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罕篇第九(中)-华夏文化对人的气场塑造的几个层级,你属于哪一种?

文摘   文化   2023-05-14 13:49   福建  

本文约5000字
阅读需要12min

正文解读

第11章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颜渊感叹道:“先生的圣人之道,抬头仰视,越觉其高,用力钻研,越觉其深。望过去似在前面,忽然间又似在后面,大道无所不包,我们身处其中。

先生有步骤地引导着我,用典籍文献来丰富我的学识,用礼制来约束我的行为,令我痴迷于圣贤之道,就算想停下来也不可能。

我已经竭尽全力,但先生极其肩负的圣贤之道,如在面前高高地耸立着的高峰,虽想攀从,却难以找到依循的路径。”

解读:

1、颜回形容孔子肩负的圣贤之道,说其“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与《道德经》第十五章讲的“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以及第十四章讲的“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高度一致。

为什么道术高深的人都有一种深不可测的气场?这里就需要讲到华夏文化对人的气场的塑造层级:

废柴级:这类人无智亦无才,尖酸刻薄,小肚鸡肠,喜欢损人利己,搬弄是非,甚至有时候歹毒多怨。因为没有受过良好的圣贤教育,甚至基本的家教也是缺乏的,容易为非作歹,搞不好就会有血光之灾,牢狱之祸,所以处在最低层级。

钢铁级:这类人有基本的礼节性的教养,但不通圣贤之道,因此基本不会有什么远大的志向抱负,喜欢图安稳,人畜无害,勤勤恳恳,与世无争,一般处在社会的底层。

青铜级:这类人精于谋算,口若悬河,纵横捭阖,才艺超群。学了些圣贤之术,但格局不够高远,仅仅处在术的层面。因为修为的高度限于一己之身的富贵显达,所以他们可能是成功的商人,政客,说客,谋士。他们可以为了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甚至寡廉鲜耻,但是他们经常会德薄狂妄,难以善终。

白银级:这类人接触了圣贤之道,能够一心向道,力争成为正人君子,能够光明磊落,坦荡无私。但是不能够虚与委蛇,难以明哲保身,在于奸佞的斗争中,正道直行的只身君子往往敌不过小人群殴,难以走向高层,容易成为牺牲品和炮灰。

黄金级:这类人正气凛然,中正无私,超然独立,刚正不阿,是非分明,他们往往是团体中的中流砥柱,是民族的脊梁,他们身上能够散发出一种邪不压正的气场,其精神与气节能够光耀四方。

铂金级:这类人修习圣贤之道,身体力行,温润如玉,文质彬彬,谦谦君子,如沐春风,刚毅坚忍,仁者无敌。

钻石级:这类人宠辱不惊,喜怒无色,呆若木鸡,大智若愚,他们可以安定一方。

星耀级:这类人修习圣贤道术,能够一生死,齐万物,上善若水,游刃有余,应物无穷,能将圣王道术理解参透,阐述得酣畅淋漓,并且能够修之于身,行于大道,能够“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王者级:这类人属于千年一遇的圣王级别,能够天地洞明,明白四达,提挈天地,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2、读书,能够让人拓宽见识。读圣贤之书,能够塑造一个人的灵魂,让人脱胎换骨。人的气质和气场的级别,不是靠简单的学习一些形式上的贵族礼节就能够养成的。

真正的气质气场,是由内而外散发的,是需要修习圣贤之道的,如果没有内核支撑,报培训班学习贵族礼节无非就是给人的气质涂脂抹粉,为自己的气质化妆而已,妆一卸了,还是老样子。只有将圣贤之道修之于身,才能由内而外的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正如靠外在的利益驱动,靠打鸡血式的发誓赌咒和传销式的洗脑,成功学和励志学培养不出来真正的圣贤和伟人,外在的利益驱动是难以支撑一个人的一生,只有用圣贤之道将自己内心的那团火点燃,才能熊熊燃烧,源源不断的产生内驱力。

第12章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孔子病重,可能是昏睡不醒。子路就让孔子的弟子们以家臣的身份,准备料理丧事。就在这期间,孔子的病渐渐好了,孔子病愈后说:“仲由做这种欺假的事很久了吧!我又不是卿大夫,按照周礼不应该有家臣而装作有家臣,我欺骗谁呢?欺骗天吗?我与其死在你们这些弟子假装的家臣手里,还不如直接死在你们弟子手里!而且我纵使不能用卿大夫的盛大葬礼,难道我会死在路上没人葬、没人管吗?”

