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陕西宝鸡县贾村的村民陈堆,发现后院的土墙被雨冲塌了,露出了一个青铜尊。村民们不知道这是个啥,生活也拮据,这宝贝一度被当成废铜给卖了。
好在当地博物馆工作人员佟太放经常去捡漏,这命途多舛的青铜尊一眼开到南天门,佟太放为当地博物馆将这青铜尊收购了回来。
这件铜器此后在宝鸡博物馆里又蒙尘了十年。
1975年为纪念中日建交,上海博物馆的马承源馆长向各地博物馆征集文物去日本展出,这青铜尊被送到了上海,马承源馆长在清理时发现尊内胆底部平坦,猜想可能有铭文,清理锈蚀后,果然发现了一篇 122 字的铭文。
尊的主人叫何,是西周的宗室。铭文记录了周成王五年(约公元前1039年),周朝迁都到洛阳,成王举办了盛大的仪式,追忆了武王伐纣的丰功伟业,并昭告天下:“余其宅兹中国”。(我们生活在天下之中)。何作为宗室,被训诫德行浅薄要向先贤学习,然后被赏赐了贝壳三十串,何用这个钱铸造了这尊礼器来祭祀先人。
何尊铭文拓片,方框内为“宅兹中或(国)”4字
透过这短短的铭文,我们仿佛能够听见千年前的呼声,看到那迁都洛阳、礼乐四起的壮美场景。
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最早在历史中出现,铭文记述的故事与《尚书》等文献相互验证,标志着“中国”概念的形成。穿越三千年时光,今天的我们依然称自己是中国人。
中国不再是地理上的天下之中,而是一个努力迈向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是一股延续着中华文明的精神血脉,是首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时代力量。
中国正连接五湖四海,与世界各国携手共进,在全球经济舞台上展现出新的姿态。生活的温度、生产的力量、生态的共鸣,共同构成了现代中国的全景,见证着“宅兹中国”的全新篇章。
宅兹中国,用现代话讲,就是我们生活在中国。
中国人的生活,首先在意吃,自古讲究民以食为天。恩格尔系数,大约在中国不灵光的,那德国的老恩格尔,吃不明白中国的四方食事。
食物,源于脚下这片厚重而丰饶的土地和无垠深邃的海洋。
黑龙江建三江垦区曾经有个粗犷而蛮荒的名字,北大荒。1957年王震将军率领10 万转业官兵踏入这片寂寥的大地,他们汗水与血水,将北大荒开垦成了北大仓。
今天建三江垦区拥有耕地1207万亩,是我国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农场群之一。
这片沃土不再只是传统的耕作场地,而成为了与科技共舞的生产基地。智能化和无人化的作业已成常态,5G与北斗系统的加持让无人农场成为现实。62万台农业机械在黑土地上作业,全面机械化的覆盖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从北境的沃土,到南洋的碧海,中国人追寻丰收的脚步从未停歇。山川田野,浩渺海域,中国人用心血浇灌,换取天地馈赠。
在中国的南方,有这样一片漂浮于碧海之上的牧场。广东阳江海洋牧场坐拥684平方公里,大约等于100个西湖,广袤的海域如同一座天然粮仓,孕育着生机与希望。
这片海上牧场与风电设施共同构成了阳江的独特景观。风电设施不仅为海域提供了能源支持,还通过人工鱼礁群促进生态复苏,让牧场与自然相互滋养。这里的“渔风融合”模式,成为海洋空间综合利用的中国创新答案。
在阳江,智慧农业也走入了海洋深处。现代化养殖装备让智能投喂、自动洗网和精准监控成为现实,海洋牧场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支撑下,实现了无人化与精准化管理,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升了养殖效率。
北疆与南海所孕育出的佳肴,最终汇聚在餐桌之上,成为中国人四季不变的舌尖之享。
为了让天南海北的美味顺利抵达每个家庭的餐桌,中国人构建了覆盖全国的现代物流网络。
即使在曾被视作偏远的村落,网购也不再是奢望。新疆阿克陶县位于祖国的最西端,与吉尔吉斯坦接壤,这个面积有四个上海大的县城,曾经是远方中的远方。
2021年,快递站点走进新疆阿克陶县木吉乡的布拉克村,村民们从此可以在家门口收发快递,享受与城市同等的便利。这也为特色农产品打开了销路,村民们能够轻松将打包好的特产通过物流销往全国。
把视野从边疆拉回祖国的腹地,在九省通衢的湖北,有着一座重要的空中物流枢纽,将天南地北的丰收和繁荣链接。
2013年顺丰集团提出在中部建立货运枢纽的设想,几经选址,最终落地鄂州。2022年7月,鄂州花湖国际机场正式通航,成为全球物流网络中的璀璨节点。
鄂州花湖机场拥有两条3,600米的E级跑道,能够支持波音747、空客A340等大型飞机的起落。100个足球场大的智能分拣中心如同一颗跳动的心脏,24小时不眠不休,无人引导车穿梭其间。5万个光纤传感器埋藏在跑道下方,实时监测跑道状态,保障航班安全。
