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的最后一天,「失眠」如期而至……

文摘   2024-10-07 19:41   中国台湾  

来源 | 医界望远镜

一些深奥的物理学规律在生活中往往随处可见,比如时间的不均匀性。《时间的秩序》中写道,“在不同地方,时间有着不同的节奏,在此处与在彼处的流逝并不相同。”

正如假期最后一天晚上,躺在床上的你心中所想的一样:

明明感觉才刚放假,怎么明天就要上班了呢……

伴随着对量子力学的敬畏和对即将到来的工作的焦虑,你关闭了卧室灯,将手机放下,准备养精蓄锐迎接新的一周。然而,本该酣然入梦的你,在床上辗转半晌后,眼睛却依然瞪得像铜铃。

终于,在国庆假期的最后一天,「失眠」如期而至……


被忽视的「失眠症」

如果失眠仅仅只是在假期结束的前一天发生,那么并不会对生活造成多大的影响。通过调整作息,改善生活方式也可以很好的解决这种“一过性失眠”。

但对更多人来说,失眠不是那种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症状。

根据2006 年中国睡眠研究会在6个城市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1]中国内地成人有失眠症状者高达 57%,比例远超欧美发达国家。另一项在1~10年的随访研究中[2]成人失眠持续率为 30%~60%,提示失眠的病程具有持续性特征。

而持续的失眠会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并带来白天的日间功能障碍或日间的痛苦体验。

比如你可能因为晚上没睡好,白天就会感到特别累,好像全身都没力气;又或者心情变得很差,容易生气或者情绪低落;还可能会感到很焦虑,总是担心这个担心那个的。

同时,缺乏睡眠还会导致身体的各种不舒服,比如头痛、胃痛之类的;脑子也不像平时那么清醒,反应会变慢,注意力也不容易集中。

根据欧洲的一项研究,失眠症导致的伤残调整寿命年在所有疾病中位列第9位[3],实在是现代人不容忽视的一大健康杀手。

来看看自己是不是失眠了?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属于失眠呢?

根据《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4],失眠主要包括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早醒、睡眠质量下降以及总睡眠时间减少

  • 通常成人入睡潜伏期超过30分钟即被认为是入睡困难;

  • 如果夜间觉醒次数≥2次,每次觉醒后难以再次入睡则是睡眠维持障碍的表现;

  • 早醒则是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干扰的情况下,比期望的时间更早醒来,并且无法再次入睡;

  • 如果睡眠时间<6.5小时,则被认为是总睡眠时间减少。

如果以上症状伴随日间功能损害,那么就可以确诊为失眠。

但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正确的应对失眠,甚至用了错误的方法。比如通过酒精或市面上标榜的“安眠茶”等手段来强迫自己进入梦乡。殊不知这样的手段并不能解决问题,长期以往,这种做法不仅容易让人产生依赖心理,更会加剧身体健康的损害。

科学的失眠治疗尤为关键,目前失眠的干预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和中国民族医药治疗等。

其中最有效的无疑是药物,只是很多人担心药物会给人带来的不良反应乃至成瘾性而讳莫如深,好在,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更为安全高效的失眠药物也即将问世,为广大失眠患者提供了优质的解决方案。

新型失眠药,患者福音

传统的失眠药物以苯二氮卓类为主,其最大的特点是副作用大,常有成瘾性和逆行性遗忘等问题。

唑吡坦等新型镇静催眠药物通过减少药物的半衰期提高了安全性,但持续的时间较短,不适用于早醒型失眠患者。另外,也可能会影响第二天的日间功能,降低工作效率。

褪黑素在近年来成为一种时尚潮流,但其使用场景比较受限,仅适用于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障碍,机制上并不适用于焦虑等情绪引发的失眠,长期使用还会影响内源性褪黑素的分泌。


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作为新一代的抗失眠药物,以良好的安全性和卓越的疗效成为了失眠人群的新选择。其中,莱博雷生作为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已经展示了其在改善睡眠方面的显著优势。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也指出,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莱博雷生可以明显提高睡眠效率,缩短睡眠潜伏期和失眠患者的睡眠后觉醒时间,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4]。此外,有证据表明莱博雷生对重度COPD和OSA患者的呼吸功能无负面影响[4]。目前,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已经指南纳入药物治疗失眠的首选推荐

莱博雷生已经在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香港获批上市。2024年1月,这款新型的抗失眠药物已经在向NMPA递交上市申请,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获批上市,给广大失眠患者带来福音!


参考资料

[1]      Xiang YT, Ma X, Cai ZJ,et al. The prevalence of insomnia, its sociodemographic and clinical correlates, and treatment in rural and urban regions of Beijing, China: a general population-based survey. Sleep. 2008 Dec;31(12):1655-62.

[2]      Zhang J, Lam SP, Li SX,et al. Long-term outcomes and predictors of chronic insomnia: a prospective study in Hong Kong Chinese adults. Sleep Med. 2012 May;13(5):455-62.

[3]      Daley M, Morin CM, LeBlanc M,et al. The economic burden of insomnia: direct and indirect costs for individuals with insomnia syndrome, insomnia symptoms, and good sleepers. Sleep. 2009 Jan;32(1):55-64.

[4]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中华神经科杂志,2024,57(06) : 560-584.


版权/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仅用于医疗行业信息传播、知识分享,我们会对发表的内容进行溯源、求证,力求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不提供任何医疗、商业、投资建议,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分享。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对本文有异议或投诉、开白名单、商务合作请联系:editor.connect@dotnet-pr.com


 👇🏻 点击关注,镜镜与你常相见 😉   

医界望远镜
从这里,看医界,无边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