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5年,英国地质学家在威尔士山发现了一处距今约5.41亿年至4.854亿年的地层,并将其命名为Cambrian,中国学者称之为“寒武纪”。
寒武纪对于生命进化而言,是极特别的阶段。
在此之前的数十亿年里,地球生命以单细胞生物为主,生态系统十分初级。
寒武纪的奇迹之处在于,短短几千万年间,几乎所有现代动物门类的祖先接连涌现,形成了包括节肢动物、腕足动物等在内的丰富生物形态。寒武纪的开启,标志着生命演化正式迈入复杂化轨道。
正因如此,科学家将这一时期生命形态的爆发式增长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是地球生命史的里程碑,象征着繁荣与突破。或许正因其寓意着生发与勇气,产业与科技革命中,人们常以其象征突破与发展。比如近期A股表现炸裂的AI芯片公司,便以“寒武纪”命名。
产业发展中,当技术突破、市场需求和生态重构等多重力量交汇在一起,便有可能催生出一场行业的“寒武纪”大爆发。
中国家电行业,此刻正在迎来属于自己的寒武纪时刻。
过去十年里,家电行业的竞争,主要依赖规模化生产、成本优势和渠道能力,技术和功能的创新相对有限。然而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加速渗透,家电行业正在迎来蝶变。
中国家电在智能化和生态系统构建方面展现出遥遥领先的竞争力,产业集群和高人才密度铸就了产品迭代的硬实力,而出海战略的成功更为行业注入了新的增长动力。
毋庸置疑,这里有龙头家电企业受益市场红利风格因素的影响,但往深层次看,中国家电的成长驱动正在日益清晰:
1、全球化布局:中国家电通过自主品牌建设和海外并购,正在新兴市场开拓增长空间;
2、新品类带来长尾增长:小家电在技术创新下,利用供给创造需求。
这两年国内炙手可热的基金经理刘旭,在最近的路演中,提到了家电的出海逻辑。
刘旭谈到,中国家电企业具备海外成长空间,其核心竞争优势在于背靠庞大的内需市场,培养出利润丰厚的龙头企业,同时依托强大的制造能力和代工体系。这使得海外家电企业在与中国竞争时面临较大劣势。日韩企业因为缺乏强大的基地市场,全球布局难以支撑持续盈利。而中国企业在20亿人口的东南亚市场具备先发优势,该地区的未来潜力巨大。
有潜力的不仅是东南亚,中国家电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在过去两年中,都尤为迅猛。
从2023年3月份到2024年9月份,中国家电出口已经实现连续19个月同比正增长。其中,2023年,中国家电对东盟10国、拉丁美洲、阿盟22国、非洲的出口分别增长3.6%、22.4%、15.7%、23.6%。
中国家电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在新兴市场攻城拔寨。
家电市场的本质,是基于人口的生意。新兴市场(东南亚、中东非、拉美等)人口占全球比重接近70%,但家电市场零售量仅占32%。其中,部分国家的白电渗透率低于50%,空调和冰箱的普及率甚至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展望家电行业的未来,显然新兴市场更有潜力。相对应的,新兴市场也更加分散,更符合利基市场的特征,开垦起来难度也更大。
如何迅速了解当地消费者的偏好、在复杂的物流环境下保持高效的产品交付、以及在文化差异明显的地区建立品牌认同,这些都是企业面临的实际难题。
然而从卷生卷死的国内市场里杀出重围的家电龙头们,最擅长的,大概就是挽起裤脚,干字当头了。
依托于长期积累的产业制造能力、强大的供应链管理以及对市场需求的敏锐嗅觉,中国家电在新兴市场开拓中,展现出了超凡竞争力。
美的集团在巴西的布局就很值得拿出来聊一聊。
去年12月,美的位于巴西包索市(Pouso Alegre)的新工厂正式进入量产阶段。这座工厂总投资超过7亿元,占地27万平方米,是巴西家电行业近10年来最大规模的投资项目。美的包索厂年产能超100万台,主要生产冰箱和洗衣机。这座工厂不仅规模可观,更按照工业4.0的标准建设,全面应用数字化、自动化和AI技术:流水线生产效率高,还具备大规模制造与个性化定制的能力。
同时,美的在巴西的其他两家工厂分别负责不同家电产品的生产,成功帮助美的打造出完整制造生态体系。在秘鲁等拉美其他地区,美的也在积极拓展业务。
开拓产能的同时,美的通过赞助南美杯和南美解放者杯女子赛等顶级体育赛事,深入融入当地文化,快速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并持续提升品牌认知度。这种从制造到品牌的全方位布局,体现了美的在新兴市场既能贴地飞行,又能高举高打的全方位战略。
美的在拉美的成功,不仅是其自身全球化战略的缩影,也反映了中国家电企业在新兴市场的共性优势。海信在非洲深耕本地化运营、海尔通过收购通用家电切入北美市场,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兴市场,中国家电主要依赖冰箱、洗衣机、空调这样的大家电攻城拔寨;而在欧美成熟市场,中国的小家电也在大杀四方。
以近几年在海外市场异军突起的石头科技为例。今年的海外“黑五网一”大促中,石头科技的全球出货量达到了45万台,斩获多项销售冠军。
根据IDC的报告,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石头科技已经占据16.4%的全球市场份额。石头科技、科沃斯、小米、追觅等中国扫地机器人品牌对iRobot渐成吊打之势。
如果说全球化,为中国家电打开了市场空间和叙事的上限,那么在智能化家电时代,新兴品类的扩张和升级,则成为中国家电迭代国内市场需求的核心竞争优势——国内家电行业正在掀起一场供给创造需求的产品风暴。
刘旭在路演的时候说,十多年前在做家电研究员的时候,冰箱洗衣机是4000万台,如今仍然大概还是这个数量级;当时空调大概是6000~6500万台,现在是8000万台。也就是说,一个家庭两室一厅的房子,买一台洗衣机、一台冰箱,会对应买两台空调。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3年,每百户城镇居民彩电、洗衣机、电冰箱的拥有量分别达到107.2台、98.5台、101.9台。每百户农村居民彩电、洗衣机、电冰箱的拥有量分别达到了108.8台,97.6台和105.7台。
