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篇《孙子兵法·火攻篇》:战争绝非儿戏,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文摘   文化   2024-04-20 19:23   福建  
本文约5100字
阅读需要10min

大家好,我是学堂君。

本篇继续讲《孙子兵法·火攻篇》。

一、火攻的五种方式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孙子说:火攻的作战方式共有五种:

第一,火烧敌军的营寨人马。

第二,焚烧敌军的粮草。积,从“禾”,表示与农作物有关。本义是指堆积谷物。

第三,焚烧敌军辎重物资。

辎,从车,甾(   )声。本义是指古代一种有帷盖的大车,又称“辎车”。辎车在行军时,用于携带的器械、粮草、营帐、服装、材料等。

第四,焚烧敌军兵器库。

《说文》注:库,兵车藏也。库这个字,表示与房屋有关,从车。兵车藏在房屋内,表示是储藏武器战车的地方。故本义是指军械库,收藏兵器和兵车的处所。

第五,火烧敌军的粮道和运输设施。

实施火攻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火攻的器材必须事先准备就绪。

放火要看准天时,选好有利的日子。天时是指气候要干燥,不能潮湿多雨。日子是指要在月亮行经“箕”、“壁”、“翼”、“轸”四个星宿位置的。凡是月亮行经这四个星宿的时候,就是起风的日子。

《孙子兵法》这里谈及的四个星宿,涉及了古代的天文学知识,于是不得不提及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

二、古代天文学知识之黄道

首先,需要讲一下什么是黄道。

通俗来说,地球上的人通常感觉不到地球在做公转运动,更多是感觉太阳围绕着地球转,就像坐在行驶车辆中的人,经常会感觉周围的物体向后运动一样。

古人所看到的是,太阳在宇宙恒星组成的星空背景上,绕着地球转,每年转一圈。

所以古人习惯以地球为中心来理解问题。

假设地球静止不动,太阳在这一年中相对于地球的位置,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方位和距离,如果把这些一年之中,不同方位和距离的点连接起来,同样相当于太阳也是围绕着地球走一圈,这一圈的轨迹就是黄道。

这一圈轨迹,其实和地绕着太阳运行一年的轨迹是一样的,只不过黄道,是以地球为第一视角。

如果我们将地球和太阳连成一条线,实际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当把这条线的太阳那一端固定不动,地球就绕太阳走一圈称为轨迹一,当反过来以地球为第一视角,把这条线的地球那一端固定不动,就是太阳绕着地球走一圈,将这个轨迹称为轨迹二。

我们会发现这个轨迹一和轨迹二的形状大小其实是一样的。

三、古代天文学知识之天球

其次,再需要讲一下天球。

古人认为的天,其实是一个球形的房子,这个球形房子,同地球一样的自转轴,但是半径却可以无限大。

宇宙中的各种天体,都是在以地球为中心的这个球形房子中,只是相对我们地球的方位和远近有所不同。

因为宇宙天体距离地球非常的遥远,如果忽略各个天体的距离,古人在地球上观察宇宙天体的时候,就像抬头观察一张巨大的球弧形幕布投影一样。

地球的赤道投影在天球上,就是天赤道,地球的北极投影到天球上,就是北天极,南极投影到天球上就是南天极。

而上面说的那个黄道平面,和天赤道平面的交集处,在地球上正好对应的是春分和秋分。

因为地球上的文明起源一般在河流附近,而中华早期文明的起源同样也在黄河流域。这个区域正好在北纬三十五度左右,又因为我们是在北半球,只能看得见北天极。

所以我们会发现,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所重视的天区只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北天极所在的北天区,还有一个就是黄道和天赤道附近的区域。

在中国古天文学中,认识星辰和观测天象,古人以北极星为中心,把天上的恒星几个几个地组合在一起,每个组合给一个名称,这样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

