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希声

文摘   2024-07-13 09:00   安徽  
到现在都无法体会《麦田里的守望者》(《渐行渐远的麦田守望者》)的好,七年过去了,还是喜欢不上那个聒噪的男孩。我也曾经天真过,以为可以守望幼小,后面发现很多时候连守护自己都不一定做得到。也许塞林格(作者)真的希望守护孩子们的童真,就像守护自己心中那份童真一样。
基于以上,我以为再也不会看塞林格的书,可看到双雪涛在《白色绵羊里的黑色绵羊》对《九故事》写作技巧的推崇,也忍不住拜读,果然精悍凌厉,不少篇章蕴含东方哲理,让我手不释卷。
《九故事》收录的是塞林格从1948年到1953年的九个短篇,是自《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后出版的第一本书,战争的经历(1942年春天参军,参与多个二战著名的激烈战役)改变了他,在《九故事》的好几篇里,都可以看到战争的伤痕。
《抓香蕉鱼最好的日子》
小说集首篇,主角西蒙·格拉斯饱受战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困扰后吞枪自杀。通过侧面描写战后经济腾飞及冗长的电话对白,刻画了妻子穆里尔的庸俗,而沙滩偶遇的小女孩西比尔也早早被成人世界的冷漠与嫉妒“污染”,失去了纯净和善良。西蒙为什么要自杀?也许为了逃离这个让他厌恶的充斥欲望的成人世界。
《康涅狄格州的威格利大叔》
埃洛伊丝跟友人聊天时回忆青春时代里刻骨铭心的参军时死于事故的恋人沃特,多年之后,已为人母的她依然清楚地记得沃特那些并不高明的小笑话。她的女儿拉蒙娜因父母不和而又没有同龄的孩子玩耍,孤独自闭,通过幻想玩伴来维持童年的完整。成人靠回忆支撑生活,孩子透过想象来充实生活,最后都脆弱易碎。
《与爱斯基摩人打仗前》
吉妮在同学塞雷娜家里逗留时间很短,与塞雷娜、塞雷娜的哥哥弗兰克林、和弗兰克林的朋友艾里克的互动中发现弗兰克林很奇怪,对受伤手指的放任,对征兵的反应过度,对吉妮的姐姐琼的回忆以及他的脏话,都显露出一种战争后遗症的心理状态。吉妮尝试理解弗兰克林的反常,从开篇时的小气到结尾的大度,在战争面前,自己在意的小事微不足道
《笑面人》
“笑面人”是棒球队头领给大家讲的故事,故事情节和头领的恋爱双线交错并进,“笑面人”的虚构际遇似乎隐喻着领队的现实爱情。无论故事还是恋情,细节都让人捉摸不透,小说从一个九岁男孩的视角讲述,带着他的观察和懵懂。
《在小船里》

四岁男孩莱昂内尔敏感自闭,总跑到隐秘的角落很是令人头疼。一天莱昂内尔躲进一艘小船,善解人意的母亲波波煞费苦心,步步为营,引导儿子打开心结,原来,女仆闲谈间对他父亲的诋毁,伤了孩子脆弱敏感的心。聪明的波波巧妙地化解了孩子内心的困境,在回家的路上,母亲设计了一场赛跑,孩子赢了。生活的自信有时是一次又一次的温暖构建的。
《为艾斯美而写——有爱也有污秽》
一个已婚的美国军人与一个十三岁的英国少女艾斯美在教堂唱诗班邂逅,一生只共处半小时,却将彼此深埋心底。小说前部分写纯爱的温暖,后部分写战争的污秽,幸好的是,精神崩溃、还得时刻面对残忍射杀小猫的战友的中士收到了艾斯美的信。是爱让一个因战争变得破碎的人重新变成“一个完好无缺的人”。
《美丽是嘴唇而我的眼睛碧绿》
喝醉了的阿瑟打电话给好友李抱怨娇妻琼安妮又不见了,而按照读者正常猜测,琼安妮正在跟李偷情。聊了一堆废话后,阿瑟突然提出要去李的家里,李婉拒并挂断电话,戏剧性的是,阿瑟随后又打电话过来说妻子已经回家了。一开始我也产生错觉,莫非在李床上的不是琼安妮?不对,这其实是自卑的阿瑟的掩饰,戴绿帽子哪怕在好友面前也是万分丢脸的事,不如撒谎终结不堪。而之前一直圆滑的李也情绪失控。整个故事精彩之处在于塞林格事无巨细地描写通话时李的对话与动作,精准把控人物层层递进的情绪变化。
《德·杜米埃-史密斯的忧伤年华》
一个十九岁少年为了应聘一所函授学校作绘画教师而杜撰身份还闹出不少乌龙的故事。少年装老成,既热情又脆弱。
《泰迪》
我最喜欢的一篇。
前半部分只能窥探泰迪这个十岁男孩和父母、妹妹的关系。后半部分,从泰迪跟一个陌生成人的对谈中得知这个男孩是转世灵童,表面在回答问题,实则在传道。最后从妹妹的尖叫声能猜到结局,泳池抽干了水,妹妹恶作剧推泰迪跌入泳池……泰迪早就预见自己的死亡和他人的命运,却不逃避,超然于世。
以下摘录一些泰迪对事物的理解:
关于亲情。“他们(父母)活着的时候我希望他们过得开心,因为他们喜欢过得开心……但是他们并不以这种方式爱我和布波——那是我的妹妹,我是说他们似乎无法爱我们原本的样子。他们似乎无法爱我们,除非他们能不断地让我们稍稍有所改变。他们爱我们,也几乎同样地爱着他们之所以会爱我们的理由,更多的时候他们更爱后者。那不太好,那种爱的方式。”
何止亲情,所有情感都是自己投射出去的相,我们只爱我们爱的样子。
关于观念。我们为什么叫胳膊“胳膊”呢?因为大家都是这么定义的,符合常规,可认识事物的真面目反而要从有限的维度走出来,撇开逻辑、智力、常理这些“杂质”。
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了许多“常识”,所认知的世界是固化的,从而失去了接受多元的机会和快乐。
泰迪犹如一位智者,又似乎是塞林格的化身,对《九故事》作了一个哲学意义上的总结。
在小说集的开篇,塞林格引用了一则禅宗公案“吾人知悉二掌相击之声,然则独手击拍之音又何若?”我诧异得很,西方小说用东方禅宗开场?但看完《泰迪》,若有所获。
二掌相击发声,就是“常识”,一种无需多言的程式。用物理学解释,力是相互作用的结果,孤掌难鸣。就像人,总习惯通过与他人的关系来定位自己,取得认同,所以生生世世纠缠不休,无聊至极。愈是在他者中寻求自我,愈是失去自我。
“一个巴掌拍不响”,人们坚信不疑,然而,真的吗?视乎你如何去理解、去定义。几种场景:
巴掌拍空气,也有声音,只是微弱得人类听不见,于是我们说拍不响;
巴掌自拍,用手指部分拍打掌心,由于不好施力,声音也说不上“响”;
巴掌寂然不动,但当心里一直惦念着“独手拍之音”时,即使物理上拍不响,却在心里激起难以平伏的声浪。从精神维度论,这是无迹可寻的大音希声。也是泰迪说的,打破先入为主的观念。
塞林格不是一个多产的作家,已经在禅宗里找到精神归宿的他,留下的《九故事》就足以让人反复寻味!
*本文图片源于网络
*需要转载的朋友请私信联系并标明出处!
/End.

小马猪
小天地 安乐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