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乡党篇第十(中)-读《礼记·乡饮酒义篇》,才知现代人酒桌上的张牙舞爪,是多么的粗鄙和肤浅。

文摘   文化   2023-05-29 22:58   福建  

本文约3000字
阅读需要7min

正文解读

第10章

食不语,寝不言。

吃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说话。

解读:

1、吃饭的时候说话,唾沫星子乱飞,饭菜渣子乱喷。首先、影响的是外在的形貌,不庄重,不儒雅,君子不重则不威。所以,有教养的人,吃饭不仅不说话,还得闭嘴咀嚼,不能吧唧嘴。

其次,吃饭说话,食物容易呛到气管。一般气管受到异物刺激后会剧烈咳嗽,可以将异物直接排出,如果食物较大卡在气管,搞不好就窒息了。古人又没有海姆立克急救法,这样情况就比较严重。

再者,影响的是胃,边吃边说,气与食物相裹挟,导致气滞于胃,随之而来的是肠胃胀气,闷痛。

睡觉时说话,则容易让人兴奋,引起失眠,长期还会引起气血不足,有害健康。《庄子·天道》说:“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人是天地下面的子系统。病起于过用。想要不过用,想要食其时,就要把握阴阳,把握天地的节奏。迎风逆行,就会过用,顺风就会省力。

白天属阳,主动;晚上属阴,主静。所以晚上就寝要顺应阴阳节律,要守静平息,而不是躁动。

2、先秦儒者的君子素养,绝不是简单的表面做作,图个外在装饰。而是从健康,生命风险控制,以及中医摄生等方面来讲,都有相当的考量。

第11章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即使是粗米饭蔬菜汤,吃饭前也要先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用于祭祀,而且祭祀要像斋戒时那样严肃恭敬。

解读:

1、《诗经·蓼莪》中,华夏民族的先民们就曾这样歌颂过父母之爱的伟大:“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对待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父母在世,子女应以礼来孝敬侍奉他们。而对于逝去的先祖,中华民族同样有一套礼仪祭祀制度,比如通过各种朴素而真诚的祭拜形式。

我们现在依然有这样的祭祀仪式,在重大节日,家里在开席之前,一定是要将各种饭菜都分一些出来祭祀祖先神明,这样作的目的是使我们不忘本,慎终追远。

第12章

席不正,不坐。

坐的席摆放得不端正,不就坐。

解读:

1、孔子个时代,是没有椅子和凳子的,大家在地面上铺席子,坐在席子上。关于“席”,也不是我们当下所讲的那种布垫子,竹垫子那么简单。席在中国古代,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华夏先民将坐在席中心的人,地位较高的人,称作“主席”。举行的宴会叫“筵席”、“酒席”,参加叫“出席”、“坐席”,不参加叫“缺席”,中途回去叫“退席”。一个人在某方面重要,不可忽视,我们称之为有“一席之地”,可见,“席”在当时的地位非常之高。

古人在坐席方面有严格的礼仪,席不正,说明对客人或德高望重的人的地位没有给予重视,也就是不尊敬人。由此可见,席虽小,礼至大也。

第13章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行乡饮酒的礼仪结束后,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

解读:

1、《礼记·王制篇》中讲,“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人到了六十岁,在乡里走,就可以拄拐杖了。因为是乡人饮酒,所以这里的“杖者”基本都是六十岁以上的人,属于年长者。

2、《礼记·乡饮酒义篇》中就到讲乡人饮酒的礼节。如何迎宾,如何敬酒,各级官员的酒宴如何办,酒从哪个方向出,菜肴从哪里出,都是有一套成体系的礼制。

除此之外,华夏的礼制中,将宴席中的宾与主人,象征天与地。将介与撰,象征阴与阳。将众宾之长三人,象征曰月星。彼此谦让三次才一齐升堂,这象征月朔后三曰方重现光明。主人、宾、介、撰四面对坐,象征四季。

