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点|闪耀碳点:光催化的新机遇

文摘   2024-10-09 21:21   四川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文概述


   光催化是一个新兴领域,它利用吸光催化剂实现在黑暗中也无法实现的转化。考虑到金属基光催化剂的缺点,碳点(Carban Dots: CDs)最近成为不同光催化反应的合适绿色替代品。这些碳纳米粒子易于制备、无毒且具有可回收性。此外,CDs通常显示核壳结构,可通过合成和后合成策略实现调控。来自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Trieste Pierangelo Gobbo Giacomo FilippiniMaurizio Prato合作撰文,重点介绍了基于CDs的光催化的最新进展,强调了它们的表面和核心组成与由此产生的光氧化还原能力之间的联系,并对其在前沿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未来展望。相关内容于2023年以“Shining Light on Carbon Dots: New Opportunities in Photocatalysis”为题发表在CHEMCATCHEMIF=3.8上,本文第一作者是Maria Sbacchi

Figure 1.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CDs’cores, surface functionalities, and main characteristics.

1. CDs的核心、表面功能基团和主要特征的示意图。



图文解析



1. 背景介绍

光催化是化学研究中最令人着迷的领域之一,因为它提供了将太阳能有效转化为化学能的可能性。迄今为止,最常用的光催化剂是具有潜在毒性且昂贵的金属复合物,需要多步合成,并且在某些反应条件下稳定性较低,由于这些缺点,人们对生态友好型替代品的研究越来越感兴趣。最近,一类新型低成本碳衍生物CDs作为传统光催化剂的可行替代品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CDs是尺寸小于10 nm的准球形光活性纳米粒子,可以通过多种经济且易得的碳前体获得。通常,CDs是核壳纳米粒子,由碳核组成,壳层包含许多杂原子官能团,例如羧酸、醇和胺。此外,CDs是绿色、廉价、无毒、可回收利用的,并且具有许多有趣的光学特性。具体而言,CDs表现出激发波长依赖性发射、高光稳定性、出色的上转换能力和出色的氧化还原特性。当CDs暴露在合适的光源下时,它们可能会达到激发态(CDs*)。随后,CDs*可用于启动有效的光催化循环,如图2所示。一旦被激发,CDs*可以充当光氧化剂或光还原剂,分别从供体获得电子或将电子提供给受体。

产生的供体或受体自由基离子可能迅速发生后续转化,产生最终反应产物。之后,催化系统可以通过电子转移现象恢复到基态(即CDs),例如与合适的电子受体或供体进行的单电子转移(Single Electron Transfer: SET)过程。CDs还可以充当光敏剂,通过能量转移机制促进有机反应。

Figure 2. a) CDs undergoing a general photocatalytic cycle; b) General photocatalytic mechanism of CDs acting as a semiconductor. D: Electron Donor; D.+: Radical Cation Donor; A: Electron Acceptor; A.+: Radical Anion Acceptor; e-: Electron; h+: Hole.

2. a) 经历一般光催化循环的 CDsb) CDs作为半导体的一般光催化机制。D:电子供体;D.+:自由基阳离子供体;A:电子受体;A.+:自由基阴离子受体;e-:电子;h+:空穴。

CDs合成中,原材料和合成条件的选择对于获得具有所需光催化能力的纳米粒子至关重要。事实上,所选前体的化学性质会影响结构,从而影响最终材料的特性。例如,通过调整合成条件,可以获得具有石墨或无定形核心的CDs,石墨化程度影响其激发态寿命,这是光催化剂的一个重要参数,因为它与能量转移现象的功效相关。

虽然有许多关于环境和能源转换应用的评论,但这篇概念文章旨在说明如何使用CDs有效地利用光照并利用它来光催化有机转化。通过精确选择起始材料、合成策略和广泛表征最终纳米材料,可以成功将CDs用作光催化剂。

