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点 | 邻苯二胺多色发光碳点的形成及荧光机理

文摘   2024-07-23 12:12   四川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全文概述

碳点(Carbon dots: CDs)因其独特的光学性质和潜在的应用而在许多应用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然而,荧光机制是其应用的一个障碍。北京工业大学孙再成教授团队通过调节乙醇和二甲基甲酰胺(DMF)的比例,由单个邻苯二胺(oPD)制备了三色发射CDs。这些CDs的荧光机理被认为是分子态荧光。使用液相色谱-质谱(LC-MS)和1H NMR谱鉴定反应中间体。通过比较它们的光学性质,提出1H-苯并[d]咪唑(BI)、2,3-二氨基吩嗪(DAP)和5,14-二氢喹喔啉并[2,3-b]吩嗪(DHQP)是蓝色、绿色和红色发光CDs的荧光团。根据LC-MS1H-NMR分析表明,纯乙醇中DAPoPD倾向于形成具有红光发射的DHQP。通过添加DMFBI的形成增多,DHQP的形成被抑制。制备的CDsDAP存在下呈现出绿色发射。当DMF>50%时,BI的形成被显著促进,导致DAP的形成受到抑制。然后,具有蓝色发射的BI变成CDs的荧光团。这一结果为他们提供了对基于oPDCDs荧光机制的更好理解,从而指导他们设计CDs的结构和光学性质。相关内容于2023以“Formation and Fluorescent Mechanism of Multiple Color Emissive Carbon Dots from o-Phenylenediamine”为题发表在“Small (IF=13.0)”上,本文的第一作者是Pengfei Li

图文解析

1. 背景介绍

CDs是一种新型的荧光碳基材料,由于其优异的光致发光(PL)性能、低细胞毒性、简单的合成策略和多种表面官能团而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CDs在荧光生物成像、治疗、检测、发光二极管(LEDs)、光催化、防伪和抗菌等领域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应用。尽管CDs在合成、光学性质以及潜在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CDs的基本结构和荧光机制尚不清楚。尤其是对化学结构和光学性质之间的关系尚未阐明。反复试验仍是调控CDs发射和探索其应用的常用方法。

迄今为止,已经提出了许多理论来理解CDs的荧光机制,如量子限域效应(Quantum Confinement Effect: QCE)、表面态、分子态和交联增强发射(Crosslinking Enhanced Emission: CEE)效应。QCECDs粒径有关,CDs粒径与共轭域尺寸一致。表面态是指与碳核(sp2域)结合的官能团,如-COOH-NH2。表面基团可以调节CDs的电子态和能级,以达到可调发射。CDs表面的有机基团、缺陷、掺杂原子和无定形碳共同构成了荧光基础。2014年,针对非共轭聚合物点提出了CEE机制。使用反应中形成的交联聚合物固定亚荧光团,即富电子杂原子基团。这种方法限制了这些亚荧光团的振动和旋转,增加了辐射跃迁,抑制了非辐射跃迁,因此CDsPL增强。此外由于在非共轭和共轭分子前体的自下而上反应中观察到了分子荧光团(MFs)也,因此也提出了分子态机制。MFs表现出与CDs类似的光学性质。分子态是MFsCDs表面化学连接或嵌入碳核中。

因为Lin等人报道了苯二胺的蓝色、绿色和红色发射CDs,红色发射CDs的制备进入了突破点。许多共轭分子被探索为红光CDs的前体。大多数研究人员报告说,使用oPD很容易通过脱氨基形成“构筑块”中间体;然而实际条件下可能存在多种类型的脱氨,导致“构筑块”的结构不同。许多研究人员报告说,构筑块影响CDs的共轭结构,这决定了它们的光学性质。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构筑块是发光中心,它们支配着CDs的荧光。此外,这种类型的CDs的荧光机制可归因于分子态。然而,CDs的荧光构筑块是模糊的。荧光构筑块的许多结构是使用理论计算推测的。Zhang等人使用水热法在Na2SO4水溶液中以邻苯二胺(oPD)为原料制备了红光发射CDs。他们提出用质子化DAP作为650680 nm红光发射的MFs。去质子化的CDspH=7下,在≈550 nm处表现出PL峰。Soni等人使用水热法以oPD/HCl为原料制备了CDs。经过系统的柱色谱纯化,他们证明红色发射来自MFs,即喹喔啉并[2,3b]吩嗪-2,3-二胺(quinoxalino[2,3b]phenazine-2,3-diamine: QXPDA)。他们认为蓝色和绿色发射源于CDsQXPDA的聚集。最近,他们课题组以oPD和儿茶酚为原料,使用固相法合成了红光发射的CDs。分离出5,14-二氢喹喔啉并[2,3b]吩嗪(DHQP),通过分析光学性质将其定义为CDs的荧光团。提出了它作为CDs分子态荧光团的PL机制。所有这些结果表明,由oPD合成的多色发光CDs具有分子态PL机制。然而,相应的MFs仍未完全被揭示。据他们所知,由oPD合成的CDs的荧光机制应该属于分子态。在不同条件下可以形成各种荧光团。通过调节中间体(构筑块)可以实现对CDs发光的调控。

