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点|Cu单原子修饰N掺杂碳点高选择性低过电位电催化CO2还原为乙醇

文摘   2024-06-17 16:16   四川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文概述


    选择性、低过电位和高法拉第效率1的电化学将CO2还原为乙醇引起了全球广泛关注,其核心在于通过载体基底结构设计、负载和调控单原子铜催化剂(Single Atom Catalysts: SACs)的配位状态。Jeong Min Baik等人报道了利用铜-多巴胺复合物过程,在低温(160 °Ⅽ)下合成Cu-SACs-N-碳点(Cu–SACs–N-doped Carbons Dots: Cu-SACs-N-CDs)。优化后的Cu-SACs-N-CDs电催化性能显著提高,具有较高的乙醇法拉第效率(>80%),在50 h的稳定性测试中表现出色,远远超过以前的结果。令人惊讶的是,乙醇的法拉第效率和选择性对铜SACs的配位状态高度敏感,随着铜负载量的变化而变化。原位X射线吸收光谱表明,在CO2还原过程中,从孤立的单个铜原子生成的邻近金属铜原子的配位形成真正的催化活性中心,有利于乙醇的选择性。相关内容于2024年以Highly selective and low-overpotential electrocatalytic CO2reduction to ethanol by Cu-single atoms decorated N-doped carbon dots为题发表在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 and EnergyIF=22.1,第一作者为Rahul Purbia

1乙醇法拉第效率:乙醇法拉第效率是衡量CO2还原反应的重要参数之一,它反映了反应系统中电流的利用率以及转化效率。



图文解析



  1. 1.    引言

自工业革命以来,CO2排放量一直在持续增加,因此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通过电化学还原CO2来制备有价值的化学品,这为解决全球变暖危机以及可再生能源需求提供了有希望的前景。此外,与传统的在高温下进行的非均相催化方法相比,电催化CO2还原反应(CO2 Reduction Reaction: CO2RR)可以在水相中以常温常压下实现碳捕获并将其转化为燃料。它提供了非常有吸引力的方法来应对CO2排放问题,在选择性、高产率和可再生能量方面都有所提高,通过促进CO2分子的还原和电化学转化成高价值的化学品(C1-C2)。可以通过不同的质子和电子转移步骤以及不同的CO2还原途径将CO2转化为C1C2C2+产物。由于具有更高的经济价值和更高的能量密度的优势,液相多碳产品(C2+产品,如乙醇和乙酸盐)被工业化学认为是更理想的产品。在多碳产品中,乙醇作为高辛烷值燃料和各种行业的中间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有着突出而广泛的需求。

过去几十年来,乙醇在各行业的消费量显著增长,应用范围从工业溶剂、清洁燃料和燃料添加剂到化学品原料、饮料、医药和个人护理产品。传统上,乙醇主要由玉米、甘蔗和谷物生产。然而,这些传统方法与高能耗和CO2排放有关。为了应对传统乙醇生产方法带来的环境挑战,人们越来越关注利用电化学将CO2转化为乙醇的方法。这种方法符合循环经济的原则,旨在通过将废物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来实现碳循环。电化学转化CO2为乙醇有可能有助于全面减少与乙醇生产相关的碳排放。鉴于乙醇的巨大市场规模,预计到2032年将达到约1620亿美元,年增长率为5.1%,采用CO2电还原技术生产乙醇变得特别有价值。这不仅解决了对乙醇日益增长的需求,还通过减少能源密集型过程和减少CO2排放来促进可持续性。

尽管如此,人们已经设计出了许多电催化材料,如金属、金属氧化物和碳基材料,用于CO2还原反应。在这些众多催化剂中,铜(Cu)具有从CO2还原生成多碳产物的能力。这些多碳产物可能与COCu上的最佳结合能有关,导致CO进一步还原,并实现C-C耦合。通常情况下,基于Cu的电催化材料由催化活性位点组成,主要由导电基底支撑的金属块、纳米材料、团簇或单个原子组成。尽管铜基催化剂可以将CO2还原为C2(乙醇)产物,但还原过程中CO2活化和C-C偶联的障碍仍然很高,导致C2产物形成的过电位很大。此外,乙醇和乙烯(C2H4)是两种主要的C2产物,属于竞争关系,因为它们是理论上的过电位和能垒是差不多。

