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读懂《道德经》:这11个背景知识一定要记住!

文摘   文化   2024-08-18 17:14   福建  

本文约2800字

阅读需要7min

在理解《道德经》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一下道家思想义理的源流脉络,以及《道德经》创作的时代背景。

有不少版本的《道德经》解读,将这部两千多年的典籍放在现代语境下去理解,这样属于师心自用,六经注我。

下面就讲一下,理解《道德经》需要了解的背景知识。

一、老子的职业

老子是周守藏室之史,即周朝国家图书馆的馆长。

这个周天子图书馆馆长和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可谓是天壤之别。

除了守护从三皇时代积淀下来的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历代图法典籍之外,老子也是周天子的老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天师。他是和和广成子,岐伯、姜尚一样的人物。

自秦始皇始称皇帝之后,天师这个称谓,在秦之后叫帝师。

比如张良、房玄龄、耶律楚材、八思巴、刘伯温、张居正、孙家鼎、翁同龢等人,都担任过帝师的角色,肩负教化天子、护卫道统的圣神职责。

当然,自先秦之后,后世的帝师的水平基本一代不如一代。这和道术整体大衰退有关,如果说后世的帝师水平是青铜,那先秦的天师则是起码是星耀,上古的天师则起码是王者。

二、道术源流

老子管理的那些图法典籍,大部分都是从夏、商两代流传下来,而夏、商又承袭自五帝,五帝承袭自三皇,最早可追溯至伏羲。

夏、商、周的历史上,有过太史集体战略大转移的现象。携带典籍投奔“有道之国”是一种古老的文化传统。

《吕氏春秋》记载:“夏太史终古见桀迷惑,载其图法奔商;商内史向挚见纣迷惑,载其图法奔周”。而周朝王子朝之乱时,王子朝也携周室典籍奔楚。

这夏、商、周的太史,都有守道卫道的职责,如果见天子无道,天下混乱,则它们会将图文典籍这些国之重器带到有道的地方,重新正道,使天下重归太平。

这样的守道者,不像后来朝臣的愚忠,忠于一家一姓的天下,而是忠于公天下,守天下之道,护天下百姓之安。

如果实在无力回天,他们会蓬累而行,抱道藏身,将文明的火种艰难的传下去。因为守不住,如果还传不下去,那将是文明延续的灾难。

三、国之重器

春秋以前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学在官府,一般普通老百姓很难接触到图法典籍。

老子管理的这些宝库,是自三皇时期积淀下来的历代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等,这些都是国之重器,一般都是秘而不宣的国之神器。

为什么是国之重器?最早的国之重器就是天文历法,后来逐渐丰富成一整套平治天下的图法典籍、典章制度。

伏羲至炎黄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直接决定天下的农业生产,没有历法,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割,就没人知道。

炎黄时期的人口大爆炸,除了天文历法,如果没有典章制度,给一百万人,让你当天子,你会治理吗?字都认识,官方文书都看不懂,当个村长都费劲。

因此,谁掌握并正确使用这些国之重器,谁就能内圣外王御天下,而且国之重器一旦泄露则会导致天下大乱,正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主。

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本质都是为了复官学、禁私学。

这些宝库的功能有多强大呢?它能使夏的国祚延续四百多年,商的国祚延续五百多年,周的国祚延续八百余年,后世自秦汉以来,还没有一个朝代的国祚能超过夏商周三代的。

如果不是出了桀、纣这样的无道天子,可能三代的续航能更长。

四、时代背景

老子正遇上了王子朝内乱,他作为图书馆档案馆的馆长也许也参与了王子朝携周室典籍奔楚的事件。

老子说,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因为周王室内乱,他西出函谷关,而在尹喜的恳求下,老子将夏、商、周三代的图文典籍浓缩成五千言的《道德经》,后世称老子是上古三皇道术的集大成者,原因就在此。

五、百家之源

《道德经》这本书五千余字,涉及了包括现在所谓的自然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军事学、美学、医学等方面。