本文基于分子态荧光机制,成功从单分子(oPD)制备了多色发射CDs。通过调整溶剂中DMF和乙醇的比例来调节构筑块。采用LC-MS1H NMR谱用于确定中间体的结构和相对含量。通过分析它们的光学性质,确定了BIDAPDHQP为蓝色、绿色和红色发射CDs的荧光分子基团。然而,CDs表现出比MFs好得多的光稳定性。这些结果证实了基于oPDCDs的荧光来源于表面分子荧光团,基于oPDCDsPL机制属于分子态PL

2. 结果与讨论

2.1 合成与表征

为了简化反应并避免复杂的中间产物,只选择一种前体oPD来合成CDs。通过调节乙醇(EtOH)和N,N-二甲基甲酰胺(DMF)的比例,制备的CDs表现出不同的发射。在纯EtOH中产生红光发射CDsRCDs),并且在EtOH中含10% DMF时,获得绿色发射CDsGCDs)。当DMF量达到50%以上时,制备的CDs显示蓝光发射(B-CDs)。在此,他们分别选择在纯EtOH10% DMF/EtOH50% DMF/EtOH中制备的CDs用于R-G-B-CDs。图1分别显示了典型的B-G-R-CDs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图像,它们在EtOH中分散良好。插图显示,CDs的粒度分布在1.04.0 nm的范围内,B-G-R-CDs的平均尺寸分别为2.792.563.29 nm。高分辨率TEM图像显示所有CDs的晶格间距为0.21 nm,归因于石墨的(100)平面。图1d所示的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 XRD)图谱在≈21°处呈现宽衍射峰,归因于石墨的(002)衍射峰。相应的d间距≈0.42 nm,大于石墨的标准层距。这表明CDs表面可能存在各种表面官能团,扩大了层距。此外,在R-CDs样品中观察到≈26°的肩峰。这更接近石墨的(002)衍射峰。肩峰的强度从B-R-CDs变强,表明CDs的石墨化从B-R-CDs增强。还获得了CDs的拉曼光谱,如图1e所示。在13851511 cm-1处观察到的峰对应于sp3结构域(D带)和sp2结构域(G带)的结构。CDsID/IG是无序结构域与石墨结构域的比例之比。对于B-G-R-CDsCDsID/IG比分别为0.880.780.74。这些结果表明R-CDs具有最高的石墨化度。

从图1f中可以看出,CDs的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显示在34103500 cm-1处的峰,这些峰与N-H拉伸和O-H拉伸相关。在≈1622 cm-1处观察到氨基(-NH2)的弯曲振动。这些结果表明,oPD-NH2基团可能残留在CDs表面。13981118 cm-1处的振动峰归因于C-N键的拉伸振动。从B-R-CDs-NH2弯曲振动的减弱和C-N拉伸振动的增强表明oPD-NH2基团可能在溶剂热过程中转化为C-N-C结构。苯环的拉伸振动在≈1492 cm-1处得到证实,其强度从B-R-CDs降低,表明芳环逐渐碳化形成石墨结构。752 cm-1处降低的峰与苯环上的邻位取代有关,表明双取代基可能具有石墨结构。所有结果表明,石墨结构从B-G-R-CDs增加。使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分析制备的CDs的化学组成。高分辨率C1s XPS光谱显示存在三种不同形式的碳,即sp2C=C碳(284.8 eV)、sp3 C-N/C-O碳(285.6 eV)和C=O基团(287.6 eV)。高分辨率N 1s XPS光谱,其特征峰对应于吡啶N398.6 eV)、氨基N400.1 eV)和石墨N401.9 eV)的峰。O1s带可以对应531.7533.5 eV的两个峰,其代表C=OC-O-C/C-O-H基团。

Figure 1. Morphologies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se CDs. a–c) The TEM image of B-CDs (a), G-CDs (b), R-CDs (c). Insets are the corresponding high-resolution TEM at the top right corner and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s at the bottom right corner. d) XRD patterns of the three typical CDs. e) Raman spectra of three types of CDs. f) FT-IR spectra of three types of CDs.