为了提高乙醇的生产,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铜的改性上,如形貌、面、空位导向、缺陷、掺杂剂和异质结。铜单原子催化剂(Cu-SACs)的原子利用率高、控制协调环境、独特的电子特性以及金属催化活性中心低活化能,已在CO2加氢制甲酸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选择性。尽管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先前对 Cu-SACs 的研究通常局限于有限的C-C偶联或乙烯选择性和高的乙醇产率潜力。然而,更高的负电位可以同时克服C-C键耦合的能垒并增强H2产生。促进在低过电势下向乙醇生产的C-C耦合的关键是降低C-C键连接过程的动能障碍,在催化表面上构建Cu-Cu0的不对称界面位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试图将Cu-SACs固定在碳载体上以创建非均相催化表面。特别是,氮掺杂碳由于其丰富的氮含量和化学稳定性已被证明能够提供有效的N位点来稳定金属原子,并因此被认为是单原子催化剂的理想支撑。一般来说,自上而下的策略和自下而上的策略被广泛用于在氮掺杂碳支撑物上合成Cu-SACs原子。自上而下的合成策略包括将Cu-SACs原子分散在现有碳基体(石墨烯或碳纳米管)或合成碳上。另一方面,自下而上的策略包括将金属铜和有机前驱体混合,然后在高温下进行碳化处理(400-1000 °C)形成含有嵌入碳中的铜金属原子的碳矩阵。然而,这种策略仅限于复杂、成本高、温度高、产量低的SACs合成过程方法,这些方法具有低选择性、低效率和低稳定性。因此,开发具有简单工艺和低温活动性的单原子铜催化剂,以增加乙醇选择性是理想的。

在单原子催化剂合成中,金属锚定氮配体通过调节中心金属原子与碳基之间的配位状态来调节电子活性,从而影响催化性能。由于反应和优化的复杂性,仅在碳基上锚定配体的领域报道了一些研究。例如,将金属前驱盐与二氰桥联胺和有机金属胺配合物结合使用,然后在惰性气氛下,在(8001000 °C)温度下对碳载体进行烧蚀。Zhang等人报道了一种普遍的配体介导方法,通过在商业碳黑上与1, 10-邻菲罗啉结合来络合金属阳离子,然后在600 °C进行热处理。同样,通过在400 °C下煅烧,铜掺杂苯胺通过π-π相互作用堆叠在一起。Zhu等人报告了通过在250 °C下对乙二胺四乙酸铜二钠络合物进行2 h的热解来制备基于CDsSACs。然而,在低温和受控协调环境中稳定地锚定催化剂中的金属配体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鉴于此,调节单原子Cu-N位点在碳量子点(Carbon Quantum Dots: CQDs)上的协调状态可能是开发氮掺杂碳量子点(N-CQDs)上孤立的单原子铜电催化剂的有希望的方法。他们通过低温水热方法成功地设计了孤立的单原子Cu-N掺杂CQDs的电催化剂(Cu-SACs-N-CQDs),其中多巴胺用作NCu锚定源。通过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 EXAFS),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mission Spectroscopy: XPS)和高角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High-Angle Annular Dark Field Scann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HAADF-STEM)等表征证实了N-CQDs支撑物上许多孤立的单原子Cu的(2-6 nm)的锚定。通过改变金属-多巴胺前驱体来控制Cu的浓度,以提供单个原子催化剂的空间分布。Cu-SACs-N-CQDs电催化剂表现出显著的法拉第效率(> 70%),选择性增强乙醇生成和降低乙烯形成,在低过电位下稳定性超过50 h。在CO2 还原期间的原位EXAFS表明,单原子Cu物种为CO2 电还原为乙醇提供了催化活性中心。此外,使用操作条件下XAFS,证明了与锚定剂隔离的Cu原子与C2+产物的选择性之间的正相关,其中隔离的CuCO2 还原中迅速被还原为金属态Cu,有利于在低过电位下显著电催化C2+产物的形成。因此,这些电催化剂被证明对于电催化CO2还原中的乙醇生成具有高效率和高选择性。

  1. 2.    结果与讨论

  2. 2.1  -SACs-N-CQDs 催化剂的合成与表征

1显示了Cu-SACs-N-CQDs的合成策略。为了实验构建Cu-SACs-N-CQDs,他们开发了一种金属铜-多巴胺复合物方法,在其中通过多巴胺分子引入铜源,这些分子还提供氮锚定位点以形成高密度N-锚定的Cu-SACs。通过柠檬酸与多巴胺和Cu前体(CuCl2Cu(Ac)2)配位,然后在160 °Ⅽ下进行水热反应6 h(图1a)。在水热过程中,Cu2+首先与多巴胺配位形成Cu-多巴胺复合物(图1b),Cu原子被隔离在金属配体(胺基)组装中。随后,通过热聚合和碳化反应,Cu发生原子分散并与N-CQDsN原子配位。这导致溶液中原子N-Cu-C的原位形成(图1c)。图1a显示了产生的催化剂结构。可以通过调节Cu-SACs-N-CQDs催化剂制备过程中的多巴胺浓度来调整原子配位数。如图1eCu-SACs-N-CQDs溶液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超过六个月而无团聚。