真正看完《礼记·乡饮酒义篇》的人,我们才能感觉到现代人酒桌上的张牙舞爪,烟雾缭绕,是多么的粗鄙和肤浅。

《礼记·乡饮酒义篇》还讲到:乡饮酒之义:立宾以象天,立主以象地,设介僎以象日月,立三宾以象三光。古之制礼也,经之以天地,纪之以日月,参之以三光,政教之本也。

意思是,乡饮酒礼的象征意义:设立正宾以象征天,设立主人以象征地,设立介和撰以象征曰月,设立三宾以象征三光。古人在制礼时,以天地为原则,以曰月为总纲,以三光为辅佐,构成了政教的根本。

外行人看到的只是表面的尊老爱幼,我们俗称的素质教育。其实,孔子实际在维护的是礼制,是在讲天下政教之本。

第14章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乡里人举行迎神驱鬼的宗教仪式时,孔子总是穿着朝服站在祖庙东边的台阶上。

解读:

1、《周礼·夏官·方相氏》:“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

《周礼》有种官叫方相氏,他自己化装戴着四个眼睛,金黄色的,然后披着熊皮,拿着戈这种长矛,拿着盾,率领一百人一起作傩傩之声。“乡人傩”就是在这种礼仪当中,一个方相氏的官员带着人一起用这种叫声来驱赶疫鬼。

为什么要驱鬼?郑玄说,季春的时候有大陵积尸之气,与民为厉,方相氏则家家户户驱逐,鬼见此面目凶威,自知恐怖逃走。

孔子在这种驱鬼的仪式上,担心一驱鬼就怕惊吓到祖先神明,所以他必定是穿着这种祭祀时候的礼服,站在祖庙的东阶,使先祖神明得到安定。此为敬畏神明也。

第15章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孔子托人向在其他诸侯国的朋友问候送礼,便向受托者拜两次送行。

第16章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季康子给孔子赠送药品,孔子拜谢之后接受了,说:“我对药性不了解,不敢尝。”

解读:

1、《礼记·玉藻篇》里讲,如果别人馈赠酒肉,就一拜,不用再拜。酒肉是食品,药物因为是内服药,也属于食品类,所以孔子这里是拜而受之。

按照古礼,如果别人给我们馈赠食物,我们必须当着别人的面去尝尝这个食品,让别人生欢喜,不虚此行,以示尊重。

2、这一次别人送的是药,这个未达,是孔子关于接受别人馈赠的药,还没有搞清楚需要用什么样的礼仪来对待,因为药是不能像食物那样随便就搞一口尝一尝的。

中草药需要正确的温度、适当的工序煎熬,炮制等等。不能说来一口就来一口,所以孔子就说,丘未达,不敢尝。没有通达,就实事求是的说,知之为知之,实事求是也是对馈赠人季康子的尊重。

第17章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

解读:

1、儒家是人伦之学,不是人畜之学,儒家思想的根本核心在于人。在儒家眼中,动物就是动物,是畜生,是食材,所以孟子才动不动就骂人为禽兽。儒家就是需要用仁义道德讲人与禽兽区分开,这是最基本的人兽之辨。那些人兽不分的人,属于德之亡也!

第18章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国君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座席先尝一尝。国君赐给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给祖宗上供。国君赐给活物,一定要饲养起来。同国君一道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一定要先尝一尝。

解读:

1、正席:表示庄重尊敬,所谓“席不正,不坐”。先常之,说明孔子遵循古礼,别人给我们馈赠食物,我们必须当着别人的面去尝尝这个食品,以示对别人馈赠的感谢尊重。腥,指还没有煮熟的那些肉,荐,就是先献于祖先,以示不忘本,慎终追远。

2、《礼记·玉藻篇》说“君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意思是,国君无缘无故不能够杀牛,大夫不能够无缘无故杀羊,士人无缘无故不能杀狗和猪。

一般是在祭祀的时候,才会杀生作为祖先的祭品。所以不论什么地位,不管你是国君还是大夫,都不能够非时宰杀,非时宰杀属于严重违礼。

3、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按照古礼,臣侍君的时候,在君主身旁侍奉他吃饭,一定要先尝尝食物,看看食物可不可口,有没有弄熟,有没有人暗算投毒。确定没事,才能够让君主来享用,这是对君主的忠心。

作者:慎承

编辑:继之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喜欢,请点击右下角“在看”!谢谢支持!

慎承学堂
继承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复兴民族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