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发展破局动量销售?

财富   财经   2024-12-08 16:52   上海  

【一】

浙商证券前些天做了一张图,很火,说股票型ETF规模应该已经超过了主动权益规模。

美国从76年第一支标普500指数基金成立,到2021年股票型指数基金和ETF的总资产超过主动管理基金,花了差不多50年。中国效率真是体现在任何方面。

需要强调的是,美国被动投资的兴起与美国养老金等投资机构的发展相辅相成。

1974年颁布的《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案》(ERISA)规范了养老金管理,养老金规模迅速扩大,对低成本、透明化的投资工具产生强烈的需求。

从九十年代起,加州公务员退休基金(CalPERS)、联邦退休储蓄投资委员会(FRTIB)等大型养老金机构开始将ETF纳入投资组合,尤其用于美股配置。

相较之下,中国ETF的跨越式发展,更多是多种现实约束下的一种路径妥协:主动权益难挑大梁,国家队救市完成了一次投资者教育,个人投资者投资理念的升级。这距离成熟的财富管理解决方案,还是有一些距离。

但需要重视的是,ETF的爆发式发展,对中国基金的营销模式,带来了深刻的冲击,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A股的长期生态。

【二】

中国基金公司过去长期在财富管理的生态位中,处于工具人的状态。银行、券商,包括2015年后崛起的电商等代销机构,牢牢掌握了客户资源。而为上述代销渠道提供原料的公募,更像一座隐在幕后的财富管理加工厂

进而形成了独特的财富管理卖方模式,传统的银行、券商主导了基金销售的绝大部分环节,使得投资者习惯于依赖代销渠道推荐产品,而非自主决策。

销售机构的主要目标是将基金产品推销给投资者,以完成销售任务并获取相应的销售费用,而不是从客户的具体需求和利益出发来提供个性化的投资方案。

销售人员会更倾向于推荐那些销售返佣率较高的基金产品,而不一定是最适合客户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的产品。

卖方基金销售模式的另一重弊病在于动量营销。基金销售机构在市场上涨时集中精力推销产品,而在市场下行时则往往忽略客户需求。这种短期行为导向不仅削弱了投资者的持有体验,也间接的放大了A股的波动。

长此以往,投资者持续的在高点入场、低点赎回,亏钱之后,进一步丧失对资本市场和基金投资的信心。

这两年基金公司被高强度的口诛笔伐,但需要承担一定责任的代销机构却躲过了公众的批评。

代销渠道典型的作恶行为就是鼓励赎旧买新,投资者被频繁的推荐新基金,新发基金具有更强的故事性,销售人员可以通过讲述新产品的主题、热点以及潜在收益来吸引投资者。而老基金因为净值波动的“既成事实”,销售难度更大,销售费用也不高,渠道的销售积极性就差了很多。

今天公募有一万多只产品,热衷于卖新基金的代销机构们“功不可没”。

曾几何时,中国财富管理的这种恶性循环生态,被视做无药可医,一方面利益机制错综复杂,另一方面看不到破局点。

ETF的强势崛起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强力冲击了传统的卖方基金销售模式。

【三】

基金公司们,在中证A500ETF上的贴身肉搏,算是赤裸裸将ETF市场的惨烈竞争,呈现了出来。

原以为ETF行业竞争的焦点是产品费率和跟踪误差等硬性指标,但残酷的现实却是,这场角逐更关乎基金公司在渠道资源投入、产品设计创新以及营销策略上的全方位较量。

规模是ETF一切竞争的起点和终点。在ETF市场,马太效应尤为显著——越大越容易做大。当一只ETF突破了规模门槛,流动性和关注度便会形成正反馈效应,进一步吸引更多资金流入,巩固其市场地位。