如今,这座机场的航线已通达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日均吞吐量超过3000吨,已经成为中国航空货运的核心枢纽之一。
中国物流的发展,承载千年商旅的脉动,纵横五洲四海,从边疆到腹地,将远方化为咫尺,真正实现了货通天下。
每年春节,这张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便进入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刻,迎来一场被称为“春运”的迁徙奇观。
京沪高铁,连接着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两座超级城市——北京和上海。这条钢铁巨龙横贯华北平原,日夜奔行于京津冀与长三角两大经济区之间。作为中国开行列车最多、客流密度最大、上座率最高的高铁线路,京沪高铁无疑是中国高铁技术的骄傲与象征。
2024年春节七天假期,京沪高铁全线累计开行列车超过1.4万列,运送旅客超过1200万人次。无论是在候车大厅里的期待,还是在飞驰列车上的归心似箭,每一张车票的背后,都是中国人对家的牵挂与渴望。
而在整个40天的春运周期内,全国范围内的跨区域人员流动超过84亿人次。这个庞大数字的背后,是铁路、公路、水路和民航共同协作的奇迹,是中国交通系统为每一位归乡人保驾护航的默默付出。
春运不仅是一次现代化交通体系的全面展示,更是一场无声的情感大迁徙,是对家文化的深情回应。在这片古老而现代的土地上,春节的脚步总是如此急切,而每一个归乡者的身影,也成为中国人间烟火中最真实而动人的一部分。
从丰收的喜悦到回家的脚步,串联起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正是这份对生活的温情,激励着我们不断进步、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
而在这片土地上,还有着蓬勃的创造力和不息的奋斗精神。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China的另一重意思是瓷器,千百年来,中国被冠以瓷国之名。极致的工艺追求,也是中国人血脉中的底色,匠心精神是中国制造业的魂魄。
今天的中国制造,早已成为世界工业循环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过去,瓷器象征着中国对艺术与精妙的极致追求,而今天的中国制造业,早已突破了单一的标签——它既蕴藏着精致的智慧,又展现出磅礴的力量。
从精细的芯片到恢宏的船舰,这片土地上每一座工厂、每一道生产线,都在书写着中国制造的全新篇章。让我们走近这些‘大国重工’,一同见证它如何将智慧与力量交织成新时代的传奇。
有人说,今天的中国是一只庞大的“工业克苏鲁”,这有些许的戏谑,但却也不无道理,两者一样巨大,不可名状,具有压迫感。
规模化生产赋予了中国制造逆天的产能和产业链集群带来的无敌高效。
2023年,中国生产了超过700亿件服装,足以满足全球每人每年8件新衣的需求;每年生产的手机更是占全球出货量的七成以上。
中国制造的庞大产能已经渗透进人类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从衣食住行到高精科技,无不展示出一种极致的生产能力和强大自适应性。
在关于产能的叙事中,中国制造业的效率优势不常被提及,但恰恰是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
在全球竞争中,效率不仅意味着速度和产出,更代表了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和对资源配置的优化。
效率根植于庞大的产业集群,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再到环渤海等工业集群带,每一个工业集群带都是一个高度协作的生态系统,彼此之间紧密衔,集群内部,供应链的每一环相隔不过数公里,零部件从一条生产线到另一条加工线,甚至只需短短几个小时。
这使得资源配置和需求响应都极为高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极限协同”效应。
高度集成的创新是产业链集群生态孕育出的完美果实,创新不再是个别企业的孤立行为,而是集群内企业共同推动的浪潮。新技术、新工艺在集群间如燎原之火,快速扩散,每一家工厂都从中受益,形成了“共生”的竞争力,“技术溢出”效应是中国制造业整体不断进步的关键驱动力之一。
在新能源车行业,这种产业集群带来的溢出效应尤为显著。
今年的北京车展,是中国汽车工业的一次秀肌肉,各大车企的老板都来到现场助阵。与合肥同舟共济的蔚来汽车老板李斌,拉上在安徽有布局的车企老板们,在抖音上给安徽汽车工业打气。李斌逐一向大佬们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安徽汽车产量什么时候翻番?
