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代桂云
饼图技术
把一个圆饼切分为若干个部分,不同的部分代表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内容占据不同的比例。
饼图技术的步骤:
第一步,确定需要分析的事件;
第二步,确定这个事件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内容;
第三步,确定各个内容的权重(即百分比)。
饼图是CBT的常用技术之一,看似简单,但却不容易用好。在我的个人实践中,常将饼图用于以下场景:评估来访者的问题、调整来访者的归因偏差和调整来访者的中间信念。
01
评估来访者的问题
“我的情绪很不稳定,常常把发脾气作为沟通的方式,这让我的恋爱、工作都出现了一些问题。在恋爱中,我希望对方认同我,把我放在第一位,但对方常常冷暴力。我与父母也没法好好沟通,常常不耐烦。”
这是一位来访者在咨询一开始时的主诉,为了进一步了解她所面临的问题,我邀请她完成一个饼图。
“看起来你目前遇到多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让你产生压力。如果把你的压力源看成一个圆饼,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饼里都有什么内容,好吗?”
来访者总结说,自己的压力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恋爱、工作和原生家庭。
“这三个方面问题,各占多少比例呢?”我接着问。
来访者沉思了一下,说:“恋爱占60%,工作占30%,原生家庭占10%。”
我们共同完成的饼图如下:
另一位来访者的伴侣提出离婚,她很恐慌。我问她,如果离婚她担心的问题是什么。她说担心孩子会受到伤害(50%),让父母丢人(20%)和自己走不出来(30%)。我也邀请她完成了一个饼图:
来访者来做心理咨询,很多时候都面临着叠加压力,使用饼图技术能够让他们把头脑中的一团乱麻理清楚。混乱本身就会产生压力,有时仅仅看到自己的饼图,来访者的压力就会减少一些。同时,饼图也让咨询师对来访者的问题了解得更全面,更清楚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以免在不重要的问题上浪费太多时间。
调整归因偏差
人类是一种非常善于归因的物种,遇到好事坏事都喜欢归因。特别是遇到坏事,总希望找到问题的原因,以确定某个人的责任。
“我不能上学,都是我妈妈的错。”一个高中女生说。这是典型的外归因。“老公离开我,都是因为我长得丑,没有吸引力。”一位抑郁的女性说。这是典型的内归因。外归因时会指责别人,这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内归因时会自责,这可以增加掌控感——如果原因在我,我改变了问题也会改变。
单纯的内归因,或者单纯的外归因,都是一种归因偏差。在物理世界存在一因一果,但在人类世界,很多事情的发生都是多因一果,这需要我们合理归因。
一位女性来访者,父亲去世10余年,一提起来就会落泪,一直非常自责。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那年春节前,父亲打电话想让她回家过年。她想去男朋友家过年,就没有回家。但是在春节期间,父亲突然病重,被送往医院,过了一个多月就去世了。她认为父亲去世,都是因为自己拒绝回家过年导致的。
“你认为父亲去世,你的因素占多少呢?”我问。
“90%,如果我回家过年,父亲绝对不会这么快去世。”
“一件事情的发生,往往有多方面的因素,比如自己的因素,他人的因素,客观环境的因素”,我引导她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来,重新进行归因。她说,他人的因素有父亲本身,父亲得癌症好几年了,身体一直不太好,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占80%。客观环境的因素是春节,医疗条件没跟上,占10%。自己的因素占10%,自己没有提前预料到父亲会去世,所以没有回家,如果预料到,天塌下来也会回家的。
她为父亲去世的原因做了一个饼图:
“看到这个饼图,你现在再想起父亲的去世,是什么感受?”
“惋惜,非常惋惜,他才60多岁,没有机会看到我结婚。”她流着泪说。
对于亲人离世,那些迟迟走不出来的人,基本上都有一种归因偏差。他们认为,如果当年自己多做些什么,或者少做些什么,不幸的事情一定不会发生。这正是饼图技术可以帮到他们的地方。
调整中间信念
“如果没有达到完美结果,就说明我不够努力。”
“如果不能名列前茅,我就是笨蛋。”
“如果别人不喜欢我,就说明我没有吸引力。”
这些都是来访者常见的中间信念,他们常常把“结果”——工作、学习、恋爱中的失败,归结为某个单一的“原因”。这个单一归因就成为他们的牢笼,让他们始终无法突破自己的困局。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Weiner,1972)重点研究了个体对自身成败的归因方式。无论成功或失败,个体在对自己成败的原因进行分析时,不外乎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因素: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别人的反应。
这六个因素有些属于内在的原因(如能力、努力、身心状况等),有些属于外在的原因(如工作难度、运气、别人的反应等);有些因素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如能力、工作难度等),有些因素只是暂时性的(如努力、身心状况等);有些因素是个体可以自主控制的(如努力程度等),有些因素则是个体不能控制的(如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别人的反应等)。最终,维纳把影响成败的六因素与归因三维度(内外源、稳定性和可控性),总结为一个表格:
他认为,不同的成败归因将直接影响到个体对未来成功的期望、自信心及后续行为动机。成败归因表启发我们多进行自我肯定归因,少进行自我否定归因。
自我肯定归因:将成功归因为内在稳定因素,比如能力,会增强个体对成功的信心和自我期望;将成功归因为内在可控性因素,比如努力,会激励个体在以后类似活动中加倍努力;将成功的归因为外在不稳定不可控因素,比如运气,虽然不能增强个体对未来成功的期望与自信心,但会产生意外和感激的心情。
自我否定归因:将失败归因为内在稳定性因素,比如能力,就会导致个体自信心缺失,感到内疚和无助,放弃努力;将失败归因为内在可控性因素,比如努力,个体就会在以后活动中加倍努力;将失败归因为外在不可控原因,比如运气、别人的反应,就会感到懊恼或气愤,在下次活动中仍然不会有很强的动机。
因此,在调整中间信念时,要鼓励来访者多进行自我肯定归因。将成功的归因调整为能力+努力,将某次失败的归因,调整为努力不够,或者身心状态不好等。
比如,将“如果不能名列前茅,我就是笨蛋”,调整为“某些情况下不能名列前茅,我也是有能力的”。将“如果没有达到完美结果,就说明我不够努力”,调整为“要达到好的结果,除了努力之外,还需要方法、效率和心态”。将“如果别人不喜欢我,就说明我没有吸引力”,调整为“有些人不喜欢我,我也是有吸引力的。”
“饼图技术应用的结果或者目的,是希望来访者能够调整对结果的期望,这种期望可能表现为期望理想结果(如名列前茅),也可能表现为避免糟糕结果(如考试不及格、离婚等),因为结果的出现是多个因素造成的,既有内因也有外因,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郭召良老师在《认知行为疗法进阶》这本书中指出,“我们对事情不要一味地坚持得到理想的结果,也不要一味避免糟糕的结果。”
理解多因一果,学习合理归因,会让我们不纠结,少内耗,更有自我效能感,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更多成功体验。
参考资料:
1、《认知行为疗法进阶》 郭召良 著
2、《社会心理学》 陈志霞 著
作者简介:代桂云,一个追求心灵自由的实践者与分享者。心理咨询师、私人心理顾问、树心理创始人,擅长整合式短程心理咨询,为来访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三位一体的解决方案。个人公众号:云心理 yunxinli-aiziji(转载请留言,并标注以上信息)
树心理平台100余位心理咨询师静待预约,还有多种优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