各个星官所包含的星数多寡不等,少到一个,多到几十个。所占的天区范围也各不相同。在众多的星官中,有一些则有很重要的地位,这就是三垣,二十八宿。

四、古代天文学知识之三垣

三垣,指的是北天极附近三个较大的天区:包括上垣之太微垣、中垣之紫微垣,及下垣之天市垣。每垣都是一个比较大的天区,内含若干小星官。

《说文》注:垣,墙也。垣的本义就是指矮墙,也泛指墙。围小一点就是院子,围大一点就是城墙。所以垣,也指天上星的区域。

这几个星体圈起来一组,称为紫微垣,那几个星体圈起来一组,称为太微垣。

《后汉书》记载:“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

紫微垣相当于天上的紫禁城,是天帝、太子和后宫等皇室成员生活的地方。

太微,即朝廷政府的意思,星名亦多用官名命名,例如左执法即廷尉,右执法即御史大夫等。太微垣是天上天帝与大臣们处理政务的场所。

天市,即集贸市场,故星名多用货物、星具,经营内容的市场命名,天市垣是天上的市集,是平民百姓居住的地方,象征繁华街市。

以上就是三垣的简要理解。

五、古代天文学知识之四象

古人在黄赤交角一带,于春分日的傍晚仰观头顶星象,按照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将二十八宿划分成了四段。

每段对应一象,每一象各包含七宿:鸟象在南方,龙象在东方、虎象在西方,龟蛇则隐没于北方地平线之下。

古人分别用“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灵兽命名,即是所说的“四象”又称为“四灵”或“四陆”。

“二十八宿”均分布在黄道和赤道带上,日、月的相对运动会划过这二十八个“星官”。

先秦典籍《鹖冠子》中记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斗,就是北斗七星。斗柄指向的方向,对应着地球上的四个季节,这就是俗称的“观象授时”。

古人认为,北斗七星是天地秩序的制定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都是随北斗指向而来临的。

《史记·天官书》记载:“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 也就是说,中国古代将北斗作为定方向、定季节、定时辰的标尺。”

古人仰观天象,由月亮和太阳以及二十八宿的位置来推知一年的季节,气候,甚至通过天象来预判地上的气象,当时的天文学认为月亮行经箕、壁、冀、轸四个星宿时多风。

所以孙子在这里说,通过天文天象,来判断气候气象,用于指导行军作战。

六、天文才是一切文明的肇始

从这部分我们其实可以看出来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

没有天文学,就难以制定四时,没有季节和气候,就难以指导农业生产,没有农业文明,其他的文明人口就不可能跃迁式的增长,人口不爆发性的增长,社会的复杂化和分工体系就不会成熟完善,其他的一切文明文化的发展就没有根基。

判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明文化史,首要的第一点就是看看他们有没有诞生天文学,以及天文学是否科学发达。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之高,超出了现代人的想象。

反观一些民族,说他们有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连底层的天文学都没有发展起来。一年有多少天,四时、季节、气候怎么划分,什么时候该播种,什么时候该收获,用什么来指导生产呢?

如果原始部落单靠采集渔猎来生活,其人口不可能获得爆发性的增长,没有农业的诞生,人口很难爆发性增长,很难养活一大批有闲阶级,来负责推动文明的演进和文化的创造,以及社会的治理管理,没有这些怎么会诞生大型的城市,宫殿,社会分工和贸易呢?

天文决定地理,地理决定人文。有人说农业是文明的肇始,这属于源头没有溯对,天文才是一切文明的肇始!

七、五种火攻的形式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凡是用火攻敌,都必须根据以上五种情况所引起的情况变化灵活部署兵力策应。

第一,如果从敌营内部放火,就应该及早派兵在外策应。

策应什么呢?如果敌营内部烧起来了,一定会大乱阵脚,这个时候就可以在外围策应击之。

第二,如果敌营内已经起火,但敌军仍然保持镇静的,就要耐心等待,不要急于进攻;等到火势旺盛后,再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决策,可以进攻就发起进攻,不可以进攻就停止。

第三,也可以从敌营外部放火,这样就不必等待内应,只要时机适合就可以放火攻击。

第四,从上风放火时,不可从下风向进攻。

第五,白天风刮久了,到夜晚就容易停止。

《道德经》讲:“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天地间万事万物都是遵循着“道”的法则,自然而然地存在和运动着的,狂风再怎么肆虐,也有风息的时候;雨下得再怎么狂暴,也总会有雨止的时刻。