1. 这些CDs的形态和结构特征。a–c) B-CDs (a)G-CDs (b)R-CDs (c)TEM图像。插图为右上角相应的高分辨率TEM,右下角为粒度分布。d)三种典型CDsXRD图案。e)三种类型CDs的拉曼光谱。f)三种类型CDsFT-IR光谱。

2.2 CDs的光学性质

2显示了三色CDs的光学表征结果。B-CDs340 nm的激发下,最大发射为410 nm表现出与激发无关的发射(图2a)。随着激发波长的增加,FL光谱显示出宽尾发射,这表明其他物种具有长波发射。对于G-CDs,在380480 nm的激发波长范围内,发射峰主要在540 nm附近(图2b),表明它是一种与激发无关的发射。在500580 nm的激发波长范围内,R-CDs600650 nm处呈现双FL峰,表明RCDs具有激发无关的发射(图2c)。B-CDs350 nm处表现出强吸收带,这通常归因于共轭C=OC=Nn-π*跃迁。在光致发光激发(Photoluminescence Excitation: PLE)光谱中,最大发射波长在410 nm处,吸收在接340 nm的位置。这表明B-CDs410 nm的发射源于共轭C=OC=Nn-π*跃迁(图2d)。在G-CDs的吸收光谱中,在440 nm出现另一个吸收带。该峰与G-CDs540 nm处的PLE光谱重叠,表明源自440 nm处吸收带跃迁的绿光发射与350 nm处的带无关(图2e)。在R-CDs的吸收光谱中还观察到R-CDs500600 nm处的三个新吸收峰。它们分别归因于含有C=N键的芳香族sp2体系的n-π*跃迁。R-CDsPLE光谱表明在598646 nm处的发射源于三个新的过渡带(图2f)。经测定,CDs的绝对PL QYs分别B-CDs 0.8%G-CDs 3.4%R-CDs 16.6%CDsPL激发光谱表明,发射主要来自含有C=OC=N键的芳族sp2体系的n-π*跃迁的吸收带。这些光学性质表明每种类型的CDs都有其荧光团。

Figure 2.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three typical CDs with blue, green, and red emissions. a–c) Excitation–emission matrix (EEM) spectra of B-CDs (a), G-CDs (b), and R-CDs (c). d–f) The corresponding UV–vis, PL emission, and PL excitation spectra of B-CDs (d), G-CDs (e), and R-CDs (f).

2. 三种典型CDs(分别发射蓝光、绿光和红光)的光学特性。a–c) B-CDs (a)G-CDs (b)R-CDs (c)的激发-发射矩阵(EEM)光谱。d–f) B-CDs (d)G-CDs (e) R-CDs (f)相应的UV-visPL发射和PL激发光谱。

