬地站在我的面前,我手捧红布拢扎的梅花,殷殷嘱咐:“梅花梅花,把你赠给亲家,你在他家过年,尽情释放清香!”小涛用双手接过我手中的梅花,小心翼翼地捧着走过从阳台到大门的四道门,每过一道门都眼观四方,防止花枝碰到门框,确保每朵花儿完好无损。
梅花插好后,小涛的媳妇从不同角度拍了两张照片发给我欣赏(如图片),我发去“竖大姆指”的微信符号表示赞赏,美言曰:“案置瓶梅,华堂生辉!”还提醒别忘了给瓶中加水,以期清香持久些。
插瓶梅花过大年,恰如宋人所咏:“寒水一瓶春数枝,清香不减小溪时。”若是赶上窗外雪花纷飞,更有“小窗静昼胆瓶古,长廊微雪朱帘垂。一枝几案谁所置,便觉春意生睫眉”之妙。这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更是一种文化表达,传递着人们对年的美好祝愿。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这是我国传统的插花组合。单插梅花一枝,寓意风雅怡情,喜气洋洋,充满了在新房过年的吉庆氛围。
我和爷爷都是在除夕赠梅,虽然两者相距已半个多世纪,但传承的都是中华文化,寄寓的都是美好祝愿。今年的年虽然已过,但年前插在瓶中的梅花依然婷婷玉立,昂首迎接百花齐放的春天到来。
扫描二维码获取
更多精彩
作家文选
投稿邮箱:
编辑:楚江
邮箱:454661733@qq.com
统稿:成文
邮箱:812905642@qq.com
推广:吕小平
组稿:李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