一头白发的奇瑞老板尹同跃调侃般地说道:这需要问王传福,他多把比亚迪的产能拿回安徽一些,安徽的汽车产能很快就站上500万辆了。
实际上比亚迪在合肥的超级工厂正在日益成为安徽新能源车产业集群的核心枢纽。
吉林一号卫星跟踪记录了,这座占地12000亩的汽车王国在过去四年里的拔地而起。(吉林一号卫星跟踪拍摄了比亚迪项目在合肥长丰的落地过程)整个项目从签约到开工建设,只用了42天;从开工到投产运营,仅历时10个月;从第一辆整车下线,到项目产值破百亿,仅耗费5个月。
中国制造业的高效和活力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2023 年全年,该工厂生产整车接近 50 万辆,约占比亚迪当年年产量的六分之一,实现产值超过 500 亿元,占据安徽全省新能源汽车产值的 56%。根据规划,项目的第三期工程将于2025年投产,届时年产能将达到132万辆,相当于每天有三千六百辆比亚迪从这里驶向全国。
比亚迪合肥工厂以近1200台自研焊接机器人实现97%的自动化率,昼夜不息,高效稳定地保障产品质量。同时,工厂具备强大的混线生产能力,支持多种车型的灵活生产,以智能化的物流和装配工艺应对市场的多样需求,展现了中国新能源车企卓越的技术实力和生产管理水平。
比亚迪合肥超级工厂不仅带来大量就业机会,吸引高端人才,更通过上下游企业的集聚,推动了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完善,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同时,工厂的高产值为合肥带来丰厚的财政收入,在加速产业升级的同时,为当地提供了数万的高薪岗位,成为安徽新能源车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
今天,中国的制造业集群效应并不仅限于新能源汽车,在各行各业包括高精尖领域,同样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制造已不再是“世界工厂”的简单代名词,而是一个高效协同、创新驱动的产业生态系统。从深圳的科技园到长三角产业带,中国的制造业集群不仅在规模上领先全球,更以速度、效率与优质彰显壁垒和优势。
在历史潮头处,能否从制造走向共建,才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命题的关键。
1990年,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在八十岁寿诞上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十六字箴言总结了他一生的学术思想,也诠释了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尊重多样性,在和而不同中追求共同繁荣。
中国相信,每种文明都独具价值,互尊互学能带来真正的繁荣。这一理念成为中国当代外交与全球化观念的核心基石。如今,“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得到广泛认同,中国在全球事务中倡导互利共赢,鼓励各国在保留特色的同时找到共通利益。
在“一带一路”和金砖合作等平台上,中国推动的不仅是经济联系,更是文化理解与民心相通。这种共赢模式反映出深厚的文明自信与责任感:携手世界,共建开放、包容、公平的全球生态。
正是在“美美与共”的信念下,中国矿企走进刚果(金)的铜矿腹地,将资源与发展交织,为这片土地带来富饶与新生,谱写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位于刚果(金)卢阿拉巴省的加丹加铜钴矿带,是世界级的矿产宝地,拥有超高品位的铜矿资源。但这里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限制了资源的开发与运输。
2015年,紫金矿业经过多次勘探与深入调研,确定了这里蕴藏的巨大发展潜力,并与加拿大艾芬豪矿业达成合作协议,启动了这个备受瞩目的项目,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生机。
从2021年一期项目的试车投产到2024年三期扩建,卡莫阿铜矿的年产量已跃升至60万吨,成为非洲最大、全球第四的铜矿,2023 年项目对刚果(金)的贡献相当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约 6%。
对于当地居民来说,卡莫阿铜矿不仅仅是一座外国人开采的矿山,更是就业和技能发展的重要来源。超97%的员工为刚果(金)本地居民,项目建设期间,累计创造了超过6800个就业岗位。
