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泰伯篇第八(下)

文摘   文化   2023-05-07 15:10   福建  

本文约4100字
阅读需要10min

正文解读

第15章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孔子说:“从太师挚演奏的序曲开始,到最后演奏《关睢》的结尾,丰富而优美的音乐在我耳边回荡。”

解读:

1、《关雎》之乱,乐章的尾声叫做“乱”,辞赋里用在篇末,总括全篇思想内容的文字也叫“乱”。例如,《楚辞·屈原·涉江》最后一段就出现“乱曰”。

2、洋洋乎,形容声音响亮。例如,《郊庙歌辞·周朝飨乐章·忠顺》中讲的:“衣冠济济,钟磬洋洋。”

3、河南出土的贾湖骨笛距今7800年至 9000年,它有两个八度的音域,并且音域内半音阶齐全。这意味着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中原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的乐曲。

现代人不得不折服于史前华夏先民那不可思议的创造力。没有办法的事,华夏先祖的智慧太过于炽盛。

贾湖骨笛的意义不仅仅是改写中国音乐史那么单纯简单。贾湖骨笛作为罕见的史前神器,对此后闻名于世的华夏礼乐制度,乃至整个华夏文化、中华文明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4、中国人的祖先玩音乐,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娱乐,礼乐教化中的音乐,是为了教化以定人的。通过乐器,华夏先祖就可以通过律管飞灰的方法,定天地节气,定人心,定人伦,定礼仪。

音乐在华夏文化中,是一种极其高级的教育,是用五音之正直接贯通人的五脏, 让人五气得正。能够让人养出浩然正气,升华人的高尚情操和德行,使之成为正人君子。

外国人很难理解华夏文化的乐教,因为这太过于高级。他们的音乐很多偏向一种宣泄,放肆,暴力,和纯粹。

例如黑人音乐,在16世纪之前的非洲西部,他们的音乐是由狩猎时的嚎叫演变而来,而16世纪初到19世纪末从非洲西部被贩卖到北美来的黑奴,其音乐又与压抑绝望的奴隶劳作相关,这些音乐既不通天伦,也不通人伦,属于禽兽之音。

5、现代有不少中国音乐人,一味地模仿外国人的音乐,这属于礼失求诸野,学废师夷狄。现代音乐演唱会不少是这样的情形,主角堂堂七尺男儿,化着烟熏妆,戴着大金链子,烫着五颜六色的头发,穿着黑丝网坎肩,有时候还坦胸露乳,在舞台上歇斯底里的嚎叫。

台下年轻人欢声雷动,这就是现代人的音乐狂欢,这种现代音乐所引导的方向很显然不是让人成为正气凛然、道德高尚的君子。

当今之世,懂华夏先民那种高级的音乐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娱乐仅仅是娱乐,甚至有些低俗的音乐,引诱者人们失足犯罪。刻薄一点讲,华夏文明的音乐史,整体来讲就是一部音乐堕落史,颓废史。

第16章

子曰:“狂而不直,侗(tóng)而不愿,悾(kōng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孔子说:“任性放纵而不正直,无知而不谨慎,表面上诚恳而不守信用,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对待他们了。”

解读:

1、《论语·子路》讲,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志向高远、敢作敢为,狷者,拘谨自守,坚守道德底线和操守。”

狂而不直,就是敢作敢为但是不够坦荡磊落,喜欢实用心计,深谙城府,这是非君子所为也,君子应该正道直行。

侗(tóng)而不愿,悾(kōng)悾而不信,也是道德修行不够的人,也就是还没有仁德的人,面对这样的人,孔子说: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对于不仁德的人或事逼迫得太厉害,也会出乱子。孔子这里说不知道怎么对待这些人,就是属于委婉的批判,希望他们能够狂而直,知而慎,敬而信。

第17章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

解读: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思是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乐于教诲人而不知厌倦。儒家的精神就是这样不停地学,不停地教,传承传承,先承载,再传播弘扬。

2、道家则不然,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面对这种情况,庄子接着说,“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意思是,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精疲力竭。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但是儒家面对这种情况,却是另一番态度,儒家认为,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主张“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尽可能多地摄取知识,完满自己的人生。

3、有不少人说道家这是消极的态度,儒家是积极的态度,这种解读显然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通先秦文化思想所致。

道家认为天下大乱,是因为人们不再遵循天道,所以他主张返璞归真,主张绝圣弃智,绝巧弃利。儒家认为天下大乱,是因为人们不再遵守礼乐制度,不再仁义,多以他们主张克己复礼,主张推行仁义礼。

但是道家早就预言了失道失序的路径,是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天下秩序的口子崩坏了,道家用道德没有堵住,儒家的孔子用仁没有堵住,孟子用义没有堵住,荀子用礼也没有堵住,法家的李斯韩非,用法的教鞭暂时性的堵住了,法堵住的秩序一直苟延残喘的延续到现在。

道家还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始也。”孔子到周都向老子问礼的时候,老子一看世人都在谈礼,就直接知道天下已经乱了。

所以说,面对天下失序的问题,先秦思想家有着不同的思想主张,这和什么学习知识持有消极还是积极态度根本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道家思想主张“绝圣弃智”,人家都要拿着刀枪将你消灭了,你还说人家消极。就好比城管明文禁止街边乱摆摊烧烤,城管见这些瞎摆摊的,都恨不得都掀了。你还在那里一个劲的摆的不亦乐乎,还说人家城管不摆摊挣钱,说他消极厌世,这不是可笑至极吗?