为了描述Cu-SACs-N-CQDs催化剂的结构,使用X射线衍射( X-ray Diffraction: 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光谱来确定其结构和功能团。Cu-SACs-N-CQDs催化剂的XRD谱图显示由于小纳米晶体或量子尺寸粒子(尺寸小于5 nm)而出现过宽的N-CQDs带。此外,在XRD图案中未出现Cu峰,证实了成功合成Cu-SACs-1 N-CQDsCu-SACs-1 N-CQDsFT-IR表明存在-OH伸缩振动(约3490 cm-1),C-H伸缩振动(约2970 cm-1),C-O/C-N(约1597 cm-1),C-O-C(约1140 cm-1)伸缩振动。在Cu-SACs-N-CQDs中出现了C-N(约1600 cm-1)和C-N(约1390 cm-1)伸缩振动,这证实了CQDs中存在NFT-IR结果揭示了Cu-SACs-N-CQDs中含N分子团的存在。图1d还展示了Cu-SACs-N-CQDs的拉曼光谱,显示出两个明显的峰值分别位于(13901622cm-1D带和G带)。G带(sp2杂化)代表与N-CQDs相关的石墨化程度,而D带(sp3杂化)代表缺陷数量和功能化的程度。

Fig. 1. Overall synthesis process for the Cu–SACs–N–CQDs electrocatalyst(a) synthesis process, (b) Cu-dopamine complexation physical appearance, (c) synthesized Cu–SACs–N–CQDs solution physical appearance, (d) Raman spectra of N–CQDs and Cu–SACs–N–CQDs, (e) physical appearance and stability of Cu–SACs–N–CQDs after 6 months.

1. Cu–SACs–N–CQDs电催化剂的总体合成过程(a)合成过程,(bCu多巴胺络合物理外观,(c)合成的Cu–SACs–N–CQDs溶液物理外观。

多巴胺分子中含有一个氨基和两个酚羟基作为中心基团。Cu(II)与多巴胺络合,并通过酚羟基和-NH O-N-O位点三齿配位。在酸性或中性条件下,N原子被质子化形成带正电荷的吡啶离子。正电荷的N吸引电子的程度更大,导致金属配位复合物的机会更大。然而,在水热反应下,多巴胺表面的羟基优先发生聚合,然后碳化形成CQDs。因此,在Cu-SACs-1 N-CQDs配合物中对CuN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

为了理解合成催化剂中铜前驱体(CuCl2Cu(Ac)2)的电子结构,分别使用了XPS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并配备了能量色散光谱(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ry: EDS)测量装置。在不同的铜前驱体(CuCl2Cu(Ac)2)下进行了实验。所有XPS光谱的结合能都通过碳污染的C 1s结合能进行标定,其值为284.8 eV。不出所料,纯N-CQDs在没有铜源的情况下显示存在CN元素。从C 1s光谱(图2a)可以看出,C 1s峰显示出主要的sp2 C-C283.7 eV)、sp3 C-C284.7 eV)、N-C=N286.7 eV)、C-OC=O289.7 eV)以及sp2碳的π-π*跃迁(289.7 eV)。纯N-CQDs还表现出与石墨氮相关的单个含氮功能基团峰(图2b中的400.5 eV)。引入铜后,XPS光谱证实了Cu-SACs-N-CQDs上存在CNCu元素,并且根据不同的Cu前驱体,它们具有不同的结合能和不同的峰,表明N-CQDs的配位环境发生了变化。可以从N 1s光谱中分辨出三个组分:Cu-N物种(398.6 eV)、石墨氮键(399.7 eV)和氧化氮物种(401.1 eV)。在Cu 2p光谱(图2c)中,Cu 2p3/2Cu 2p1/2峰成两个独立的峰值,分别为(932.7 / 934.3 952.5 / 954.1eV,可分别分配给Cu0Cu+Cu2+状态。由于缺少卫星峰,Cu 2p3/2峰由两个峰组成,即Cu0Cu+932.7 eV)和Cu2+934.3 eV),这表明由于Cu-N的配位环境,存在特殊的价态(Cuϭ+)。结合Cu 2p光谱和能谱表明,Cu原子在Cu-N-C表面带正电荷,这是单点Cu结构的典型状态。带正电的Cu的存在可以归因于来自表面Cu-N结构的强相互作用。Cu 2pN 1s的结合能移表明,由于N掺杂CQDsCu-SACs的协调,CuN原子的电子状态发生了变化。

Fig. 2 (a)–(c) XPS spectra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N . CDs, Cu-SACs-N-CQDs(CuCl2), and Cu-SACs-N-CQDs(Cu acetate).