解读:

1、按照周礼,身份地位等级不同的人去世,等级严明的丧葬制度具体有族墓制度、棺椁制度、列鼎制度、附葬车马坑制度等。简举几例

第一,在称呼上有所不同。同是死亡,但社会身份不同,其称呼各异。如,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平民百姓死才直言其“死”。

第二、停柩待葬的时间有所不同。人死入殓后,需要停柩待葬。《周礼》规定: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三日而殡,三月或逾月而葬。

第三、棺椁制度规定有所不同。周代对不同等级身份的人死后安葬所用棺椁的木材种类和棺椁数量均有明确规定。“君松椁,大夫柏椁,士杂木椁”,“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第四、列鼎制度的规定有所不同。“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或一鼎。”

2、孔子认为自己不是卿大夫的身份,但是子路让弟子们都按照卿大夫的规格筹办孔子的葬礼,孔子突然病情好转,病愈后才猛然发现子路之举属于违背周礼,所以孔子才大发雷霆,对子路一通劈头盖脸的批评。这一章本质上还是在讲“克己复礼”的思想。

第13章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yùn dú)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贡说:“如果有一块美玉在这里,是放在匣中藏起来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它啊!卖掉它啊!我等待着识货的人呢。”

解读:

1、这一章不少人将其解读为孔子的出仕求官心里,其实这样解读也无可厚非,只是有些许狭隘。先秦儒家出仕从政,从来都不是为了一己之身的显达。而是为了以天下为己任,实现学以致用、经世济民的这一崇高理想。

这一章在义理上其实反映的是儒家的“学以致用,经世济民”的思想。儒家自诞生之日的那天起,就是要“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他不是像我们现在的大学的学院派,只研究理论。

儒为道之末,道为儒之本。《论语》这部书也并不是简单的日常对话谈心那么简单,《论语》是一本培养治国理政的书籍,其思想义理极其高深,这本书的底层逻辑是天道,是人伦效法天伦,是春秋乱世,人失天道之后,以人之力为天下再造天的学问,这本书是在讲授如何匡扶天下秩序的思想。

孔子的老师是郯子,老子,师襄子,苌弘这些圣王贤达,他们有的是一国之君,有的是集三皇之学的天师,有的是国家级的首席宫廷乐官,有的是周天子身边通天文晓地理的太史。

这样些人的道术智慧结晶到孔子这里,才能将其塑造成圣人。所以孔子说的话并不是一个街边普通老头讲的话,他讲的话明面上很普通,但是底层都有圣人之道的义理在支撑。

2、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修习圣人之道,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美玉,如果自己不修习圣人之道,是坨羊粪,那就不存在什么藏不藏,也不存在待价而沽了。

第二,自己通过修习圣人之道,将自己雕琢打磨成一块美玉之后,孔子认为身负圣人之道的儒者,是不建议孤芳自赏的,既然学了就需要学以致用,经世济民。

第14章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想到东部九夷部族那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文化落后,非常鄙陋,怎么能住?”孔子说:“有君子去住了,哪里还会鄙陋呢?”