2.3 鉴定反应中间体

为了揭示由oPD制备的三色CDs的荧光团,使用液相色谱-质谱(LC-MS)分析不同反应温度下的反应溶液。图3a显示了反应溶液在不同温度下反应12 hLC-MS光谱以及来自LC迹线的每个级分的百分比。样品表示为xE,其中x代表反应温度x=120 °C180 °C220 °CE代表发射颜色(E=BGR),例如120G是指在120 °C下由oPDEtOH/DMF=9/1中制备的样品。120R样品的LC-MS光谱示于图3a中。LC迹线在1.1931.7832.3953.4243.5964.319 min的保留时间(t)处显示6个峰,分别对应于m/z109119133239211285处的MS峰。综上所述,虽然溶剂不同,但当反应温度设定为120 °C时,产物非常相似。主要的中间体是m/z=109133211的级分。m/z=119239285的中间体含量较少(<5%)。当反应温度升高至180 °C时,在三个样品的LC迹线中在t=3.156 min处观察到新峰。该成分的比例不太高(≈2%)。相应的MS光谱显示m/z=161。除了产品含量百分比发生变化外,产品类型基本保持不变。而且,t=1.783m/z=119的分数随着反应中DMF的增加而增加。当反应温度上升到220 °C时,在样品220R中在t=2.905 min时检测到m/z=137的新产物。在t=2.594 min处显示出独特的强峰,对应于220B220G样品的LC迹线中的m/z=147;然而,在220G220B样品中很少检测到m/z=285的分数。某些分子可能被碳化并转化为难以通过LC分离和检测的CDs。为了确定上述级分的化学结构,使用LC-MS光谱法分析标准化学品,包括oPDBIDAPDHQP。相应的LC-MS光谱(图3b)分别证明在t=1.1931.7833.5964.319 min时,LC迹线中的保留时间和MS光谱中的m/z值与中间体相同。因此,他们证实m/z=109119211285的物质可能分别归属于oPDBIDAPDHQP。此外,1H NMR用于确认估计中间体的存在。oPD120R样品的1H NMR光谱如图3c所示。通常,4.386.376.50 ppm处的化学位移归属于oPDN-HC-H(苯环)。除了这些强烈的化学位移外,6.246.917.557.89 ppm处的峰归因于DAPN-HC-H(中间苯环)和C-H(末端苯环)。这些峰表明120R样品中存在oPDDAP。根据LC分析,120R样品中m/z=133的分数约为30%(图4),因此估计2H-苯并[d]咪唑-2-酮(BIO)与m/z=133有关。然而,1,3-二氢-2H-苯并[d]咪唑-2-酮(H-BIO)仅可商购。H-BIO表现出不同的保留时间(3.678 min)和m/z值(m/z=135)。在保留时间2.395 min处出现一个弱级分,与120RLC迹线中的级分相同。相应的MS谱显示m/z值为133,与120RLC结果保持相同。H-BIO1H NMR光谱6.9210.57 ppm的位置为H-BIOC-HN-H。此外,在H-BIO的放大1H NMR光谱中,在6.727.71 ppm处观察到化学位移。这些峰归属为BIO的苯环。在120R样品的1H NMR光谱中观察到相同的化学位移(图3c)。上述结果表明H-BIO在反应溶液中形成。同样,120G样品的1H NMR光谱证实了oPDDAPBIO的存在。根据他们之前的报告,DHQP分子的化学位移分别为6.336.496.607.437.669.72 ppm。然而,由于120R120G样品中DHQP含量低,很难观察到这些化学位移。此外,比较了220GBI分子反应溶液的1H NMR光谱,在两个1H NMR光谱中均观察到7.197.598.22 ppm的化学位移,表明反应中存在BI分子;此外,在220G样品中观察到oPD的化学位移。

总之,上述结果证实在反应中形成了oPDBIBIODAPDHQP(图4)。不幸的是,很难确定其他馏分的化学结构(m/z=239161147137)。根据m/z值猜测它们的化学结构为2,3-二氢-1H苯并[d]咪唑-2-醇(DHBI-ol)、2-乙基-2H-苯并[d]咪唑(EBI)、2,3-二甲基-1,4-氢喹喔啉(DMHQ)和2,3二氢-1H-咪唑并[4,5-b]吩嗪-2-醇(DHIP-ol),而没有进一步的光谱证据。

Figure 3. Intermediate product analysis of 120R Sample. a) LC–MS graph 120R Sample samples. (The top illustration is the LC graph; the bottom is the mass spectra corresponding to the peaks at different times on the chromatogram.) b) LC–MS graph of different standard chemicals (o-phenylenediamine (oPD), 1H-benzo[d]imidazole (BI), 2,3-DAP, and DHQP). c) 1H-NMR of 120R sample. (The top is the full 1H-NMR graph of the 120R sample; the bottom is the larger version spectra of the 120R Sample with the chemical shift between the 6.0 and 8.0 ppm and 1H-NMR graph of DAP and DH-BIO molecule.)

3. 120R样品的中间产物分析。a) 120R样品的LC-MS图。(上图为LC图;下图为色谱图上不同时间峰对应的质谱。)b)不同标准化学品(邻苯二胺(oPD)、1H-苯并[d]咪唑(BI)、2,3-DAPDHQP)的LC-MS图。c) 120R样品的1H-NMR。(上图为120R样品的完整1H-NMR图;下图为120R样品的放大光谱,其中化学位移在6.08.0 ppm之间,以及DAPDH-BIO分子的1H-NMR图。)

Figure 4. The different intermediate products’ relative percentage stacked bar chart of different samples.

