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代桂云
在心理咨询中,每当遇到那些极度痛苦且找不到活着的意义的来访者,我都尝试和他们探讨一种可能性:想尽一切办法好起来,然后,用自己的经历,启发并帮助那些与自己有同样经历的人。
这时,他们的眼睛会亮一下。
如果不这样,我实在想不明白,上天让一个人经历这些巨大苦难,到底意欲何为?
玛莎·莱恩汉真正做到了这一点,而且做得极其漂亮。
她的苦难是这样的:
她在精神病院住了两年多,其中大部分时间都是独自在禁闭室度过的。当时,她的生活已经沦落到反复自伤的境地,她会不断地烧伤或割伤自己、猛烈撞击头部并企图自杀。只要是当时能用的药物,医生都会安排她单独服用或是联合用药,而且通常都是按照最高剂量服用。同时,她也接受过多次电击治疗,但这一切对她来说都无济于事,心理治疗也爱莫能助,因为这个女孩总是非常愤怒,她根本不信任他人。住院记录显示,医务人员几乎都曾因为她而陷入深深的无助、绝望、沮丧和愤怒的情绪。院方形容这个女孩是他们见过的最不可救药的患者,并且草率地让她在尚未治愈的情况下出院了。
那时,她18岁。即将出院时,她发誓:我要帮助自己逃离“地狱”——只要我做到了,我就要开辟一条道路,帮助他人也成功“越狱”。
延伸阅读:DBT创始人玛莎·莱茵汉:如果我能活下去,我一定创造出一种治疗方法||云心理
后来,她成一名心理治疗师和研究者,开创了一种专门针对高自杀倾向和实施自我破坏行为群体(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有效疗法——辩证行为治疗(DBT),履行了自己立下的誓言。
昨天晚上,读完了玛莎· 莱恩汉的《人间值得:在苦难中寻找生命的意义》。她的人生故事,让我热泪盈眶。我与来访者探讨的,就是这样一种人生——把人生苦难,转化为生命的财富,从而为我们的苦难赋予意义。
在阅读中,我特别留意这样的转化过程,我想知道在玛莎· 莱恩汉身上,那些苦难到底是怎样转化的。
在书中,玛莎· 莱恩汉讲了这样一件事:她的妈妈始终不认可她,努力改造她。她写道:她明明知道我是一朵郁金香,却拼命想把我“改造”成一朵玫瑰花,因为她认为只有变成玫瑰花,我才会幸福快乐。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都不具备成为一朵玫瑰花的潜质。
后来,她在用DBT和患者工作时,经常会用到这个“郁金香花冲突”的比喻。她会这样告诉他们:“如果你是一朵郁金香,就不要努力成为一朵玫瑰花,请寻找一个种满郁金香的花园!”
这种持续的不认可,持续承受的要成为“别人”的压力——构成了她开发DBT时提出的“缺乏认可的环境”这个概念的典型例子。这种“缺乏认可的环境”,在极端情况下就会成为一种“创伤性缺乏认可的环境”。
就这样,曾经的伤口,绽放成一朵花。
不是所有的伤口都能绽放成花。它需要载体。音乐、文字、图画、舞蹈……都可以成为载体。你一定曾经被一支歌,一首诗,或者一幅画打动过。打动你的东西,就是作者曾经的伤口升华出来的情感。
如果没有载体,伤口仅仅是伤口,苦难仅仅是苦难。
你要配得上你的苦难,不要白白承受。
作者简介:代桂云,一个追求心灵自由的实践者与分享者。心理咨询师、私人心理顾问、树心理创始人,擅长整合式短程心理咨询,为来访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三位一体的解决方案。个人公众号:云心理 yunxinli-aiziji(转载请留言,并标注以上信息)
树心理平台100余位心理咨询师静待预约,还有多种优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