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之学:这个星球上的一种关于如何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伟大思想!

文摘   文化   2024-06-26 00:06   福建  
本文约4000字
阅读需要10min
大家好,我是学堂君。
本期来简单聊一聊三皇之学。
一、三皇之学及其核心内容
葛洪说,道为三皇之学,老子为三皇之学的集大成者。
要搞清楚三皇之学,其首要问题在于弄清楚三皇到底是在讲谁?有的版本说三皇是:伏羲、女娲、神农。有的版本说三皇是:燧人、伏羲、神农。
不同的版本众说纷纭,但是在版本上纠缠显然无法理清楚三皇之学的本质,我们不妨从义理的高度来理解三皇之学。
关于燧人氏,我们最为熟知的就是他教人用火,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使人类与禽兽的生活习性区别开来,开创了华夏文明的新纪元。
《韩非子·五蠹》中讲:“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但是,不为人们所知的是,燧人氏的统治时代,天文历法也是那个时代的学术思想核心。
《尸子》云:“燧人上观辰星,下察五木,以为火也。”《左传》中也记载,大辰即大火,宋国国都商丘就是大辰星的分野,燧人氏观辰星的位置理就在宋国商丘境内,这说明燧人氏那个时代就已经在关注天文天象了。
关于伏羲氏,《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这一段同样是在说伏羲氏统治时期的核心学术思想就是观测天文天象,制定历法。
八卦,就是河图洛书的升级版,从明确阴阳二气,到确立春夏秋冬四时模型,最后到细分二十四节气。经过燧人氏的千万年的观察,到了伏羲这里,天文与历法的关系逐渐得以清晰和成形。
关于女娲氏,我们最为熟知的就是女娲补天,女娲补天的本质就是对历法的纠偏。
《三皇本纪》记载,女娲继伏羲氏而王,与祝融有矛盾,祝融打不赢,把历法搞乱了。于是天上的天文天象与人间的历法对不上。天文天象与四时气候紊乱无序,这即是:天柱折,地维缺。
于是女娲重新对历法进行纠偏,使其与天文天象重新吻合起来,这即是: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鼇足以立四极,聚芦灰以止滔水,以济冀州。天是地平天成,不改旧物。
关于神农氏,我们最为熟知的就是发展农业以及亲尝百草。神农氏尝百草,其核心目的并不是为了发明医药,而是为了农业生产的选种育种,医药治病只是尝百草的一个重要的副产物。
天文历法从燧人至伏羲,再至神农氏,已经日臻成熟,加之生产工具的逐步改善,农业定居形态的成形和对肥沃土地的开垦,极大地催生着人们对于作物种植谱的扩大。
一年下来种什么不是种,为什么不种植一些产量高,抗性强,味道甘美的作物呢?
光有精准成熟的历法,肥沃的土壤,先进的生产工具,而没有高产的作物种植食谱,食物产量不能获得跃迁式的增长,人口也就不可能发生爆发性的增长。
神农氏,就是来完成这个艰巨的历史使命的。
他这边农业选种育种工作的出色完成,直接为后来黄帝时期的人口大爆炸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于是我们也看到,黄帝时期的人口增长和劳动力增加进一步反过来促进了粮食产量的爆发性增长。
《黄帝内经》讲那个时期的人们以酒为浆,说明粮食的产量得到极大的提高,有非常富足的粮食多得吃不完,才会拿来酿酒。
基于此,我们才发现,不论是燧人,伏羲,还是女娲,神农,其统治时代的共同的思想核心都逃不出两个方面:天文历法和农业生产。
天文天象的观察是制定历法的基础,精准完备的历法是指导农事生产的基础,选种育种是农业生产发展突破的核心环节,农业粮食产量的跃迁式提高,则是人口爆发性增长的基础。
只有人口的爆发性增长,才有复杂的社会分工,才有后来的黄帝时期百发齐放,姿态万千的各种文明形态的诞生。
因此,三皇之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天文历法与农业生产。其中天文历法又是农事生产的前提和基础。
二、道家是理解三皇之学的津梁
老子,是道家思想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三皇之学的集大成者。那么,理解道家学派的思想,就是理解三皇之学的津梁和关键。
我们首先来探寻道家思想的共同点。黄帝,老子,庄子,列子这些人是先秦道家的典型代表。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最高经典,真正的大医,一本阐述“治未病”的医书。
人为什么会生病呢?因为违逆了阴阳四时,《黄帝内经》讲,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人如何能不生病呢?顺应天地阴阳四时。《黄帝内经》讲,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理解《黄帝内经》中治身思想的前提和关键,就是理解天地阴阳之道。不通天地大道,不知阴阳之理,是不可能驾驭《黄帝内经》的医学思想的。
我们再看,《黄帝阴符经》中讲的同样的思想。
《黄帝阴符经》中讲: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观天之道,就是通过观测天文天象来制定历法。执天之行,就是用根据天文制定的历法,来指导农事生产。人的生存活动,按照天地运行的法则和节律来走就行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都属于执天之行。
《黄帝阴符经》中讲: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这里的“移星”,是指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随季节不同而变化。《冠子·环流篇》讲: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这里的“易宿”,是指分布于黄道和白道附近的二十八星宿,以七宿分为一组,即构成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四象,四象在不同的季节分别出现在天空之上。