4. 不同样品不同中间产物相对百分比堆积条形图。

2.4 确定荧光团

为了确定这些中间分子中CDsMFs,分子应表现出与CDs相似的光学性质。这些模型分子的PL光谱显示在图5所示。BI分子在360 nm激发下分别在406420 nm处表现出发射峰。相应的PLPLE光谱如图5d所示;它们与B-CDsPLPLE不同,B-CDs由于BI分子的振动能级而表现出宽的PL发射和激发光谱。当BI与碳核连接时,振动减弱为具有宽峰的PL。此外,H-BIO500 nm处显示绿色发射,这不同于B-CDsG-CDs的发射。由于H-BIO不是确切的反应中间体,因此采用与CDs合成相同的溶剂热处理对其进行处理。经过溶剂热处理后,处理过的H-BIO显示出激发依赖性宽发射,其覆盖了B-CDs的发射。使用LC-MS光谱法测定处理过的H-BIO。结果表明BI是在水热处理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证实了BIB-CDs的蓝色发射有关。时间分辨PLTRPL)光谱是一种检查激发电荷载流子复合的强大技术。通过分析TRPL光谱可以获得电荷载流子的寿命。BIB-CDs的平均寿命(τavg)分别为1.461.90 ns(图5g)。两个系统中的激发电荷具有接近的寿命,表明它们具有相似的荧光源。因此,他们推断BI的衍生物可能是B-CDs的荧光团。图5b, e显示了DAP2D激发-发射矩阵和吸光度、PL发射和PLE光谱。与G-CDs的相应光谱(图2b, e)相比,DAP420 nm处表现出吸收带,在540 nm处发射,在420 nm处表现出PLEGCDs350420 nm处显示两个吸收带,以540 nm为中心的宽发射,以及在380420 nm处有两个峰的宽PLEDAPG-CDs都具有相似的激发源和发射。此外,平均寿命分别为4.614.12 ns。此外,G-CDsDAP540 nm的发射强度随着pH的变化显示出相似的趋势。所有这些光学性质表明DAP可能是G-CDs的荧光团。R-CDs的光学性质与他们之前报道的红色发射CDs接近。图5c, f显示了DHQP2D激发-发射矩阵和吸光度、PL发射和PLE光谱。与R-CDs的相应光谱(图2c, f)相比,它们都表现出450600 nm范围内的三重吸收峰,600650 nm处的两个PL发射峰,以及三重峰PLE光谱。类似地,600650nm处的发射强度随着溶液pH的降低而逐渐降低。当pH<4时,650 nm处的发射强度强于600 nm处的强度。随着pH值逐渐降低,光谱在650700 nm处显示两个发射。R-CDs显示出与DHQP分子相同的变化趋势。此外,DHQPR-CDs的平均寿命分别为2.282.29 ns,表明它们具有相同的FL中心。因此,DHQP被认为是R-CDs的荧光团。

Figure 5.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ree typical fluorescent molecules with blue, green, and red emissions. a–c) Excitation–emission matrix (EEM) spectra of the BI molecular (a), DAP (b), and DHQP (c). d–f) The corresponding UV–vis, PL emission, and PL excitation spectra of the BI molecular (d), DAP (e), and DHQP (f). g–i) Time-resolved photoluminescence decay of B-CDs and BI (g, emission at 406 nm excited by 375 nm), G-CDs and DAP (h, emission at 536 nm excited by 375 nm), of G-CDs and DHQP (i, emission at 600 nm excited by 475 nm).