2.acNXPS光谱表征。CDs Cu-SACs-N-CQDsCuCl2)和Cu-SACs-N-CQDsCu(Ac)2)。

然而,对于Cu(Ac)2前驱体,积分的N1s光谱仅显示石墨N键的主要物种(399.7 eV)和氧化N物种(401.1 eV)。类似地,Cu2p3/2Cu2p1/2峰被积分成两个独立的峰,其结合能分别为(931.2/932.9951.1/952.9eV,分别归属于Cu+Cu2+态。此外,Cu 2p3/2峰区中(943-946eV附近的两个额外峰是由于Cu2+态的存在而产生的峰,表明在Cu-SACs-N-CQDs中形成了CuO团簇。总体而言,使用CuCl2前体制备的Cu-SACs-N-CQDs含有Cu-N部分和氧化的Cu态,而使用Cu(Ac)2制备的Cu-SACs-N-CQDs显示出最高浓度的CuO和不存在Cu-N部分。前体组成的这种差异导致了Cu-N的协同环境不同。基于XPS结果,由于Cu-N部分和Cu-N-C更好的配位环境,使用CuCl2前体制备了Cu-SACs-N-CQDs催化剂。

为了进一步研究Cu-SACs-N-CQDs的电子性质、优化参数和配位环境,他们进行了不同多巴胺浓度下的XPS测量。为了避免金属负载对活性的影响,保持了无机铜源[CuCl2]和柠檬酸的投加量不变,而改变多巴胺的浓度,并通过XPS进行分析。随着多巴胺浓度从(0.1250.500 g)的增加,相应的Cu0Cu2+状态以及Cu-N基团峰含量也增加,但没有伴随卫星峰,表明Cu-N具有SACs类似的配位环境。然而,在1.0 g多巴胺浓度下,出现了与Cu0Cu2+状态伴随的卫星峰,在Cu-SACs-N-CQDs中形成CuO原子簇。因此,较高多巴胺浓度倾向于形成Cu原子簇,而低多巴胺浓度则提供类似于SACs的配位环境。图3显示了不同多巴胺含量的代表性EDS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多巴胺含量的增加,Cu负载量先增加后减少,与XPS分析一致。一个经典的高角度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显示,在0.125 g多巴胺含量下(Cu-SACs-1 N-CQDs),所有Cu都以孤立的单个原子形式存在。当多巴胺含量增加到0.500 g时,在Cu-SACs-2 N-CQDs中检测到了一些较大的孤立单原子Cu原子簇。然而,Cu-SACs-3 N-CQDs1.00 g 多巴胺)主要显示出较大的Cu原子簇,这支持了XPS分析的结果。根据XPSTEMEDS分析,发现合成的0.125 g多巴胺Cu-SACs-N-CQDsCu-SACs-1 N-CQDs)提供了获得分离的Cu单原子,并进一步将其用于详细分析。

Fig. 3. SEM and EDS analysis of the deposited catalyst on Carbon paper with different dopamine(Cu–SACs–N–CQDs) contents(scale bar left to right (a) 50 µm,10 µm, 10 µm, 10 µm(C), 10 µm(Cu), (b) 50 µm, 5 µm, 1 µm. 5 µm(C), 5 µm(Cu), (c) 50 µm, 10 µm, 2 µm, 5 µm(C), 5 µm(Cu).

3. 具有不同多巴胺(Cu-SACs-N-CQDs)含量的碳纸上沉积的催化剂的SEMEDS分析(比例尺从左到右(a50 µm10 µm10 um10 umC),10 umCu),(b50µm5 µm1 µm5 µmC),5 µmCu),(c50 µm10µm2µm5µmC),5 µmCu)。

低倍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图像(图4a-b)显示,Cu-SACs-1 N-CQDs具有平均直径(2-6 nm),与原始N-CQDs大小相似。直径分布范围窄,表明Cu-SACs-N-CQDs在此范围内具有相对均匀的尺寸分布。Cu-SACs-1 N-CQDs也分散良好。高分辨率TEM图像显示,Cu-SACs-1 N-CQDs的晶格衍射距离为~0.21 nmN-CQDs)(Fig. 4c),这与原始N-CQD的(100)晶面间距很好地吻合。快速傅里叶变换模式(Fast Fourier Transform: FFT),如图4 d所示,显示了两个同心环,衍射半径分别为约0.210.17 nm,分别对应石墨状碳的(100)和(002)平面。因此,原子成像无法在产品中发现Cu元素的存在,或任何与Cu元素相关的团簇。

为了进一步研究Cu-SACs-N-CQDs中的Cu元素,利用具有原子序数平方(Z2)比例对比度的高角度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High-Angle Annular Dark-field Scanning TEM: HAADF-STEM)进行观察。如图4e-g所示,在整个图像中可以看到离散的亮点(黄色圆圈),表明Cu原子被锚定在N-CQDs上。假设Cu原子的尺寸约为亚Å范围,这表明Cu-N-CQDs处于原子尺度。实际上,由于其固有的性质和电子束聚焦下的碳污染,捕获Cu-SACs-N-CQDsHAADF-STEM图像非常困难。然而,对Cu-SACs-N-CQDsSTEMEDS映射分析表明检测到了铜,并且均匀地分布在N-CQDs上,证实了在水热反应过程中形成了N-CODs并充当了Cu-N的载体。离散的亮点、孤立Cu原子的高对比度以及STEM-EDS映射的结果与高分辨率TEM分析结果一致。

Fig. 4.(a)–(c) HRTEM image,(d) FFT pattern of inset HR- TEM image,(e)–(g) HAADF- STEM image of all the Cu species on the carbon-dots Cu–N–CQDs(scale bar:(a, g) 50 nm,(b) 10 nm,(c) 2 nm,(d, e) 20 nm,(f, g) 2 nm).

