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前没时间规划在巴黎的生活,只知道通勤以地铁为主,譬如,根本不知道三餐该如何安排,因为没去了解公寓的设备,也不晓得附近是否有超市……这次是真正的随遇而安,很多决定是当下做的,却很棒,惊喜总是在不经意间蹦出来,让我深陷于巴黎生活不可自拔!疫情后,我几乎不在上海坐地铁,在巴黎,我像个白领又像个学生,每天八点多出现在11号线Télégraphe站的月台上,坐十五分钟地铁“进城”。也许贪新鲜,我好爱巴黎地铁:空间美感:这次至少坐过10条线,巴黎的地铁站设计不是美得惊艳,一些旧线甚至有明显的岁月痕迹,可我就爱看它的每个站的空间设计。呼啸而过的列车跟隔墙门洞的衬托、古典的拱形路灯和华丽的穹顶把站台装饰成了宫殿、亮黄色的候车椅给枯燥的车站增添了趣味……再补上那些匆忙的赶路人,画面真好看!人性设计:十几年前朋友在巴黎自由行,他说巴黎地铁很复杂。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尝试了,体验远超期望,可能体会了东京大阪JR的繁复,就会感到巴黎地铁线路规划和地铁站设计的人性化,有次我坐错方向,下车后走两分钟就到对面站台了。当然,也因为巴黎人口相对东京上海这些超级都市要少很多,简单设计够用。乘客素质:在热门的大站,我也挤过好几次地铁,可能欧洲不卷,人们普遍淡定,挤不上就下一趟呗。车厢设计也贴心,靠近车门的椅子可以自动收起,若实在没空间,乘客也会让出这些座位,宁愿站着。另外,他/她们好爱看书,上次在地铁上见有人看书是在东京吧,他/她们把小小的一本书装在口袋里,有机会就翻几页,也不担心过于沉迷而过站了。我喜欢坐人少的列车,因为有一个怪癖(何止一个啊),就是在车厢较空时,可以看清列车转向。只有拐弯时,眼前的车厢才不是一成不变的,又有点儿回到幼时坐少年宫小火车的感觉,每次过山洞时,只有拐弯时才是最令人期待的,不清楚为什么,可能对绕过弯道的另一片天有憧憬吧。有次偶然跳上了车头,站在驾驶室后面,近到假装自己在开着一辆通往春天的地铁。似乎猜到为什么小朋友喜欢坐小火车了,因为它被吸附在轨道上,永远不担心脱轨,司机和乘客们只需迎风“飘扬”。还赶过几趟公交车,竭尽全力奔向站点的那种赶,边跑边招手求司机等等我。第一次坐时,不懂怎么刷票,热心群众告诉我只需将票插进机里打印几秒取回就行。刷完一转身,秒回上海早晚高峰的公交车厢,挤得密不透风,我担心有扒手,将包挂在胸前。可仍然很喜欢这样的生活气息:邻座的儒雅老先生似乎对满车的游客司空见惯,心平如镜地看着书,两耳不闻窗外事;靠门站的小胖墩粉嫩得让我想rua他的脸,而我却连近距离偷拍都有点儿不好意思……
到巴黎,不得不做,又自然而然会做的一件事是坐在左岸某个街角咖啡馆外“虚度”光阴。心里没有哪家店是非去不可的,像花神咖啡馆,当然想去膜拜一下萨特和波伏娃的印记,可瞥到人龙,就提不起劲儿。我都是扫街走累了就随便找一家坐下来,点一杯燕麦牛奶,翻开去年诺奖得主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的《悠悠岁月》,特别应景。
当然,还会把欠下的明信片写好。静看身边人来人往:左边那对老夫妻应该也是游客,老太太一坐下就迫不及待地“吞云吐雾”;右边先是老少文艺工作者,法国人吧,凭语感,他们像是在聊文艺作品,时不时大笑,无比投契,旁观者心生羡慕,能遇上知音是幸事;后来一对美国男女,还不是情侣关系,在聊一些他/她们熟悉的朋友,但那个男的说话声音太大了,受不了……歇息得差不多了,奔赴下一个未知,然后在另一个咖啡馆的角落里坐下。
我还是挺疼惜自己的,不会让自己太累,实在打不起精神了就打道回府,有时起早了还会回去午休,还因此错过了第二次预约的卢浮宫。没办法,与舒适相比,千年艺术品还是可以等等的。
好吧,我是个懒惰的“学生”,可又是个勤奋的“美食家”。即使累到腰都挺不直了,还是要买菜做饭,这是犒劳疲惫的自己最好的仪式。并且,我很享受这种感觉,假装在留学,却认真地在生活。
回到不足30平的地方,洗菜、热牛奶、切水果、烧饭……一切那么繁琐,我却那么热爱,沉浸其中,也是这次旅行的意义,告诉自己多么爱当下的一切!
想了解之前内容可查阅
《流动的盛宴1——前序》
《流动的盛宴2——心动于颜值》
《流动的盛宴3——情动于浪漫》
《流动的盛宴4——相知于艺术1》
《流动的盛宴4——相知于艺术2》
《流动的盛宴5——钟情于人品》
*需要转载的朋友请私信联系并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