当一些品类迎来风口,最为领先的ETF产品,往往可以实现躺赢,不用怎么努力,规模就哗哗的涨。这样的故事在过去三年的ETF浪潮中,反复上演。

因此,基金公司们在资源倾斜上不得不更加聚焦,将有限的营销预算、渠道资源和品牌推广集中到少数旗舰产品上。

而在A500这种兵家必争之地且硝烟弥漫的要道上,更是谁都不敢掉以轻心,塔山向来是值得付出一切代价的。

ETF战场的另一大特征就在于,投资者可以绕过复杂的分销网络,直接通过交易完成买卖。过去销售渠道对于投资者配置什么产品,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一些财富管理能力突出的银行、券商,过去在首发产品销售中,展现出的强大销售能力,让基金公司两腿一软,难以自持。

但在ETF的竞争中,渠道的影响力不再是决定性因素。在竞争胶着的市场中,券商、交易平台等分发资源依然能为产品的推广争取到更多初始优势,然而ETF的“去中介化”特征正在改变传统竞争规则。

基金公司之间的较量不再是“一锤定音”的局面,而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无限游戏。

在这种游戏中,真正的胜负手不在于某一刻的市场操作,而在于对效率和资源的极致追求。谁能更高效地投入渠道和宣传资源,谁能更系统地布局长期战略,谁便能在竞争中始终保持优势。

ETF作为投资工具的独特属性,使得它的竞争更像一场接力赛:每一棒的领先都取决于对市场节奏的精准把握、对战略资源的长期积累和对品牌声誉的持续塑造和打磨。

ETF行业的竞争,不只是拼一时的营销手段,而是比拼基金公司在技术能力、品牌影响力、产品设计、投教服务甚至包括了资本金的综合实力。这种竞争不会停下来,甚至会随着市场的成熟而变得更加复杂和高强度。

然而,想要在ETF竞争中持续保持优势,仅仅执着于产品规模无异于舍本逐末。规模是市场竞争的术,而真正的道,只有一条——打造完整的财富管理解决方案,让ETF从单一工具进化为系统化的核心组件。

规模更大、综合实力更强的基金公司,正在从单一产品的竞争向整体解决方案的构建转型。他们不仅追求产品的高效运作,还致力于通过系统化整合为投资者提供更全面的支持。这种转型包括从基础资产配置到定制化组合策略的全面覆盖,以及工具性产品与专业化投顾服务的深度融合。

ETF作为工具的本质,是为投资者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资产配置手段。但随着投资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基金公司需要将单一产品整合进更大的财富管理体系中。例如,通过设计多资产投顾组合方案,将ETF与主动管理基金、固定收益产品以及另类资产结合,形成适应不同风险偏好和市场环境的投资组合。

在财富管理解决方案中,ETF不仅是“砖瓦”,还需要与“建筑结构”无缝协作。这要求基金公司建立完善的技术和数据体系,让投资者能够根据自身需求随时调整策略,从而实现资产的最优配置。未来的竞争不仅比拼ETF产品本身的创新,更考验基金公司对全局系统的掌控能力。

集成方案化意味着长期陪伴与深度服务,要与投资者建立更深层次的信任关系,离不开持续的内容输出能力。这对于所有的ETF团队而言,恐怕都是新的挑战。

只有那些真正理解投资者需求、构建系统化解决方案的基金公司,才能在未来的ETF市场中赢得长期的竞争优势。

最后的话

中国ETF的倏忽间爆发,背后是资本市场在多重约束下的路径选择,带有着历史的偶然性。

然而,行业曾经被视为无法根治的顽疾,基金销售的卖方模式,却似乎一下子露了怯。投资者开始绕过繁琐的中间环节,直接拥抱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工具化产品。

对于基金公司而言,ETF业务也成为了直面投资者的业务抓手。这既是历史的机遇,基金公司终于有机会摆脱渠道的桎梏,走向财富管理的星辰大海,同时也是挑战,这要求公司的组织架构和协同能力都能够快速适应变化。

用句更通俗的话说,很多基金公司,要自己革自己的命。

中国财富管理的现状,很多时候都需要从分业监管的根子上去梳理。基金公司长久以来,一直在行业生态链中,扮演着工具人的角色。

但ETF业务的发展,或许正在倒逼基金公司,向前迈一步。



楚团长聊聊天
春来不是赚钱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来蚊虫冬又冷,揣好钱包待明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