4.a-c)高分辨率TEM图像,(d)嵌入高分辨率TEM图像的FFT图像,(e-gCu-N-CQDs上所有CuHAADF-STEM图像(比例尺:(ag50 nm,(b10 nm,(c2 nm,(de20 nm,(fg2 nm)。

在低多巴胺浓度下,碳源(多巴胺)中的氮原子通过形成Cu-N配位结构来稳定单个铜原子,在酸性或中性条件下具有特别的螯合能力。由于低多巴胺水平下的锚定效应,共价连接的N位点表现出与金属离子配位的能力。在水热条件下,该复合物发生聚合和碳化反应,最终产生Cu-SACs-N-CQDs催化剂。然而,多巴胺浓度的增加显著加速了水热环境中多巴胺的氧化聚合。这种加速始于多巴胺(邻苯二酚部分)通过氧化反应转化为相应的多巴胺-苯二酚部分。为了进一步研究Cu-SACs-N-CQDs的电子性质和配位环境,通过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X-ray Absorption Near-Edge Spectroscopy: XANES)和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 XAFS)测量来深入了解原子尺度的Cu-SACs-N-CQDs界面结构。Cu的平均氧化态可以通过Cu-K边缘的吸附阈值来描述。图5a显示了样品Cu-SACs-N-CQDs和相关参考物(纯铜、酞菁铜CuPcNa2[Cu(EDTA)])的Cu-K边缘XANES光谱图。在E0范围内(约8978 eV),Cu-SACs-1 N-CQDs表现出介于Cu2+ CuPc)和Cu2+ Cu(EDTA))标准之间的能量吸收边缘,进一步证实了两个参考结构之间Cu的氧化状态以及Cu离子与N配位。该信号被认为是来源于Cu-SACs-1 N-CQDs,为孤立的Cu单原子以Cu-N键的形式在Cu-N-CQDs中的形成提供了准确的证据。然而,Cu-SACs-3 N-CQDs催化剂具有与纯铜和CuPc相似的Cu-K边缘 XANES光谱图,验证金属铜簇或含有较高多巴胺含量的氧化铜簇。

此外,通过傅里叶变换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Fourier Transform Extended 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 FT-EXAFS)分析了Cu-SACs-N-CQDs的几何形状,如图5b所示,与XANES数据分析一致,Cu-SACs-N-CQDs中的后边缘形状与纯铜、二价酞菁铜(CuPc)和Na2[Cu ( EDTA )] 的后边缘形状大不相同,这表明Cu-SACs-N-CQDs具有不同的配位结构,如图5 b中扩展的EXAFS所示。图5 bCu-SACs-N-CQDsEXAFS光谱显示,在大约(1.5 -1.9Å处有一个突出的峰,对应于Cu-N结构模式,并且在大于2.1 Å的长距离上观察到没有明显的金属铜或氧化物簇CuOx,揭示了孤立的Cu原子在整个1 N-CQD矩阵中的原子扩散。与此同时,Cu-SACs-3 N-CQDsEXAFS光谱显示了一个突出的峰值约1.5 Å处,并在大于2.1Å的长距离上有两个显著的金属铜或氧化物簇CuOx,这揭示了孤立的Cu原子与Cu原子团簇在整个N-CQDs矩阵中的原子扩散。最后,近边的Cu-SACs-1 N-CQDs Cu-SACs-3 N-CQDs (图 5b显然具有不同的形状,这表明在反应过程中,不同多巴胺浓度下单原子铜基团的配位环境可能有所不同。 这为N原子锚定CQDs上的铜形成单原子位点提供了有力证据,该单原子位点含有 0.125 g多巴胺,早先通过XPSTEM结果进行了验证。

Fig. 5. XANES spectra characterization. (a) The XANES spectra at the Cu–K edge, and(b) Fourier transform of the experimental EXAFS spectra.