2. 光活性CDs的合成、纯化和表征

制备CDs的合成方法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如图3所示)。前一种方法(例如电弧放电、激光烧蚀、电化学氧化)采用块状碳基材料,通常可以生产大量的CDs,即使它们通常使用高压和高温等恶劣的实验条件。通常,自上而下的方法会导致最终材料中出现更多的结构缺陷,从而导致光致发光特性不那么有趣。他们专注于自下而上的方法,使用分子前体,通常利用热解、微波或溶剂热处理来生成CDs。自下而上的合成方法更加灵活,需要的实验条件比自上而下的路线更温和,并且通常会产生尺寸分布更窄的纳米粒子。在大多数自下而上的合成中,当温度>300°C时,有利于形成具有石墨核心的CDs,而当温度<300°C时,CDs将具有无定形结构。由于可以在CDs合成过程中修改许多不同的参数,因此应该注意,它们中的每一个(例如温度,反应时间,前体,化学计量)都会影响最终CDs的光催化性能。例如,只需改变一个合成参数,就可以获得具有不同荧光发射(即从蓝色到红色)的CDs

Figure 3.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synthetic routes yielding CDs.

3. CDs 的合成路线示意图。

合成后,一个基本步骤是对所得材料进行纯化。由于自下而上的路线采用高温,通常会引发一些副反应。这会导致除了所需的CDs之外还会产生低分子量的副产品。必须去除这些副产物,才能正确表征CDs,避免将副产物的特性归因于纳米材料。为了实现这一点,他们研究小组最近总结了许多纯化策略。例如,可以使用透析来纯化水溶性CDs样品,而对于有机可溶性粗品,应使用沉淀。此外,可以通过凝胶电泳或尺寸排阻色谱法进一步分离不同大小的CDs

对获得的纳米材料进行彻底的表征至关重要,这既是为了评估CDs的成功合成,也是为了研究其物理化学特性。首先,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检查CDs的尺寸、尺寸分布、形态,并确定它是否呈现出具有石墨或无定形核心的晶体结构。还可以使用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 XRD)或拉曼光谱来证实CDs核心类型的识别。另一种特别有用的技术是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它提供元素组成和样品中存在的键类型的信息。该技术还可以用于掺杂CDs的表征,因为它可以对掺杂剂进行量化。

另一个需要获取的重要信息是CDs表面功能的类型和数量,它们会影响CDs的光催化行为。选择合适的起始材料可以使CDs表面形成不同的基团。这些部分可用于合成后改性。特别是,功能化可以改善电荷载体分离,延长CDs激发态寿命,并促进与特定底物的相互作用,因为表面部分能够将多种分子物种吸收到CDs表面上。例如,酸碱位点的类型和数量可以通过标准pH滴定法进行评估。一级和二级脂肪族和芳香族胺的数量可以通过使用对氟肉桂醛的19F{1H}-NMR光谱分析来量化,正如他们研究小组最近描述的那样,而凯撒试验(Kaiser Test: KT),一种定量和选择性比色试验,可用于专门测定一级胺。

关于CDs的光学和电化学性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它们的发射以及光氧化还原性质受到sp2共轭核心域、表面功能化和杂原子掺杂的影响。至于杂原子掺杂,这可用于改善电荷载体分离并防止其复合。杂原子掺杂还可以减缓氧化还原反应的动力学,有助于将光生电子捕获在表面位置,通常,氮掺杂的CDs表现出更好的催化性能,因为氮原子与碳原子的尺寸相似,并融入π轨道系统,提高了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能级,缩小了带隙。相反,硼通常用作电子缺乏的掺杂剂,因为硼原子的空π轨道会导致电荷密度降低。此外,还报道了一些多掺杂CDs的例子。这些CDs通常表现出更高的光致发光量子产率(Quantum Yield: QY)和在所选光催化应用中的更好性能。也有报道金属掺杂的CDs,主要来源于有机金属配合物或金属盐。此外,一些有机溶剂,如甲酰胺,也可以作为掺杂剂,因为在合成过程中它们可能会分解,并且它们的副产物会被掺入CDs结构中。

