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天下:《大学》解读·经文篇(三)

文摘   文化   2024-07-21 17:58   福建  
本文约2300字
阅读需要5min

大家好,我是学堂君。

本期继续解读儒学经典之一《大学》的经文部分。

一、何为天下

《诗经》中讲:“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周人说的天下,就是地球上太阳能够照耀到的地方。

周人以王畿之地为中心,依次向外扩展,根据地理上的远近,将天下划分为九个不同的区域级别,每一个级别都有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这个“九服”的思想并不是周人首创。

其实在大禹治水后,就把天下划分为九州,然后以中央王权为核心,依次向外扩展,根据地理距离的远近划分为五个不同等级的区域。

根据各地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能力,‌确定应向中央王权缴纳的贡品种类和数量,‌以确保财政收入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这就是大禹时期的“五服”制度。

周人的“九服”在思想上和大禹的“五服”是一脉相承的。‌

当然,这个思想最早也不是夏朝才有的。其实在黄帝时期就有这种思想的雏形。

《史记·五帝本纪》就记载: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

诸侯咸归轩辕,说明那个时候就有中央王权与地方诸侯的政治架构。

古人认为的天下,由“华”和“夷”两部分构成。其中“华”在文化、‌经济和政治上都占有绝对主导地位,‌是世界围绕的中心。

这是由于华夏先祖以伏羲,燧人,神农,黄帝等为代表的杰出民族领袖率先掌握了宇宙自然的运行规则,从而在众多原始部落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一个摆脱蒙昧被动的生存状态的部族。

天文历法的成型,和农业文明的诞生让获得稳定而高产的食物来源成为现实。这使得华夏族的人口规模相较于其他原始部落而言,破天荒的率先发生跃迁式的扩增。

原有的中央王权之地,逐渐养活不了太多的人口,就只能往外扩展。

这个和北京的发展装不下太多人口,就得往河北雄安等外围扩展迁移一样。当然即使到如今,所有的大城市的发展亦是如此,基本都是从一环二环三环依次往外扩的。

黄帝时期的人口获得大爆发,因此也得往外扩,这就催生了黄帝赐百姓的事情。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黄帝赐姓并不是简单的取个名字,而是极其严肃的政治行为,这就是华夏族早期封邦建国的记载。

所以,我们日常说的“百姓”,在源头上就来自于黄帝赐百“姓”。现在但凡有汉姓的,实际上都是华夏族最早期分封的贵族的后代。

这个政治治理架构,首先需要建立中央王权的管辖之地,这就好比属于一环。

然后随着下几代人口增多,王畿之地土地有限,生存压力上升,就势必会把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宗族子弟分封到外围,这就是二环。

除了人口,当然中央王朝的文教系统,治理体系,生产技术等等先进的文明成果一样会跟着带过去。

然后过了若干代,二环上的人口也爆发性的增长,那就继续往外拓展,分封过去的和当地原有的部族,就促使了外围三环,四环,五环等的建立和成形。

在大禹时代就形成了非常成熟的“五服”制度,就是以天子为核心根据距离和亲疏画五个同心圆,并制定与五服论相匹配的朝贡制度。

朝贡的频率,进贡的物产,所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都根据五服关系亲疏远近,文明先进程度而有所不同。

到了周朝,这种五服制度,就演变成九服制度。因为周天子实际控制和主宰的地方较之大禹时期显然有所扩大。

周的九服制度,其中的就包括蛮服和夷服,以及更外层的镇服和藩服。

第一层核心层:王畿周围最近的地区叫侯服,主要由诸侯管理。更远一些叫甸服,主要由天子的亲属和重臣管理,负责为王室提供物资和劳动力。

第二层中间层:男服、采服、卫服,主要由地方官员管理,他们要维护当地的秩序和安全。

第三层外围层:蛮服、夷服、镇服、藩服,这些更远的地区住着不同的民族和部落,文教松散,文明形态落后,如果经常捣乱不遵守秩序,就需要经常使用特别的管理和治理,例如武力教育,军事鞭打等等。

再往外,就是那些大海,沙漠,高山阻隔的蛮荒之地,鸟不拉屎的地方,连人都没有。既然管理对象都没有,也就不需要管理了。

以上的这些就是古人的天下观念。

《三国志·魏志·何夔传》讲:“先王辨九服之赋以殊远近,制三典之刑以平治乱。”

我们祖先在早期,就是将天下的尽头都囊括在王权的政治治理架构之下,进行统治和管理。

这即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思想来源。

周人的天下观念表达的是“无远不至”的理想,‌协和万邦、‌“天下远近大小若一”的高远情怀。

也就是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是华夏中央王权需要管辖和治理的地方,就要将这些地方治理好,是整个天下太平安宁长久,这就是明明德于天下的含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其终极目标就是在现今的全球政治架构中,要将现代化的华夏文明政治秩序辐射至如今的天下,不仅我们要过得好,也要让天下的所有人都一起过得好。

和我们亲近的要给予利好,和我们疏远的,需要结交怀柔,那些逆反的,不听话的,则像蛮、夷、镇、藩四服一样,给予必要的武力教育,和军事鞭打。

这依旧是华夏文化中“无远不至”、“协和万邦”的天下政治理念的延续。

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复兴到历史应有地位的最终标志。在联合国大会上,那种“我不起身,谁敢起身”的王者之姿,就是这种历史地位复兴的曙光初现。

以上就是本期的内容,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如果喜欢,请帮忙转发,点个在看,点个赞,谢谢!

经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作者:慎承

编辑:继之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欢迎关注慎承学堂,助力中华文化复兴,带你一起了解华夏文化!

如果喜欢,请点击右下角“在看”!谢谢支持!

慎承学堂
继承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复兴民族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