5. XANES光谱表征(a Cu-K边缘的XANES光谱,以及(b)实验EXAFS光谱的傅立叶变换。

2.2. 催化评价

在含有0.1 M KHCO3电解质溶液的标准三电极系统中,通过线性扫描伏安法(Linear Sweep Voltammetry: LSV)、循环伏安法和计时电流法评估了Cu-SACs-N-CQDs催化剂的CO2RR性能(图6)。在进行电化学研究之前,如图6a-c所示,在碳纸上沉积了Cu-SACs-N-CQDs。然后分析了Cu-SACs-1 N-CQDs催化剂在不同Cu质量分数负载下的CO2RR产物选择性(图6d)。与碳纸相比,当铜的质量分数为1 wt%时,电流密度显著增加;然而,随着铜含量的进一步增加,尽管反应时间更长,但电流密度却有所下降。当铜的质量分数固定为1 wt%时,以不同多巴胺质量分数负载到Cu-SACs-N-CQDs催化剂上,在不同多巴胺质量分数范围内分析了CO2RR产率与电位相关的选择性(图6 e)。在Cu-SACs-2 N-CQDs0.500 g 多巴胺) 负载到N-CQDs催化剂上时,相比于Cu-SACs-1 N-CQDs 0.125 g多巴胺) Cu-SACs-3 N-CQDs 1.0 g多巴胺),观察到了最大的电流密度。

6f显示了根据NMR 谱图和GC分析结果,以(0.2 -0.6 V)作为电位范围的应用时,产率和CO2RR产物分布。如图6fGC中主要含有H2C2H4,液相中主要含有乙醇。Cu-SACs-1 N-CQDs 催化剂在低过电位下对 C2+ 产物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并且在-0.2 V(处达到最大乙醇法拉第效率为70%,电流密度为1.0 mA cm-2。在-0.2-0.3V电位范围内进行连续测试 50 h后,未观察到明显的电流密度衰减或结构变化(图6i),表明Cu-SACs-1 N-CQDs催化剂具有出色的稳定性和实际应用潜力。此外,在连续测试期间(反应时间为5183050 h ,收集的Cu-SACs-1 N-CQDs催化剂液体分别显示出70%、74%、80%和75%的乙醇法拉第效率(图6i)。经过50 h稳定性测试后,催化剂的SEM TEM 分析显示,其形貌保持完整,无可见团聚体,分散良好,具有适当的铜含量。比较了本工作与之前报道的其他含乙醇的Cu基催化剂的工作电位和乙醇法拉第效率,并指出构建具有不对称电子结构中心的Cu-SACs-1 N-CQDs界面位点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策略,可在较低的过电位下开发出高选择性的乙醇电催化体系。还使用基于MEA的电解槽对大规模CO2电还原进行了Cu-SACs-1 N-CQDs 催化剂性能评估。优化的线性扫描伏安曲线表明,在以10 mM NaOH为电解质溶液的情况下,当电位为-0.6 V时,可获得的最大电流密度为20 mA/cm2Cu-SACs-1 N-CQDs电极表明,CO2还原的电流密度显著增加到30 mAc·m−2,直接证明流电池配置的修改提高了 CO2 还原活性。在恒定-0.2 V的条件下进行计时电位法,在恒定-0.2V的计时电位测定过程中,收集液体产物并通过NMR进行分析,发现在具有更好电流密度的Cu-SACs-1 N-CQDs催化剂样氢电池上乙醇产物的法拉第效率相似(69%)。

Fig. 6. (a) The bare carbon paper, (b)&(c) catalyst deposited carbon paper, (d) linear sweep voltammetry with different Cu wt%, (e) linear sweep voltammetry with different dopamine contents, (f) Faraday efficiency at different potential with 0.125 dopamine(Cu–SACs–1 N–CQDs), (g)&(h) Faraday efficiency of ethanol with different dopamine contents (0.125-Cu–SACs–1 N–CQDs,0.500-Cu–SACs–2 N–CQDs,1.000-Cu–SACs–3 N–CQDs), (i) 50 h chronoamperometry stability with Faraday efficiency(scale bar: (a) 50 µm, (b) 100 µm, (c) 1 µm, inset of (a, b) 1 µm, (c) 100 nm).

6.a)裸碳纸,(b)和(c)催化剂沉积碳纸,(d)具有不同Cu wt%的线性扫描伏安法,(e)具有不同多巴胺含量的线性扫描伏安法,(f)具有0.125 g多巴胺的不同电位下的法拉第效率(Cu-SACs-1N-CQDs),(g)和(h)具有不同多巴胺含量的乙醇的法拉第效率(0.125-Cu-SACs-1N-CQDs0.500-Cu-SACs-2N-CQDs1.000-Cu-SACs-3 N-CQDs),(i50 h计时安培稳定性和法拉第效率(刻度条:(a50 µm,,(B100 µm,,(C1 µm,,嵌入(ab1 µm,,(c100 nm)。