1. CDs作为有机转化的唯一光催化剂的例子。EDA:乙二胺。

这些纳米粒子的光学特性主要通过紫外可见光谱法进行研究。一般来说,大多数CDs的主吸收带低于300 nm,归因于C=C键的π–π*跃迁,另一个尾带介于300–400 nm之间,与C=O键的n-π*跃迁有关。光照后,光生载流子首先储存在碳骨架中。储存效率随石墨化程度的提高而提高。此外,石墨核的存在可提高光稳定性并延长发射波长。因此,尽管荧光是最常见和最常使用的发光过程,但CDs的光致发光特性,即荧光、磷光和上转换光致发光,对于许多应用而言都是极具吸引力的特征。一般来说,CDs显示出依赖于激发的发射光谱和较大的斯托克斯位移。这些特性在分子荧光团和半导体纳米粒子中并不常见,它们可以归因于样品固有的异质性。为了收集更多有关CDs发射特性的信息,确定光致发光量子产率(即发射光子数与吸收光子数之比)是很有用的。研究表明,在较低温度下合成的CDs 往往具有较高的光致发光QY,而在较高温度下,表面功能团的数量会减少,石墨化程度会增加,从而导致光致发光QY降低(即,在高的石墨化程度下,CDs具有更长的激发寿命,这可以导致非辐射弛豫机制)。此外,QY还会影响CDs的光稳定性,正如Javed等人在他们的评论中所展示的那样,他们强调,具有低到中等QYCDs表现出良好的光稳定性,而具有高QYCDs更容易发生光漂白。另一个重要参数是发射态的光致发光寿命。这是激发态进行能量和电子转移过程或其他猝灭事件所需的时间。具体来说,CDs可以发生荧光猝灭。这是一个非辐射过程,通过该过程,它们将能量转移到另一种称为猝灭剂(Quencher: Q)的物质上。CDs和猝灭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碰撞或络合发生。评估荧光猝灭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SVStern-Volmer)方程(公式3

其中I0为无猝灭剂时的发光强度,I为有猝灭剂Q时的强度,KSV为猝灭常数。KSV由所得曲线的斜率确定,并将激发态寿命τ0CDs的猝灭剂速率系数KQ关联起来。

Figure 4. Aldol condensation catalyzed by CDs-A.

4. CDs-A催化的醇醛缩合反应。

电化学性质主要通过循环伏安法(Cyclic Voltammetry: CV)进行研究。CV是确定CDs的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LUMO)和HOMO之间的能隙的最广泛使用的技术。具体来说,该能隙需要等于或低于光子源能量,以使CDs发挥光催化剂的作用。CV给出了有关CDs基态氧化还原电位的信息,而研究系统的激发态特性也很有趣。为了研究后者,常用的方法是使用Rehm-Weller方程(公式4),该方程将激发态电位与基态电位关联起来。具体来说,该方程为:

其中EP*是激发态还原或氧化电位,EP是基态还原或氧化电位,E0,0是基态和激发态零振动能级之间的能隙,wr是描述电子转移过程中电荷产生和分离的功函数。

3. 碳点在光催化中的应用

由于CDs无毒、成本效益高、可回收性好,有望在光催化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可回收性是绿色光催化剂的一项基本特征。事实上,已报道了根据CDs基光催化剂的物理化学特性回收CDs基光催化剂的方法(例如沉淀或萃取)。