儒家、法家、兵家等都能在这里找到源头。

后来老学传承为五派,鬼谷子、苏秦张仪一派;申不害、韩非一派;杨朱一派; 庄子、 列子一派;尹文一派 。

中国先秦的所有典籍里,能在广度、深度、凝练度方面,很难找出来一本能与其匹敌的。

六、帝王守则

《道德经》这本书的指定读者,主要是王侯,而不是庶人。

因为《道德经》通篇都讲圣人、治国;上古的统治者都是内圣外王。

因此,《道德经》是一本帝王守则,用现在的话讲,类似于一个圣王的自我修养,或者圣王是如何炼成的。

七、重在义理

先秦的典籍,流传了数千年,难免在传承的过程中有些字句编排导致版本不一样;阅读的重点在于义理的理解,而不在于字词和版本纠缠。

比如《道德经》的义理都在围绕道、德、天地、万物、圣人、天下、百姓等展开;儒家的主要围绕仁、义、礼等方面展开;法家则围绕法、权、术、势等展开。

所以,道德经的义理起点就很高,但凡将其流俗化的理解,教人要谦让要学雷锋,这都是对这部经典的严重误解和矮化。

就像有些人将《庄子》理解成文言小说一样,这是对典籍的一种亵渎。

八、诸经互参

诸多道家的典籍可以相互之间互为参照,例如《道德经》、《黄帝内经》、《庄子》、《黄帝阴符经》这些义理上都是相通的。

都是讲的宇宙万物、治国、治身的大道,可以相互参照。

读古汉语起码要查古汉语词典,比古汉语词典更合适的是《说文解字》和《尔雅》,比这两本更合适的就是诸经互参,因为义理高于字句。

有的人读古汉语,查现代词典,这是一开始方向就错了。

九、文明的高峰

先秦的典籍是华夏文明最纯正的、最成熟、最高峰的体现。

那些典籍积聚了三皇五帝以及三代之学,在周的时候日趋成熟,并成为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除了器物文明逐渐发达之外,后世两千多年的精神内核都是在做先秦文化的注脚,虽偶有复兴高峰,但也难以望其项背,甚至不乏在蒙元、满清、新文化运动、和改开之际处于数次陷于危亡的低谷。

十、纯正之源

在先秦的典籍中几乎找不到有装神弄鬼的话,道家即使在谈宇宙起源,谈万物生死,没有一句神仙妖魔鬼怪出现。

儒家对那些不理解的事物实事求是的先避而不谈,正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因此,先秦的文明是最可爱的文明。

到了秦汉以后,炼丹修仙,寻仙问道,谶纬之学,白日飞升,一些鸡飞狗跳的事情都神神叨叨的活跃起来。

文明逐渐丢失了本真,就像注了水的牛肉,再也没有最开始的那个味道。所以要想了解最原汁原味的华夏文化,先秦的典籍非读不可。

十一、参照自然

道德经的时代背景诞生在两千五百多年前,而且其创作的根基更加久远。

于是,理解这部经典的时候,需要以当时甚至上的时代背景作为参考,但当时的圣王已经离古圣很远了,当时的百姓离上古真人很远了,在讲返璞归真的时候,现代人已经很难想象书中的真人,古圣到底是何种模样。

参照现今自然界的动植物来理解,尤其是原始森林或者原始草原上的未经人类干预的动植物的生存状态来理解,这样更加接近天人未分的状态。

结束语

中国文化库存里几千年来的文化都借着古文保留着,接受白话文学教育的现代人打不开这个宝库,中国文化的气韵就此一刀拦腰斩断。

文言典籍,不是因为难懂所以不读,而是因为不读,所以难懂。

接续华夏文化气韵的时代号角已经奏响,文化复兴是中民族复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下器物文明的复兴的步伐虽然快于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复兴步伐,但中华文化复兴的时机俨然已经到来!

作者:慎承
编辑:继之
图片:图片来源于网络。
欢迎关注慎承学堂,助力中华文化复兴,带你一起了解华夏文化!

如果喜欢,请点击右下角“在看”!谢谢支持!

慎承学堂
继承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复兴民族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