中国企业不仅提供了工作机会,还为当地工人带来了技能培训,从采矿、选矿到设备操作,逐步提升了他们的职业技能。对于职工家庭来说,这些技能和收入不仅带来了稳定的生活,也为他们的未来提供了保障。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还花了大力气来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由中铁资源和中国电建共同投资建设的桑加水电站,总投资6.56亿美元,发电能力240兆瓦,是大加丹加地区 60 年来建设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不仅填补了当地电力缺口,也支持了矿区和周边的电力需求。
2024年7月开工的刚果(金)一号国道姆布吉玛依 - 恩古巴道路修复工程,是中国刚果金 “一揽子” 合作第 58 个基建项目。这条公路全长约 900 公里,是刚果金首都与各省市联系的交通主动脉。这项工程计划将原 5 米宽的泥土道路升级为 9 米宽的沥青道路,项目完成将极大地改善沿线各地区公路运输状况。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企业和居民的用电问题,而城市的道路建设也缓解了金沙萨等大城市的交通压力,使得资源运输和居民出行更加高效。
这一系列举措展现了中国企业在非洲项目中从单纯的资源获取向‘合作共赢’的转变。在这样的合作模式下,加丹加铜钴矿带不仅仅是一片资源开发的土地,更成为中刚合作的纽带。
项目的成功不仅使刚果(金)的资源潜力得到释放,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国企业的到来,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希望和繁荣,勾勒出了一幅中非合作的共赢画卷。”
正如在非洲的合作中,中国秉持共赢理念带动当地发展,作为金砖机制的重要成员,中国也在全球其他新兴经济体中构建合作纽带。
如今金砖国家合作正在成为多边合作的典范,在推动全球经济平衡发展的同时,也为各国创造了更多共享的机遇。
作为金砖机制的创始成员之一,中国积极推动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为金砖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清洁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融资支持。
这不仅提升了金砖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也进一步拓宽了发展中国家的融资渠道。
在经贸领域,中国努力推动金砖国家间的深度合作,通过协调立场、制定经贸议题,为供应链互通、产业合作搭建桥梁。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对金砖国家的进出口总额达4.62万亿元,成员国间的贸易协同效益显著。
此外,中国创新性地提出了“金砖+”合作模式。2017年,厦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期间,中国主张将合作伙伴范围扩展至全球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一“金砖+”模式有效提升了金砖机制的包容性和代表性。
在中国的积极参与下,金砖机制已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支柱,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共建共享的新机遇,勾勒出通向共同繁荣的未来路径。
在“美美与共”的信念指引下,中国不仅推动着自身的发展,也积极倡导多边合作,携手全球新兴经济体,共同迈向一个包容、繁荣的未来。从非洲的矿山到金砖国家的合作网络,中国正在以实际行动诠释共赢的理念,塑造出一幅充满活力的全球共荣画卷。
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耕耘与奋斗,正汇聚成一个崭新的中国故事。
中国的力量,来自生产的丰盈、生活的温暖,和生态的共融。正是这一脉脉的脉动,将过去的“世界工厂”转变为今日的创新引擎,让一个开放的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屹立。
而这一切,正是中证A500指数的底色。A500并非抽象的数字,而是中国各个行业的真实映照。它以代表性的500家公司为基石,从农业到高科技,从制造到物流,从本土到全球,A500涵盖了中国经济的广阔和深度,见证着国家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的转型。
A500ETF指数(512023)作为一款连接中国经济的工具,不仅反映了市场的多样性与活力,也为关注中国各行各业脉动的投资者提供了一种选择。通过它,可以触及中国经济从制造到创新的变迁脉络,感受时代脉动带来的成长机会。
中国的含义在古代是“国之中”,而在今天,它正在诠释“中之国”的崭新篇章——一个兼容并蓄、走向世界的中国,正以更加深厚的底蕴与开放的姿态,奏响宅兹中国的新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