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三家村" 关注我们
1923.8~2003.4
李慎之,江苏无锡人。哲学家、社会学家。笔名:谨斋慎之。曾任周恩来外交秘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美国研究所所长。资深新闻人,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一体化与多元化
谨斋慎之
我是九十年代初在中国第一个提出全球化的人,当时响应者寥寥。不过九年,现在已是人人都谈全球化了。不但谈全球化,而且谈一体化,至少是经济一体化。然而我还始终不敢用一体化这个词。我认为这是许多人不自觉地把欧洲的情况套到全世界的结果。
当然,仅凭全球化的这个“化”字,自然就含有“一体化”的意思,但是,就全世界而论,那是非常遥远的事情,是以百年计的事情,现在过早的提出来,不但不切实际,而且很可能无益有害,有害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至于像阿德里昂逊先生那样用统一unification,而不是用一体化integration来描述全球化,在中国,我还没有看到有人用这个辞。我以为它有相当的危险性。它会刺激在今天世界上大量存在的民族主义者起来反对全球化。第三世界本来已经有学者指责全球化就是美帝国主义的全球殖民化了。这种思想即使在中国市场也是不小的。
当然,如果直线推论下去,全球大一统也不是不可以想象,毕竟各民族的圣贤哲人都曾有过世界大同的憧憬。就近代而论,康德有“世界政府”,马克思有“英特纳雄奈尔一定要实现”的理想。但是他们的眼界实在比较狭窄,所见到的世界,人种,文化基本相似,经济发展水平也远较今天低,因此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全球大一统不可同日而语。
穆勒教授说:欧洲的一体化并不决定于欧元和经济的统一,而是取决于其文化的一体性。这点我很难同意。当然欧洲有文化的共祖,即希腊罗马,还有来自犹太的基督教,再上还可以远溯到埃及人和苏美尔人。但是几千年间欧洲战争不断,尤其是发生了两次空前惨烈的世界大战。在那种情况下讲欧洲的一体化似乎没有多大意思。
欧洲现在出现了和平与统一的前景恰恰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已达到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必须以欧洲一个洲为单位来运作的缘故。这一点不能含糊,否则就没有共同的语言,没有讨论的基础。
可以与欧洲相比的是中国。中国的面积略大于欧洲,人口比欧洲的一倍还多。自古以来,中国的文化大体上是统一的,统一在汉族文化的基础上,但是,中国历史上也充满残酷的战争杀伐。现在已分不清楚,中国文化大体上的统一,有多少是由于少数民族自愿的向风慕化,多少是由于武力征服。
非常特别的是,还有许多以铁与火征服了中国的外来蛮族,不但自己接受了汉人的文化,而且也强迫原来在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同化于汉人的文化。这就出现了今天世界上最大的人口最多的文明(Civilization)——中国文明。它虽然不能说是完全均质的,(homogeneous)但大体上是统一的(united)。
我不知道这会不会成为明天的全球文明,既有一体化,又有多元化的样板。不过在我看来,似乎也并不太理想,主要是体现共性太多而体现个性不足,虽然,细细研究起来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不同之处还是很多的。
在讨论多元化的同时,还有个主流文化的问题。可以说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就是靠汉文化作为主流文化维持的。现在世界的基本秩序是靠五百年来的西方中心主义维持的,而西方中心主义现在受到很大的反对,包括西方人自己,特别是后现代主义者的反对。
当前很有名气的美国教授亨廷顿也说西方是独一无二的,现代化不一定非采取西方模式。他的著名的文明冲突论代表了一种对西方不能控制世界秩序的恐惧。这种恐惧实际上来自于他对美国非欧裔少数民族人口增加迅速的恐惧。
到2050年,欧裔白人在全美国人口中的分量将降到百分之五十以下。美国二三百年来由WASP(白种盎格鲁撒克逊人新教徒)主导全国的局面面临解体的前景。亨廷顿对此极端恐惧。这是一种真实的恐惧。我认识的美国人中,不但有白人对此感到恐惧,就是有色人种对此也有感到恐惧的。但是更多的人则感到这是白人文化霸权衰落的标志,是值得欢迎的。事情的发展到底如何,我们只能观察。
美国国徽上的“国训”是E PLURIBUS UNUM(0ne out of many)即“一出于多”,或“合众为一”。迄今为止美国是做到了这一点的,可能是移入美国的移民以前都是欧裔的缘故,但是事情倒过来以后,大局会不会发生变化?如果发生变化,是好还是坏?对美国国内各族人民与国外各国人民意味着什么?我们都不知道。
在逐步实现全球化以后,人类需要不需要一个主导的价值体系呢?如果没有,全球化如何进行呢?如果有,它又怎么能避免文化霸权的指责呢?