2.3. CO2还原反应中进行原位操作XAFS

为了进一步监测Cu原子的局部配位环境,在电化学CO2加氢条件下,对Cu-SACs-1 N-CQDs0.125 g多巴胺)和Cu-SACs-3 N-CQDs1.0 g多巴胺)进行了原XAS测试,如图7所示。除非特别说明,在本工作中应用的所有电压都指的是可逆氢电极(Reversible Hydrogen Electrode: RHE)。在XANES光谱中,随着施加负电位,Cu-SACs-N-CQDsCu -K边吸附位置从~8985 eV 转移到~8981 eV,表明Cu的局部氧化态转变为还原物种。相应地,在操作条件下测量的傅里叶变换(Cu-K边缘EXAFS)光谱(图7a,b)也显示出Cu-N的快速还原为金属Cu原子配位,同时施加负电位时,Cu-N峰强度(1.5 - 1.9 Å)降低,而相邻Cu-Cu原子配位峰强度显著增加(2.1 - 2.2 Å)。有趣的是,Cu-SACs-1 N-CQDsCu-SACs-3 N-CQDs的还原速率似乎差别很大。以前对Cu-N-C电催化剂的研究表明,当施加负电位时,动态和可逆的Cu氧化态跃迁从+20(相邻Cu-Cu原子配位),作为真正的活性位点影响表面电荷并随后影响其催化活性,与研究结果相似。然而,单个Cu阳离子被还原为金属Cu-Cu原子配位仍然未知。在施加负电位时发生改变,移除外加电位后该转变可逆。因此,确定生成的金属铜簇(Cu-Cu)的大小和形貌构成挑战。

Fig. 7. Operando XAS characterization of the(a) Cu–SACs–1 N–CQDs, (b) Cu–SACs–3 N–CQDs recorded at different potentials in CO2 reduction.

7.aCu-SACs-1 N-CQDs,(b)在CO2RR的不同电位下记录的Cu-SACs-3 N-CQDs的操作XAS表征。

单个金属原子的配位环境和电子结构影响活性位点的反应性,从而实现对催化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的控制。在研究中,铜原子的原子结构影响了其催化活性和电化学CO2加氢还原产物。根据XANES数据,FT-EXAFS光谱清楚地表明,在电化学CO2还原过程中,应用电势驱动相邻的Cu-Cu原子配位相互作用导致Cu阳离子还原。因此,孤立的Cu单原子很可能是CO2加氢还原的催化活化物种。基于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可靠的结论:在Cu-SACs-1 N-CQDs中,CO2加氢还原反应中同时发生邻近的Cu-Cu原子配位,这有利于低过电位(-0.2 V)下乙醇的生成而非乙烯。尽管在高电位时,Cu-SACs-1 N-CQDs表现出大量的Cu-N基团和CuO基团,这有利于乙烯的形成而非乙醇。在Cu-SACs-3 N-CQDs的情况下,与乙醇相比,CuOx原子簇的离位存在主导乙烯的形成。总的来说,孤立的Cu单原子被还原为邻近的Cu-Cu金属键活性中心可以促进CO2RR中乙醇的生成。之前的研究表明,孤立Cu金属活性中心的协同作用可以促进C2产物的生成,尽管C2产物的选择性较低。此外,还证明,在CO2RR条件下,Cu-SACs中的可逆团簇形成导致更高的乙醇选择性。

这一观察结果证实了,改变铜配位环境显著阻碍C-O键断裂并稳定中间体,有利于乙醇生成而不是乙烯。当单个铜原子彼此靠近时,相邻铜原子之间会出现协同作用,促进*CO中间体二聚,并促进形成如乙醇和乙烯的C2+产物。乙醇和乙烯产生的途径在铜原子上具有相似性,以两个吸附-CO物种的二聚为起点,随后经历多个质子化和脱水步骤,产生一个共同的中间体。至关重要的是,乙醇和乙烯之间的选择性高度依赖于后续步骤的相对稳定性。从*HCCOH上分离出的中间体在Cu位点分枝表面具有相对较低配位数和最佳氧化态的铜被证明有利于乙醇而不是乙烯的生成。这一偏好源于乙醇反应中间体的饱和度高于乙烯,而存在的氧化状态有助于关键氧束缚中间体的结合,这些中间体对乙醇生产至关重要。在Cu-SACs催化剂上的DFT计算也证实了,在Cu单原子原位形成并连接到表面羟基团的瞬时Cu聚集体充当活性中心,控制HCOO*途径成为乙醇的主要生成路径。在HCOO*途径中,吸附的CO2*CO2)通过表面加氢解吸为HCOO*中间体,然后与其他吸附物种反应生成乙醇
CO2*CO2*COCOOH*OCCO*OCCOH* OCC*OCCH*OCCH2*OCCH3*OCHCH3*HOCHCH3*CHOCH2CH3*OC2H5OH)。