第18章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孔子说:“多么崇高啊,舜和禹得到天下,不是夺过来的。”

解读:

1、尧把天子之位禅让给舜,舜又禅让给禹,尧舜禹三位都儒家思想中的圣君。

2、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混乱,政局动荡。子弑父,臣弑君,叛乱纂位者屡见不鲜。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孔子赞颂传说时代的“舜、禹”,表明对古时禅让制的认同,其实更是在抨击当时社会中的这些问题。

第19章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孔子说:“真伟大啊!尧这样的君主。多么崇高啊!只有天最高大,只有尧才能效法天的高大。他的恩德多么广大啊,百姓们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对它的称赞。他的功绩多么崇高,他制定的礼仪制度多么光辉啊!”

解读:

1、尧,帝喾之子,又称唐尧。尧是谥号,他本是祁姓,名放勋,本名叫祁放勋,出生在黄帝世家,是黄帝12个得姓儿子祁姓儿子的后裔。尧是帝喾之子,原封于唐,故称陶唐氏。

尧代帝挚为天子,都平阳。在万国争雄的乱世,他团结亲族,联合友邦,征讨四夷,统一了华夏诸族,被推举为部落万国联盟首领。帝尧在主政期间,派人治水,并且制定历法,推广农耕,整饬百官。

晚年,尧辟位,由舜继天子位。 

辟位二十八年后,尧病逝于雷泽,也就是今山东菏泽,安葬于谷林,今山东鄄城,谥号为尧,被司马迁视为“最理想的君主”。

第20章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舜有五位贤臣,就能治理好天下。周武王也说过:“我有十个帮助我治理国家的臣子。”孔子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唐尧和虞舜之间及周武王这个时期,人才是最盛了。但十个大臣当中有一个是妇女,实际上只有九个人而已。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然事奉殷朝,周朝的德,可以说是最高的了。”

解读:

1、舜帝的五人天团分别是禹、稷、契、皋陶、伯益。

禹,治理水患,划定九州,夏的先祖。

稷就是后稷,农官。他的第三十四代孙就是周武王,叫姬发。武王灭商朝,建立了周朝,后稷是他的始祖。

契,是商汤的祖先,子契第十四代孙就是商汤,商汤灭了夏朝,建立了商朝。

皋陶,相传他是在舜禹的时候是大理官,就是司法的长官,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法官,后世尊为“中国司法始祖”。皋陶与尧、舜、禹同为“上古四圣”。《论衡》讲:“五帝、三王、皋陶、孔子,人之圣也。”

伯益,是东夷部落的首领。帮助大禹治水,功绩斐然。当时禹就想让位给伯益,但是伯益他不愿意接受,这些都是很难得的圣贤。结果就隐居深山,所以最后启就继承禹的帝业,开始了夏朝。这个伯益的后代,建立秦国和秦朝,他是秦的先祖。

2、乱臣:据《说文》:“乱,治也。”此处所说的“乱臣”,为“治国之臣”。

3、有妇人焉,九人而已。是指十个人,九个是男的,主外;一个是文母,就是邑姜是女的,邑姜是武王之妻。也就是有九位臣子来帮助他,还有一位是自己的太太。

4、“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是唐朝典籍《贞观政要》中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得到人才。这句经典指出了人才对于治国经邦的重要性。

清代夏之蓉的《进书札子》有云,“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孔子在论语中,近两千五百年前就论述这个比较深刻的问题。真正要干大事业的人,不论是治国还是创业,一定是要懂得得人,蓄人。

第21章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孔子说:“对于禹,我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了;他的饮食很简单而尽力去孝敬鬼神;他平时穿的衣服很简朴,而祭祀时尽量穿得华美,他自己住的宫室很低矮,而致力于修治水利事宜。对于禹,我确实没有什么挑剔的了。”

解读:

1、圣王能够以俭养德,他就能够去替天下百姓着想。如果当领导、当帝王,只为自己享受,骄奢淫逸,那天下百姓就苦了。

夏商周三代之所以灭亡,夏朝的桀,商朝的纣,西周最后的周幽王,都是因为贪淫无度,骄奢靡烂,追求物欲享受,穷凶极欲而亡国灭身。

2、孔子赞叹尧舜禹,是为统治者、为帝王立标杆,树榜样。这不是简单的夸奖称赞,而是在讲为政之要,在讲君子德行。

儒家的学说虽然人人可以学,但就当时来讲,儒家的主要受众是未来的天下国家管理者,可能是一国之宰辅,也可能是一城一邑的父母官,孔子就像青年干部学院,政治学院的校长,他教导学生以后出仕从政,就需要效仿这些贤明的圣王。所以孔子反复在讲往圣先贤的美好德行,既是讲给当时执政者听的,也是讲给弟子们听的。

作者:慎承

编辑:继之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喜欢,请点击右下角“在看”!谢谢支持!

慎承学堂
继承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复兴民族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