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罕篇第九(下)-历史上的昏君与奸佞为何大都同时出现?

文摘   文化   2023-05-24 07:02   福建  

本文约3300字
阅读需要8min

正文解读

第21章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孔子谈到颜回,说:“可惜啊,颜回英年早逝!我只看见他孜孜不倦修习圣贤之道,从来没见他停下来过。”

解读:

1、颜回是“学无止境”的典型代表,他天资聪颖,勤奋刻苦,物欲极低,是所有弟子中最可能接近孔子的人,尤其是在修习圣人之道这一方面。

2、在华夏民族中,要想成为圣人,一般有这几个条件,第一、天生“CPU”性能极高,超乎常人,就好比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这类人都是循天和开天之人;

第二,勤奋好学,圣人无常师。在华夏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要想成为圣人,都是需要大量的学习和阅读,不论是黄帝,老子,孔子,毛主席等等,都是这样的。

这里的大量学习,不是指我们常人的阅读量,而是读书学习以图书馆为单位来阅读,例如毛主席,他一生到底读了多少史书已无从统计,一部4000万字的《二十四史》,他反复阅读,直至逝世,一部300万字的《资治通鉴》,他读了17遍之多。

有些民族的圣人靠在这个树下顿悟,那个山洞里顿悟,悟出来一些跳大神的思想,都是属于思而不学则殆。

第三,就是需要一个好的体魄和坚韧的毅力,行道之险,行道之难,没有好的身体条件,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也是不行的。

颜回,天资聪慧,能够闻一知十,又能够“不物于物”,还能够“不贰过”,学无止境。上面讲的第一个和第二个条件其实颜回都能够达到,但是可惜的是颜回的身体硬件没有跟上。

一个性能优越的芯片,在一个显卡、主板、内存、硬盘、显示器都拉跨的环境上奔跑,亦如将一个法拉利的发动机安装在三轮麻木上的感觉一样,一旦运转起来都得跑散架。

颜回就属于上天给了他一个法拉利的发动机,却给了他一个三轮麻木的躯体。所以孔子总是惋惜颜回英年早逝。

第22章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孔子说:“庄稼有出苗而不开花抽穗的吧!有开花抽穗而不结实的吧!”

解读:

1、“苗”的本义是指禾苗,即未吐穗的庄稼;“秀”的本义是指谷物抽穗扬花,“实”则是指作物的果实种子。

修习圣人之道,有一心向道但是还没有登堂入室的人,有登堂入室但是还没有学以致用的人。修道之难,行道之险,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实现“以道正天下”的宏伟夙愿。

第23章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人到四五十岁还没有声望,那他也不值得畏惧了。”

解读:

1、“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有人说孔子的思想是贵古贱今,但是从此处来看,孔子认为来者会胜于往者,这种“今胜于昔”的儒家观念在当时来讲是更接近于法家的“法后王”思想的,这也说明孔子的思想并不顽固守旧。

第24章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孔子说:“古圣先贤所说的符合礼法的正言规劝,难道能充耳不闻吗?光听见还是不够的,听完之后“就有道而正焉”才是可贵的。恭顺赞许的话,谁能听了不高兴呢?但只有冷静理性推究它的真伪是非,才是可贵的。只是一味地高兴而不去辨别审视,只是表示听从而不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对这样的人我拿他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解读:

1、改之为贵:一个君子,听了圣贤的道术,能够做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能够“就有道而正焉”,这才是难能可贵的。古往今来,有非常多的人,读了很多书,学了很多道理,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不是因为书读得少,学识不够渊博,见闻不够广博,阅历不够丰富,主要是因为,不能够将圣贤之道,贯穿于立身处世之中,也就是不能够付诸实践,绝大多数人,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2、绎之为贵:“绎”的本义是指抽丝,也指寻绎义理,理其端绪。人总是喜欢听好听的话,听赞美的语言,接受别人投送过来的恭敬,但是这正好是人性的弱点。有些小人正好利用了这一点,就学会了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曲意逢迎。而不加审视辨别的人,则会在这样一波又一波糖衣炮弹般的轰炸中,逐渐迷失自我,与那些小人一起,流为昏庸糊涂之辈。所以历史上的昏君往往和奸佞小人同时出现的,这个现象背后的恶深层逻辑就是孔子这一章讲的“绎之为贵”。

第25章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为人要以忠信为主。不和品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不良习惯,就该毫不犹豫地改正。

第26章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军队可被夺去主帅,一个男子却不可被夺走志向。”

解读:

1、《尚书·尧典》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

《荀子·儒效》篇云:“《诗》言是其志也。”

可见儒家讲《诗》列为君子的必修课,重在鼓励人们言志、立志。而本章则进一步讲一个人一旦立下了志向之后,就需要做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也就是说,立志之后,不能轻易动摇,朝令夕改,三天打鱼两天筛网。

2、孔子所称的“志”,就是人的志向,类似于今人所谓的“理想”。“匹夫不可夺志”,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志向,就有了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孔子鼓励人们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不能受威逼利诱所改变。

第27章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zhì)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孔子说:“穿着破旧的棉袍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羞惭的,恐怕只有仲由吧。《诗经》中说:‘不嫉妒,不贪求,做什么还会不好?’”子路听了总是念诵这两句诗。孔子说:“仅做到这点,哪里就能说是很好了?”

解读:

1、子路和颜回,其实有很多共同之处。颜回,能够“箪食瓢饮”,子路能够“不忮不求”。只都是在精神极其富足之后,在人格的修为极其高尚之后才能够外现出来的。一个人如果只停留在外物的装扮,追求外在的社会属性,带多大的金链子,带多大的钻戒,挂多名贵的包包才能展现一个人的高贵,这恰恰说明这个人精神上的贫瘠。

2、一个人精神境界上的修为,有时候与物质水平其实是没有决然的关系。

第28章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到严寒的时候,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解读:

1、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要想修习圣贤之道,成为一个有仁德的君子,一定是要有骨气的。作为有远大志向的君子,孔子认为他们就需要像松柏那样,不随波逐流,而且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

第29章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说:“聪明的人不迷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解读:

1、《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兼具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智,就是指知识的炽盛,智除了天生聪慧之外,更需要的是格物致知,博览群书,勤奋好学,修习圣贤之道,就有道而正焉。《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仁的前提是,明万物之理,知万物之所由。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万物和谐相处,互不相害,人与万物两相全,两相安。这个时候我们才能真正的做到仁,做到何如与万物相处,也就是做到如何去爱万物。

在这个过程中,人找到了自己在万物中的位置,能够进退有据,能够有所为有所不为。该做的事,一往无前,义无反顾;不该做的事,能够舍生取义,宁死不屈,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弥天大勇。

第30章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圣贤之道的人,未必都能登堂入室学到真正的大道;能够学到道的人,未必能够一直坚守圣贤之道;能够坚守圣贤之道的人,未必能够,学以致用随机应变。”

解读:

1、圣人之学,第一步,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第二步,自强弘毅,坚守大道,匹夫不可夺志;第三步,学以致用,通权达变,兼济天下!

第31章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古诗中说:“唐棣树的花,翩翩翻舞。难道我不想你吗?是我住处太遥远。”孔子说:“还是没有想念,真要想念,有什么遥远的呢?”

解读:

1、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全在思。人之所以可为圣贤,全在思。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作者:慎承

编辑:继之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喜欢,请点击右下角“在看”!谢谢支持!

慎承学堂
继承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复兴民族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