因此,可以推测出增强Cu-SACs-1 N-CQDs乙醇产率的机制。首先,在负偏压下,配位的单原子铜表面与邻近的铜原子建立连接。随后,铜表面引起的适度配位数和最佳氧化态调节了*CO的结合强度,导致不对称的C-C键合。由于乙烯中间体相对于乙醇具有较低的亲氧性和不饱和性,不对称的C-C键合作用创造了有利于在更低能量水平上形成和稳定乙醇中间体的不平衡配位环境。这种不平衡促进乙醇生成途径。低温电催化策略揭示了反应路径从乙醇到乙烯以及随外加电势变化的选择性的转变。巧合的是,当外加电势为时,法拉第效率和对乙醇选择性的值达到最高。电势为相对于 RHE -0.20 V。这可能导致结论,即相邻的金属铜原子之间的配位更为活跃,有利于乙醇生产。

有趣的是,多巴胺增加会导致铜原子数减少,这意味着电子结构主要受周围供体原子的影响,类似于金属配体相互作用。此外,当关联真实的结构与催化活性时,结构特征与CO2 还原性能之间的关系变得明显。具体来说,较低的Cu(孤立单个原子)的配位数对应于更低的氧化态,从而导致更高的催化活性以生产乙醇。相反,较大的配位数(Cu原子团簇)导致乙醇产量降低。这种结构和活性关系强调了单原子催化剂(SACs)的催化性能可以通过改变局部配位环境进行精细调整和优化,就像修改催化剂的配体一样。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建立一个协调结构-性能关系,将CO2还原催化活性与Cu-SACs-N-CQDs 的协调结构相关联。随着多巴胺含量的增加,乙醇的能量逐渐降低,表明在Cu聚集条件下,由于协调环境的变化,增加了Cu聚集可以抑制乙醇的产生。

对一个二氧化碳电解系统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以乙醇作为生产原料,估计了过程中的能量平衡、资本投资、运营成本和净现值。根据CO2 的质量流量,量化了乙醇生产的材料和能源需求,为估算资本支出和运营费用奠定了基础。经济分析依赖于关键的过程假设和经济假设。为了估计电解系统的资本成本,根据之前的研究的发现,他们使用了一个典型模型,即碱性水解氧化堆。

3. 结论

总之,他们展示了一种简单的金属-胺(铜-多巴胺)复合物和低温(160 °C)水热策略来合成含有原子分散的孤立铜原子的Cu-SACs-N-CQDs电催化剂,尺寸为2-6 nm。此外,通过调节多巴胺含量可以控制铜金属配位和局部环境加载。此外,原子分散的Cu-SACs-N-CQDs溶液在六个多月的时间里都足够稳定,表现出其稳定性。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光谱证实了孤立的铜原子均匀地分布在N-CQDs上。由于孤立铜原子在N-CQDs上的独特局域原子结构和良好分散性,优化的Cu-SACs-1N-CQDs电催化剂被证明在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形成乙醇时具有高效率和高选择性。合成的Cu-SACs-1N-CQDs催化剂在低过电势(vs.RHE)下,在0.1 M KHCO3 水溶液中显示提高了法拉第效率(>80%)以促进乙醇生成并降低乙烯形成,稳定性达到50 h。随着合成过程中多巴胺含量的增加,Cu-SACs-2N-CQDs Cu-SACs-3N-CQDs显示出对乙烯形成的倾向。对于最佳CO2RR性能到乙醇,在最佳电位下操作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光谱显示Cu-SACs-1N-CQDs电极与Cu-SACs-1N-CQDs的电子结构最相似,我们认为这是CO2RR的理想电子结构。这些实时模仿的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结果清楚地展示了在CO2 还原反应中从孤立铜原子演变而来的邻近Cu-Cu原子协调作为活性物种,有利于乙醇的形成。我们的工作阐明了Cu-SACs的巨大潜力,可实现低过电势下的CO2电还原至乙醇,并且可以从乙醇转变为乙烯。

解读感想

本文作者主要报道了利用铜-多巴胺复合物过程,在低温(160 °Ⅽ)下合成Cu-SACs-N-CQDs,优化后的Cu-SACs-N-CDs电催化性能显著提高,具有较高的乙醇法拉第效率(>80%),在50 h的稳定性测试中表现出色,远远超过以前的结果。

阅读人简介

蒋珊珊,22岁,四川南充人;

邮箱ssjiang33@foxmail.com;

学习及工作经历

20219-至今 西华大学化学实验中心206碳点功能材料实验室进行创新实验;202010-至今  西华大学理学院化学专业本科学习;202010-202107月 西华大学理学院团委学生会文体艺术中心干事;202110-202207 西华大学理学院团委学生会文体艺术中心干部;

荣誉: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2022,科学探究类)获得四川省二等奖,全国三等奖;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获得四川省二等奖

扫码添加好友后加入粉丝群

审核|单飞狮

编辑|李蓓

研究碳点生
碳生万物,万物造寰宇。 点孕千粒,千粒化自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