我心目中的全球化是从1492年哥伦布远航美洲,东西两半球因而汇合而开始的。从那以后,一方面是西方主导了世界的发展,出现了地理大发现、商业革命、工业革命、资本主义、殖民主义;一方面发生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经济的、科学的、技术的和文化的进步,同时也发生了人类史上空前残酷的战争、杀戮与奴役,其中包括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面这一部分历史恐怕没有人会认为是好的,但是它确实也是全球化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过在九十年代以前,还没有人这样认识。因此我称之为“没有被认识到的全球化”。九十年代开始,也就是哥伦布发现美洲五百年以后,全球化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我称之为“被认识到的全球化”。
全球化将是一个没有终结的过程,而且我们有理由乐观地期望全球化最终会给全人类带来永久的和平与无穷的福利。不过,这还是比较长远的后果。目前的全球化靠的还是经济的力量。贸易的发展、资金的流通,说到底是资本的全球化,而不是人类理想价值的全球化。
根据过去五百年的经验有没有理由排除发生世界性战争的可能性呢?没有。亨廷顿没有,托夫勒没有,布热津斯基没有,我也没有。比如去年发生的东南亚经济危机,今年已扩大蔓延而且加深了,当然,现在有各种乐观的预测,说它已到谷底,即将复苏。
然而,如果它变成一场世界性的大危机的话,至少亚、非、拉三洲许多国家的民族主义者就会认为这是全球化带来的祸害,会起来反对美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对自己的剥削,这样,多元化倒是发展了,然而全球化也必然要倒退。
从长期看,我对全球化是乐观的,但是近一二百年我还不敢无条件地乐观。我要奉劝西方的朋友们不要简单地以西方的现实来代替亚、非、拉的现实,那样可能是非常危险的。
说到这里,应该看到文化多元化还有一个层次问题。文化这个辞,在中国和世界都一样,因为普遍地被滥用,概念变得十分宽泛。最宽的把人类创造的一切——从物质到精神——都包括进来,连经济也包括在内,因此搞清楚一下定义与范围十分必要。
我想文化多元化所要达到的结果,决不能包括无条件的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如果设想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希特勒主义、斯大林主义、种族主义与原教旨主义……都应该共存共荣,这是十分荒谬的,也是决不可能的,结果非得是打一场战争,拼个你死我活不可。所以文化多元化必然不能包括敌对的意识形态的多元化。
在全球化已经初步达到,而且已经稳定的时代,各民族的意识形态已基本相似,民主已绝对占上风。今天的世界还没有达到这一点,我们大家还都要努力争取这一天早点儿到来。
另外,我所知道的德文“文化”Kultur这个字最窄的意思是指各种各样的艺术。如果全球化以后出现的只是艺术的多元化,我想我们只有欢迎,即使自己个人不喜欢,也应采取容忍的态度,而不该排斥,而且我相信随着各民族的交流日益扩大,各种艺术的式样肯定会越来越多,不用我们担心。
我现在能想到的另一层次是风俗。穆勒教授提到旅游业能刺激许多地方的人回忆起过去的风俗,于是重新扮演起来以吸引游客,增加收入。比如中国人现在结婚已不坐花轿了,但是现在在许多地方又为了赚外国人的钱而扮演起来。我想如果这种风俗的背后的宗教意义与人文传统已经消失,仅仅为了金钱的目的而复活,到底还有多大意义,又能维持多久呢?我很怀疑它是否应该作为追求多元化而加以欣赏。
在风俗的范围内,还有许多是非常野蛮的东西,如中国的汉族女子有一千多年的缠足史,现在好不容易才算基本绝迹了。非洲有不知几千年的女子割礼史,现在还在实行。我认为这些都不应当作为文化多元化而予以容忍。
另外,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大量的原始巫术活在这个世界上,其中有许多违反人道的东西,我怀疑即使在西欧、北美也不见得完全绝迹。在讨论文化多元的时候,都不应该把它们排除在我们的视野之外,而应对之有一个原则的态度。
一九九九年六月
文章由作者之子李三达授权发表
图文编辑 | 畢之
点击下方文章标题,阅读往期文章
微信号: sanjiacun66
观今宜鉴古 温故而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