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力感思维:我无能为力,事情永远不会改变||云心理

文摘   心灵鸡汤   2024-01-07 16:06   山东  

文   |  代桂云

在心理咨询中,无力感思维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认知歪曲。常见到什么程度?我觉得可以排进前三,排第一位的是应该思维,其次是妄下结论。

“应该思维”:对己对人皆暴虐||云心理

无力感思维如此常见,却较少受到关注。在伯恩斯“认知歪曲对照表”中,没有收录这种认知歪曲。在认知行为疗法相关书籍中,也很少有专门章节讲到这一问题自己也没有系统思考过这个问题,直到最近才意识到,无力感思维与应该思维一样,都是一种认知歪曲。

为什么会这样?一是因为概念不清,相关书籍中虽然没用“无力感思维”这个词汇,却描述了类似问题,比如无能感,无助感等。再是我个人很少有这种无力感,对不是自己议题的问题,就没有太多关注。也许那些写书的心理学家,每天要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面对一个又一个挑战,也很少体验到无力感。

但无力感思维,却每天真实地影响着很多人。

01

无力感思维的重要特征

在树心理CBT团体中,一位成员分享了一天晚上与女儿的互动。女儿情绪不好,不想上学,让她很崩溃。她感到无助(9分)与绝望(10分),那一刻她想到的是:


“她情绪又不好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又陷入了死循环”;“没人帮我”;“我解决不了这事”。


这些都是无力感思维。


第10期CBT团体开始招募啦|常年招募  持续成长!让你成为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在树心理的“护苗计划”中,一位来访者讲述了父亲去世后,自己照顾母亲20余年。她觉得母亲啥也满足了自己,自己还要处处满足母亲,同时母亲又不认可她。这让她感到非常委屈(10分),那些时候她想到的是:


“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母亲”;“没人与我分担,别人都靠不上,我只能靠自己”;“我命苦”。


这些,也是无力感思维。


护苗计划| 咨询观摩与督导教学项目来啦——也许正是你需要的成长方式


还想到了我的一位来访者,是三个孩子的妈妈,她常说的一句话是:“太难了,没人帮忙,我无能为力”。还没结婚时,她幻想着自己足够幸运,能够抽到命运彩票,让自己的人生没那么难。


她的这些想法,同样是无力感思维。


威廉·J·克瑙斯在《终结焦虑症》中,为无力感思维下了一个定义:你相信你无法改变,因为你没有外界帮助就无能为力。


无力感思维很重要的特征是:无力,且无助。


无力,是扛不住。无助,是扛不住,同时没人帮忙。


如果我们听到这些词汇:无能为力、做不了、无法改变、没人帮、靠不住、命不好……背后都隐藏着无力感思维。



02

无力感思维对我们的影响


CBT认为,认知影响情绪、行为和身体反应;行为影响结果。


“我做不了”,“我无能为力”这些无力感思维,必然产生沮丧、无助,甚至绝望的情绪。如果只有关于自我的无力感思维,问题还不大。但如果“我做不了“他人不帮忙”、这个问题永远解决不了三点都凑齐了,一个人就会走向抑郁。


这就是CBT创始人阿伦·贝克提出的抑郁症“基本三元素”当一个人长期一种负性的方式看待自己世界(环境)和未来,就会陷入抑郁。无力感思维与抑郁症如影随形,前者是后者的因,也可能是果。特别是关于未来的无力感思维,抑郁症患者认为当前遭遇的困难和坎坷将会永久性地持续下去。当他们展望未来时,只会看到未来的生活中还会有无尽的困难、挫折和失落,这会让他们产生绝望。


绝望容易导致自杀。阿伦·贝克指出,未来问题的不可逆性构成了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逻辑原因。绝望与自杀之间的关系表明,所有与自杀相关的症状,绝望的相关系数最高。


无力感思维还容易导致拖延症。如果你认为一项任务自己无力承担,或者觉得没有能力去改变现状,就陷入了悲观的再三拖延的深渊。


当你在心里认定自己做不到的时候,你就真的做不到了。这并不是说你没有能力去做出改变,而是你不想为此去尝试,因为你心里已经为自己打上失败的标签了。这就是自证


无力感思维还与宿命论有关。你认为自己做不到,因而不去尝试,问题当然没有任何改变,事实证明了你真的做不到。如果这样的事情一再发生,你就会认为自己命不好,无论怎样努力,注定都是一个失败者。


正如个体心理学创立者阿德勒所说:“人不会改变他的行为模式,而是兜兜转转,不断扭曲自己的经历,直到他们的经历与自己的行为模式相契合为止。



03

如何破除无力感思维?


“我解决不了这件事”,“我无能为力”,CBT把这些导致无力感、无助感的认知,看成一种观念或想法。想法不等于事实。我们要做的,就是挑战这些想法的不合理性。


最经典的技术之一,就是CBT的控辩方技术。咨询师会问来访者:你有多相信自己解决不了这件事?有什么证据支持这一观点?有什么证据支持相反观点——“我还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


经过调整,来访者会形成新的观点:目前,我还不能完全解决这件事,但我还是可以做一点事情的。


还有一种方法叫“不可能练习”。让来访者大声说,不可能有任何措施能让事情变得更好”。然后,请来访者举一个反例,来证明这种假设是错的。


《终结焦虑症》中提到的另一种方法叫翻转技巧,运用这一方法来发展自己更现实地看待问题的视角。比如,你若能以一种新的方式修补一个碎掉的花瓶,那你就不是无力的。同样地,能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反思,也说明你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或者,把这种无力感思维当作尘粒扫出门外是可能的吗?你能想象这些想法像被闪电击中的事物那样被摧毁吗?应用翻转技巧,你或许会发现这种无力的状态只是暂时的。


运用PURRRRS计划,攻克自己的无力感思维,步骤如下:



另外,还有一些方法,也有助于破除无力感思维:


想象自己没有这种消极的想法。如果没有这种想法,你会怎么做?然后,迈出第一步。


咨询师可以在来访者的行为中”淘宝“,问:


告诉我,你什么时候表现得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


“你觉得自从我们上次团体以来,你在和女儿的关系中哪些方面有了进步?”


“告诉我,这周你在与女儿的互动中做得最好的事情是什么?”


“当你开始感觉能够较好处理与女儿的关系时,你又是怎么知道你有能力处理这个问题了呢?你将会做哪些不同的事情?"


所有这些问句与方法,既可以自助,也可以助人,目的都为了证明一件事:即使生活中有一些事情你无法掌控,但还是可以做点什么的。


正如瑞典有一句老话所说:“你无法阻止悲伤之鸟飞过你的头顶,但你可以阻止它们在你的头发上筑巢。


作者简介:代桂云,一个追求心灵自由的实践者与分享者。心理咨询师、私人心理顾问、树心理创始人,擅长整合式短程心理咨询,为来访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三位一体的解决方案。个人公众号:云心理 yunxinli-aiziji(转载请留言,并标注以上信息)

树心理平台100余位心理咨询师静待预约,还有多种优惠活动。

云心理
一个追求心灵自由的实践者与分享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