尽管文献中描述了许多基于CDs的复合材料的例子,这些复合材料是适用于各种应用的高效光催化系统,但本节的目的是讨论最新的和被引用的非金属CDs作为唯一光催化剂的例子,即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全有机光催化纳米材料(如表1所示)。事实上,近几年来,通过采用合适的起始材料,在设计CDs的表面功能方面取得了进展。因此,具有增强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无金属和富含杂原子的CDs已成为广泛光化学转化的绿色多催化平台。Kang及其同事报道了CDs用作光催化剂的首批例子之一。该案例研究涉及CDs-A在丙酮1a与芳香醛2之间的醇醛缩合反应中的应用,以生成αβ不饱和化合物3(如图4所示)。作者通过电化学烧蚀石墨棒合成了水溶性CDs-A。粗品经过滤和离心纯化,得到约5 nm的纳米颗粒,其核心为石墨(晶格间距为0.212 nm)。CDs-A表面含有较多羟基(0.75 mmol/L),能够与芳香醛2形成氢键。在光照下,CDs-A增强了2的亲电性,从而加速了醇醛缩合反应。对于光驱动转化,该反应范围提供了各种对位取代的芳香族αβ-不饱和酮3。这些产品的产量良好至优异(63-99%)。

Figure 5. Cross-dehydrogenative coupling catalyzed by CDs-B. Nu: Nucleophile.

5. CDs-B 催化的交叉脱氢偶联。Nu:亲核试剂。

2015年,MacFarlane及其同事首次报道了使用硫掺杂的CDs作为光开关酸催化剂进行开环反应。这项工作为开发类似的光敏和可回收的绿色光催化剂开辟了一条道路。2019年,Sarma及其同事合成了硫掺杂的CDs-B,它可以在脱氢交叉偶联反应中充当双重光催化剂,即既可作为光氧化剂,又可作为还原剂。简而言之,CDs-B的合成包括(i)在180 °C下微波辅助碳化油酸中的葡萄糖7分钟,(ii)用发烟硫酸处理材料以引入硫基官能团。所得石墨纳米粒子表面具有羧酸和硫酸单酯基团(分别为0.5 mmol/L0.4 mmol/L),尺寸在2-6nm之间。此外,作者通过标准滴定法测定了CDs-B表面存在400μmol/L-OSO3H基团,这些可回收的CDs-B催化了苄基烃4与不同的亲核试剂5之间的反应(如图5所示)。具体而言,由于CDs-B的还原特性,它促进了底物4的氢过氧化物中间体的形成。然后,催化剂的含硫部分促进了亲核试剂5和底物4之间的偶联。这导致产物6具有良好至优异的产率(68-99%)。

同年,该课题组报道了利用富含胺的氮掺杂CDs进行不饱和有机化合物的光化学全氟烷基化(如图6所示)。这些氮掺杂的CDs-C是由精氨酸和乙二胺(Ethylenediamine: EDA)通过水热处理生成的,经过过滤和透析后,得到具有无定形核心的CDs-C。过滤和透析后,得到具有无定形核心的CDs-C。由于其光还原性质,使用Rehm-Weller方程估算了CDs-C的激发态还原电位,发现其为-2.2 V(相对于饱和甘汞电极,SCE)。因此,在395 nm的照射下,CDs-C达到电子激发态,充当强还原剂。激发的CDs-C可能与自由基源8发生SET事件,通过两种物质之间的卤素键促进。该过程产生了自由基中间体,然后与多种有机底物7发生反应。最后,全氟化产物9的产率高达90%

Figure 6. Perfluoroalkylation reaction catalyzed by CDs-C. RF: Perfluorinated radical source. a QY of CD-C with quinine sulphate as standard reported in.