例如,冬春之交,苍龙显现;春夏之交,朱雀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头;秋冬之交,玄武上升。
古时的人们观察到苍龙星宿在春天自东方夜空升起,秋天自西方落下,其出没周期和方位正与一年之中的农时周期相一致。
春天农耕开始,苍龙星宿在东方夜空开始上升,露出明亮的龙首;夏天作物生长,苍龙星宿悬挂于南方夜空;秋天庄稼丰收,苍龙星宿也开始在西方坠落;冬天万物伏藏,苍龙星宿也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以下。
同样,《庄子·逍遥游》中开篇说的“鱼、鸟、鲲、鹏”都是在讲一个东西,就是朱雀七宿的季节性运动。
中原人以龙作为图腾,说明中原人主要以苍龙七宿作为天文观察的核心。而南方的楚人崇拜凤,则说明他们是以朱雀七宿作为观察核心的,这也与楚人庄子在逍遥游中的描述相一致。
“天人合发,万化定基”,讲的就是人的行动,需要顺合天地之机,遵循天地之理。
该行动就要行动,该消停就得消停。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不论是黄帝,还是老子和庄子,我们都会发现,道家的思想,都是以“天地阴阳”为核心,不论是农事生产,还是摄生奉身,还是理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如此。
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天地阴阳之理,顺之则生,则正,则久,逆之则亡,则邪,则夭。
这一点,我们从《黄帝内经》、《道德经》、《庄子》等道家典籍中对真人,圣人的描述,对摄生治身思想的高度一致就能略见一斑。
从一定意义上说,三皇之学和道家,本质上讲的是这个星球上的一种关于如何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思想。
三、三皇之学的传承与发展
对于三皇之学的传承来讲,老子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老子是道术传承上的分水岭。
从伏羲到老子,道术都是秘而不宣的官学一系传承,虽有朝代更迭,但是学术是像接力棒一样的稳定地传承,而且并未散轶至民间。
所以我们发现与之伴随的三个现象。
第一个是越是上古之时,道术的传承越是稳定,社会越是有道太平,越是看不见社会的动荡和朝代的更迭。是到了后期的三代,才开始出现明显的朝代更迭。
即使如此,夏商周三代的国祚也远比秦汉之后的任何朝代的国祚都要长久。
秦汉之后的急剧增加的社会动荡烈度,和频繁的朝代更迭,与老子之后的道术的散轶和传承的紊乱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关系。
老子集三皇之学之大成,又传道于后世,形成老学五派。包括鬼谷,苏张一派、申韩一派、杨朱一派、庄列一派、尹文一派。此外,兵家孙子和儒家的孔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道家老子的传人。
自周王室内乱,大道裂而百家生,我们从中得以看到纵横家,法家,名家,道家,以及儒家,兵家等诸多流派,这些思想都是源及三皇之学,中间承接自五帝和夏商周三代,到了老子这里形成一座高峰,而后才道裂为百,各执一辞。
大道往而不返,有没有人出来捏合三皇之道术呢?当然有,文子和黄石公都出来呐喊过。
文子将德、仁、义、礼并称为治国的“四经”,指出“四经不立,是为无道”。而黄石公在《素书》中也说:“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可惜没什么效果,大道自此裂一为百,往而不返。
道裂为百之后的第二个现象则是我们发现后世的学术,对天道天文的理解和传承几乎断崖式的断层了。
例如我们的易学思想,从伏羲易到文王易,再到孔子,易经从一门讲天文历法的书籍,变成了侧重人文教化的经学。
从易传来看,孔子也没有看懂天文的部分,将易学的精华舍去了,而写下了一些自己能够理解的用于人伦教化的部分。
第三个现象则是我们的学术思想逐渐失真,秦汉之前,我们的学术思想纯正无邪,因为越往三皇之学走,道术越是离天地阴阳愈近。
到了秦汉之后,学术思想开始出现神神鬼鬼的事情,白日飞升,谶纬之学,巫妖之术,鸡飞狗跳的内容随处可见。
我们说百家争鸣是一个璀璨的时代,其实不然,百家争鸣本质上是一个文化混乱的时代,根本原因是道裂为百。
但是即使是一个文化混乱的现象,但是我们依然会发现百家争鸣,争的不是一己之私,争的主要是如何结束春秋战国的混乱时代,如何平治天下。现象是混乱的,但是学术思想确实纯正的。这一点是后世的巫妖邪教相争,所远不能及的。
从三皇之学,到道家之学,再到百家争鸣,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道术散轶和堕落的图景。而当下的文化复兴,其目标就是让我们的文化文明再次登顶高地。
我们要复兴什么样的一个华夏文化来,如何赋予传统文化以新时代的生机,其关键就在于深刻理解我们华夏文化的纯正之源。
从三皇之学和道家,从先秦诸子中去探源,从上下五千年的文脉传承中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原有的本就丰厚肥沃的文化土壤上,继续接续并复兴出这个星球上的关于如何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华夏思想。
以上就是本期的内容,内容有点长,深度阅读需要耐心,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如果喜欢,请帮忙转发,点个在看,点个赞,谢谢!

作者:慎承

编辑:继之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欢迎关注慎承学堂,助力中华文化复兴,带你一起了解华夏文化!

如果喜欢,请点击右下角“在看”!谢谢支持!

慎承学堂
继承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复兴民族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