大凡指挥军队作战,都必须懂得灵活运用上述五种火攻形式,并遵循自然规律准确把握火攻的时机。

八、止戈为武,好战必亡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

所以说,用火来辅助军队进攻,明显容易获胜;用水来辅助军队进攻,攻势也必能加强。

但水攻只能隔断敌军的阵形、联系和运输,不能像火攻那样毁灭敌军的兵马和军需物质。

说明水攻和火攻各有其优缺点,水攻需要看地势水利,火攻则需要天文气候条件,水攻能够隔断冲散敌人的阵型,物资,但是不能像火攻一样直接损毁敌方的人马物资。

如果打了胜仗,攻取了敌人的土地城邑,达到了战略目标,却不及时收手停止,这是很危险的,这种情况叫作“费留”。

凶,恶也。本义是指不吉利。费,是指物资耗费,留,是指滞留不归。

古人的思想,止戈为武。打仗的目的是为了和平。

如果用兵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已经实现战胜攻取了,但是任然不及时收手,还继续好大喜功,穷兵黩武,那么一定是会耗费更多的人力物资,消耗国力,这样则会使国家陷入战争的泥潭,拔都拔不起来。

《道德经》讲:“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以杀伐为手段的战争,于敌于己,都是不善之物,不是有德行修为的人所崇奉的。如果实在没有办法,非用不可,那也是到了迫不得已的地步,用归用,始终还是要牢记,使用的时候需要恬静淡泊。

第一,需要心境平和,需要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国君和将帅,不可因一时愤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不可因一时的气忿而出阵求战。符合国家利益才用兵,不符合国家利益就停止。

第二,如果实现了战争的目的,就要及时停止干戈,切不可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使国家和人民陷入战争的泥潭。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意思是如果实在迫不得已,发动战争,还打了大胜仗,这个时候也不要得意忘形,觉得自己武力强大而沾沾自喜,居功自傲,或者进一步好大喜功,去歌颂战争!

如果真有喜欢发动战争,歌颂战争的,那这些都属于以杀伐为乐的人。这些都属于好战之人,好战之人,不可长久。仗打胜了,于我方而言,结果固然是可喜可贺。但《道德经》这部分也提出了要求:不可因为胜利而好战。

打了胜仗,正确的做法是怎样的呢?《道德经》讲:“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矣。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以杀伐为乐的人,是不可能得志于天下!以道王天下,易,以武霸天下,难!

如果敌人打不赢,在投降谈判中,能够接受条件,并能够被仁义之师感化,那是比较好的结果,至少可以不再扩大伤亡。

但是如果在谈判桌上谈崩了,或者地方根本就没想过真的投降,或者是诈降,那就决不能心慈手软,一定要杀伐果断,争取全歼敌人有生力量,以免放虎归山,成为日后大患。正所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这个时候敌人的有生力量被全歼,双方杀伐阵亡的人很多,切不可沾沾自喜,一定要打扫战场,哀悼战士的亡魂,这是实属不得已的结果。

战争结束,大获全胜,不值得普天同庆,但需要纪念、缅怀为和平而死的将士。牢记历史,珍惜和平。正所谓:“忘战必危,好战必亡。”

九、兵者,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因此,英明的国君应该慎重考虑这个问题,贤良的将帅要认真对待这个问题。于国没有好处不要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不能用兵,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开战。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慎战思想,国君不能因为一时的愤怒就发动战争,将帅不能因为一时的气愤就贸然下令出战。

符合国家长远利益才可以用兵,不符合国家长远利益就停止用兵。

愤怒可以重新转化为喜悦,气愤也可以重新转化为高兴,但是,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复存,人死更不能再生。

因此,英明的国君要慎重对待战争,贤良的将帅应该小心警惕贸然作战,这都是安定国家保全军队的根本原则!

这一篇的几个核心原则都是来自道家思想,而且在《道德经》中有详细的思想论述。

第一、非危不战,止戈为武的思想。战争的目的永远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和平,而不是为了杀伐而杀伐,战争永远是不得已的最后手段。

第二,不修其功者凶,不乐杀人的思想。以道王天下,易,以武霸天下,难。

第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恬淡为上的思想。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第四、好战必亡,忘战必危的思想。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道者,兵之本,兵者,道之末。

《道德经》中涉及兵法的重点篇章详见第三十一章-《道德经》这一章谈军事思想,后世兵书中的战争总原则无不出自于此!

作者:慎承

编辑:继之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欢迎关注慎承学堂,助力中华文化复兴,带你一起了解华夏文化!

如果喜欢,请点击右下角“在看”!谢谢支持!

慎承学堂
继承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复兴民族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