6. CDs-C 催化的全氟烷基化反应。RF:全氟化自由基源。a以硫酸奎宁为标准的 CD-C QY 已报道。

2020年,Kutahya等人报道了第一种使用CDs作为生物相容性光催化剂的自由基和受控光聚合。具体来说,他们描述了氮掺杂CDs-D的合成,以促进受控原子转移自由基光聚合(Atom Transfer Radical Photo-Polymerization: photo-ATRP)。本研究以海藻酸钠和EDA为原料,通过水热法合成了CDs-D。这些纳米粒子具有无定形核心,XPS显示CDs-D表面存在羧酸钠和酰胺部分(元素组成:Na≈8%,C≈72%,N≈5%,O≈13%)。这些纳米粒子用于还原CuII)复合物,在溴苯乙酸乙酯作为烷基卤化物源的情况下聚合甲基丙烯酸甲酯(MMA10。这导致形成具有窄分散性的聚合物11(如图7所示)。

Figure 7. Photo-ATPR catalyzed by CDs-D. Mn: Average number molar mass.

7. CDs-D 催化的光-ATPRMn:平均摩尔质量。

近年来,双光催化领域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CDs与金属配合物的结合应用带来了温和的光驱动双催化过程。该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例子是Pieber及其同事的研究工作。他们采用富含胺的CDs-ENi(II)配合物存在下光催化不同的碳-杂原子交叉偶联反应(C-OC-SC-N)。通过水热法,使葡萄糖胺盐酸盐与1, 3-苯二胺发生反应,得到CDs-E。所得到的无定形绿光发光CDs-E含有多个氨基官能团(KT测定为9303 μmol/g)。这些表面基团促进了CDs-ENi复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克服了纳米材料寿命短的限制。然后,在CDs-E存在下,通过NiII)复合物的光还原进行交叉偶联反应。如图8所示报告了此类反应的一个例子,该图显示了芳基卤化物12与硫醇13在蓝光照射下以NidtbbpyBr2dtbbpy=4, 4’-二叔丁基-2, 2’-二吡啶)作为金属配合物进行的反应。在优化条件下,偶联产物14的产量达到定量。这项工作强调了如何通过精确选择起始材料来获得具有优异光氧化还原性能的CDs基光催化剂。

Figure 8. Cross coupling reaction catalyzed by CD-E. a QY of CD-E with fluorescein as standard reported in.

8. CD-E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以荧光素为标准的CD-EQY被报道。

4. 总结与展望

在过去十年中,由于易于合成和功能化,以及独特的光氧化还原特性,CDs已被选为多用途光催化剂候选材料。本文通过描述一些代表性示例,重点介绍CDs基催化剂在光催化应用方面的最新成果。尽管迄今为止CDs在光催化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但主要的挑战仍然是对合成-结构-性质关系的控制。例如,应该准确理解产生CDs的合成机制,并且必须开发更严格的方法来表征CDs的特性。填补这一空白不仅可以合成具有特定光催化性能的CDs,还可以设计和合成用于特定应用的新型纳米材料,如污染物的光降解、立体控制光催化和酶模拟。其中,模拟酶的CDs(称为纳米酶)最近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几个基于 CD 的光活性纳米酶的例子。值得注意的是,新型光活性纳米酶的开发可以带来体内临床应用,包括生物传感、生物成像和药物输送。总之,相信全面了解CDs的化学性质和光反应性将有助于获得高性能催化平台,将光能转化为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的化学绿色能源。
解读感想

本文主要说了CDs作为光催化剂的几个主要研究方向(i)非金属CDs作为唯一光催化剂(ii)硫掺杂的CDs-B,它可以在脱氢交叉偶联反应中充当双重光催化剂,即既可作为光氧化剂,又可作为还原剂(iii)使用CDs作为生物相容性光催化剂的自由基和受控光聚合(iiii)碳点与金属配合物的结合应用带来了温和的光驱动双催化过程。可以从这四方面再去深入研究CDs的功能。

阅读人简介

何源 20 共青团员,四川南充人;

邮箱:hy3101148526@foxmail.com

学习及工作经历:2022.09~至今 本科生 西华大学化学专业;2022.09~至今 西华大学碳点功能材料实验室进行创新实验

扫码添加好友后加入粉丝群

审核|单飞狮

编辑|李蓓

研究碳点生
碳生万物,万物造寰宇。 点孕千粒,千粒化自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