解读:

1、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思想,其根源就来自孔子这里的这句话。

《陋室铭》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而孔子则人为圣贤之道就好比太阳,能够给愚昧落后的地方带去文化的光亮。有道君子去这些地方住,传播圣贤的文化道术,给不开化的人们的以教育启蒙,那么这些地方就不会愚昧闭塞落后了。

这也能够说明儒家思想积极进取,不刻薄多怨的一面。如果环境不好,圣人君子就举直错诸枉,以身作则,纠正风气,以正压邪,扭转乾坤,而不是怨天尤人。

第15章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孔子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然后对乐曲作了整理订正,使《雅》《颂》两类诗各有了适当的安置。”

解读:

1、《论语》不仅讲仁,讲礼,讲孝,讲忠恕之道,还会在不少地方那个反复讲乐。孔子从卫国回到鲁国,回到自己家乡之后,删诗书,订礼乐,作春秋,把圣贤的教诲复兴起来。

礼乐文明,礼教占一半,乐教占一半。以礼治身,以乐治心。礼治身,是说我们的行为要符合礼,这样可以使我们进退有据,不失分寸;乐治心,是指用乐教调养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变得敦厚,平和。

《论语》讲:“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对《诗经》整理删订的标准之一就是“思无邪”。思想纯正,没有邪念。《诗经》都是启发人正念,使人敦厚,纯正,质朴,平和。因此圣人用《诗经》乐教来教化百姓、移风易俗,读《诗》,可以提升人们的志向,让我们能够立志去作圣作贤。

第16章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在外事奉公卿,在家事奉父兄,对丧事不敢不尽力去办,不要被酒困扰,这些事对于我有什么困难呢?”

解读:

1、出则事公卿”,是为国尽忠,忠恕之道;“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是为孝悌之道。“不为酒困”是严于律己。孔子在他给弟子讲的圣人道术当中,其实孔子自己已经以身作则,这也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先驱。

第17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说:“流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地流去。”

解读:

1、孔子修习圣人之道,他自己说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也许像孔子这样热爱生活,有志于道,废寝忘食,乐以忘忧的人,才会忘记时间的流逝。正因如此,也是只有像他这样的人,才会突然间感叹人生短暂,时光飞逝吧。

第18章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喜爱道德如同喜爱美貌一样的人。”

解读:

1、孔子周游列国到了卫国。卫国卫灵公爱好虚荣,喜欢假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但是他不是真心实意的,卫灵公只是贪图这个美誉虚名。卫灵公是好色之徒,他宠爱南子。前面讲过南子是个荡妇,他以美色驾驭卫灵公,把持朝政,朝中上下对她都很敬畏,不敢冒犯她。

卫灵公有一次邀孔子跟南子一起出去游览,卫灵公跟他夫人南子同坐一部车。孔子是贤德之人,卫灵公如果真的礼贤下士,就应该让孔子一起过来坐车的,但是卫灵公还是和南子一车,让孔子在后面乘另外一辆车。大家看到孔子的车跟在卫灵公后面,南子非常的招摇,结果令孔子非常的失望。

所以孔子非常感叹,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其实是在点卫灵公,说他既好色,又好贤,但是好贤似乎是装出来的虚伪。孔子说完其实比较失望,后面就离开卫国,到曹国,继续他的周游列国之路。

第19章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孔子说:“修习圣人之道,好比积土堆山,前面日积月累,最后只差一筐土就可堆成了,但是我们停止了,这即是功亏一篑,那是我自己选择停息下来的,没有成功,也不要怨天尤人。

修习圣人之道就好比在平地堆山,虽然才倒上一筐土,但只要我们继续坚持堆下去,最后成功了,那也是我自己内心决定继续往前努力的结果。

解读:

1、这是在讲儒者的自省和内求,修习圣贤之道,方向和目标既然定好了,坚持与否只在一念之间,成功失败皆取决于自己。

《道德经》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第20章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孔子说:“我对他说话时始终不懈怠地听讲的,大概只有颜回一个人吧!”

解读:

1、颜回对于孔子教的圣贤之道,一听就能够理解,悟性非常之高,除此之外学习态度又很好,很专注,而且吸收之后颜回能够立刻就将其付诸于自己的行为,是真正的“不违如愚”。有先生得弟子如“颜回”者,何其有幸。可惜天妒英才,颜回英年早逝。

作者:慎承

编辑:继之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喜欢,请点击右下角“在看”!谢谢支持!

慎承学堂
继承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复兴民族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