5. 三种典型荧光分子(分别发射蓝光、绿光和红光)的光学特性。a–c) BI分子(a)DAP (b)DHQP(c)的激发-发射矩阵(EEM)光谱。d–f) BI分子(d)DAP (e)DHQP (f)相应的UV-visPL发射和PL激发光谱。g–i) B-CDsBI( g, 375 nm激发下发射406 nm)G-CDsDAP (h, 375 nm激发下发射536 nm)、G-CDsDHQPi, 475 nm激发下发射600 nm)的时间分辨PL衰减。

虽然上述结果证明BIDAPDHQP分别是B-G-R-CDs的荧光团,但需要进一步证实CDsPL不是来自残留分子。然后研究光稳定性以确认它们是不一样的。图6显示了BIB-CDsDAPG-CDsDHQPR-CDs365 nm LED光下的光稳定性。该结果清楚地表明BIDAPDHQP分子在60 min内被光漂白。然而,B-G-R-CDs保持在初始PL强度,在一定时间内没有明显衰减。所有CDs都表现出优异的光稳定性,表明CDs不同于MFs。此外,随着溶液的pH值从1.63降低到9.66DAP的发射从540 nm红移到560 nm。然而,G-CDs并不像DAP那样随着pH值的变化而表现出红移行为。这表明DAP上的-NH2更容易质子化,从而导致DAP的能隙更窄。此外,这证明了CDsPL不是来源于CDs中的残留分子,而是来源于与碳核化学连接的荧光团。这些荧光团的PL QY分别为DHQP 26.70%DAP 12.39%BI 3.71%。然而,R-CDs的绝对PL QY分别为16.6%3.4%0.8%。荧光团和CDs都具有相同的PL QY趋势。这些结果证实了CDs的荧光团。

Figure 6. The photostability of three types of CDs and corresponding molecular fluorophore. a) The fluorescence decay spectrums and decay intensity decay curve of BI and B-CDs, b) DAP and G-CDs, and c) DHQP and R-CDs.

6. 三种CDs及相应分子荧光团的光稳定性。a) BIB-CDsb) DAPG-CDsc) DHQPR-CDs的荧光衰减光谱和衰减强度衰减曲线。

2.5 CDs的形成过程

总之,他们提出了这些三色发光CDs的形成过程(Scheme 1)。oPD倾向于在高温下形成BIO和二聚体(DAP)。然后二聚体与oPD反应形成DHQP,这在我们之前的报告中已经得到证实。当DMF加入到反应时,DAP的形成减少,尤其是在高温下。这导致DHQP的形成受到抑制。此外,DMF和高温促进了2-BIOBI的转化;因此,在高DMF比例和高温度下,BI分数显著提高。其他四个物种的形成路线被推测遵循虚线,但这并没有得到光谱证据的证实。最后,这些中间分子在高温高压下生长并碳化,形成这些荧光分子嵌入或连接的CDs;该结果主要导致CDs的荧光。

Scheme 1. A schematic of three types of CDs reaction process at different solvent ratios of DMF and ethanol with oPD as the precursor. The dashed line indicates the possible reaction route without spectral evidence. The solid lines indicate the reaction routes.

1. oPD为前驱体,三种CDs在不同DMF和乙醇溶剂比下的反应过程示意图。虚线表示可能的反应路线,无光谱证据。实线表示反应路线。

3. 结论

他们以oPD为单一前驱体,通过调节反应溶剂中DMF的含量,合成了三色发光CDs。随着DMF含量的增加,发射颜色从红色变为绿色和蓝色。使用LC-MS1H NMR分析不同条件下的反应中间体。通过比较CDs和中间分子之间的光致发光性质,确认这些CDs的荧光机理为分子荧光。B-CDsG-CDsR-CDs的荧光分别来源于BIDAPDHQP分子。与相应的荧光分子相比,这些CDs表现出更好的光稳定性,这也证明了这些荧光团是核CDs相连而不是游离的荧光分子。通过分析不同中间体随DMF加入量和温度升高的相对含量变化,推断其形成过程。DMF抑制DAP的形成,从而导致DHQP的形成受到抑制。随着DMF含量的增加,BI的形成过程得到促进,导致B-CDs的荧光由BI主导。我们的准确结果提供了为oPDCDsPL机制提供了见解,并有助于指导可定制特性的可调CDs的开发。

阅读感想

在这篇文章中,由单独的邻苯二胺作为原料,只改变溶剂的比例这一条件,合成出了三种发光的碳点,且使用传统的柱层析进行分离。这里借助了LC-MS和核磁进行辅助分析,推导出他们是分子态发射,并推导了它们的形成过程。这个探索的过程值得借鉴和学习。




个人简介:

廖成霜,四川成都。

liao.cheng2@qq.com

撰稿人|廖成霜

审核|单飞狮

编辑|廖成霜

研究碳点生
碳生万物,万物造寰宇。 点孕千粒,千粒化自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