传统品类家电在我国已基本实现一户一机,渗透率近饱和。
在传统家电之外,新兴家电品类在近十年间也迎来了“黄金时期”,新兴家电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冒出。A股市场出现了莱克电器、小熊电器、石头科技等诸多新兴电器类上市公司。
传统市场竞争中,“二八定律”曾经备受推崇,比如只有少数热门产品能够获得广泛销售;但是互联网时代颠覆了这一概念,“长尾效应”开始展现其魅力。
长尾效应认为,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更关注个性化服务,非主流的消费品累计起来,能够形成一个比主流消费品更大的市场。
在国内家电行业,长尾效应表现为,用户需求更加细分、家电的使用场景更加多元化。“一人经济”、“懒人经济”、“颜值经济”等概念背后,是不同生活方式下的不同需求。由此,家电领域庞大的长尾市场不断扩张,新兴家居品类也借此不断涌现。
小米可能是家电品类扩张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根据小米三季报,第三季度“l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6.3%,达到261.02亿元,占公司整体收入的261.02亿元。家电业务俨然成为小米集团的超级业务亮点。
雷军也在采访中表示:“曾以为家电市场已经成熟到无法创新的阶段,而实际上还有巨大的创新可能性。”
强大的制造能力与成本优势奠定了基础,技术突破与研发驱动提供了动力,而智能化家电则意味着一个全新的舞台。
不同于起步时的赤手空拳一腔孤勇,中国家电行业已经形成了从上游材料加工到下游终端产品销售的完整生态;中国家电行业不仅在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上实现了双赢,更通过垂直整合和集群效应进一步巩固了优势。
垂直整合方面,以核心零部件供应为例,像三花智控生产的制冷零件、多元环境提供的控制模块等,均由国内供应链自主掌控。
这种从核心零部件到终端生产装配的高度一体化,不仅有效降低了供应链断裂的风险,还显著提升了成本控制能力,确保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动。
与此同时,集群效应也为中国家电行业提供了强大的协同能力。
珠三角、长三角等地的家电生产基地,通过全链条紧密协作,实现了从材料加工到终端销售的高效联动。在被誉为“世界家电之都”的珠三角顺德区,3000余家家电生产及配套企业分布密集,各家企业能够在50公里范围内快速找到80%的生产配件。
产业集群不仅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为企业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与强大制造能力并驾齐驱的,是中国家电企业日益显著的创新驱动与技术突破实力。中国家电行业正从单纯依赖低成本竞争,转向通过技术革新和功能升级赢得市场份额。
2001年,格力董事长朱江洪亲自率队前往日本,希望高价购买三菱电机的多联式中央空调技术,但遭到无情拒绝。日方表示,“这是最核心的科技”,不可能卖,连散件也不卖。
彼时正值21世纪初,全球化浪潮如火如荼,中国也摩拳擦掌筹备着加入WTO,以提升中国产业地位。国内大部分家电企业尚不具备核心科技,面对入世之后与国外品牌的短兵相接,行业内不乏“狼来了”的呼声。
国内家电企业逐渐意识到,如果不掌握核心技术,就无法在全球化浪潮中立足。
既然买不到,就只能放弃幻想,准备斗争。回国后,朱江洪立即组织技术攻关小组,用不到两年的时间,自主研发出了“多联式中央空调”技术。2005年,格力家用空调的销量跃居全球第一。
格力有句著名广告语——格力,掌握核心科技。也许,朱江洪才是负责打造核心科技的人,而董明珠主要负责掌握。
开个玩笑。这段格力往事也是中国家电行业的缩影:从利润最微薄的代工生产,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两端延伸,最终在激烈竞争中谋求破局之路。
直至当下,中国主要家电企业的研发投入依然在层层加码,研发人才队伍仍然在不断扩大。截至2023年,中国的家电专利申请量已经占全球家电专利总申请量的67.34%。中国正式成为全球家电第一大技术来源国。
当今市场中,在消费者更加注重个性化与场景化体验的背景下,家电的产品定位,正在从销售某一功能的产品,逐渐转变为贩卖一种生活理念,并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生活的要求。
面对市场新考题,中国家电企业不断推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产品。
以前不久登上热搜的小米分区洗衣机为例,为了满足不同的洗烘需求,小米添加了一个专门用于洗涤内衣的小滚筒,甚至设计了除螨杀菌功能。
小米于2017-2018年加入家电市场,并通过投资小米生态链,实现了在家电市场的快速布局。
参考苹果的生态经验,小米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产品互联生态系统。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小米智能设备的连接数超过8亿个,其中拥有5个以上连接设备的用户约1700万。
除了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智能家居未来发展的方向,也包括更加智能的人机交互。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渗透,有利于建立全屋智能家居系统。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智能家居或许将与健康监测设备相结合,为用户提供更加定制化的服务。
除小米外,华为、苹果、百度等公司凭借其在通信方面的技术优势,同样进军了智能家电领域。
华为的鸿蒙智家系统涵盖了华为自研的智慧屏、音箱、门锁等设备,以及鸿蒙生态产品;百度旗下的小度全屋智能产品线同样非常丰富,其中消费者比较耳熟能详的是小度智能音箱。
根据Brand Index Barometer对2024年智能家居品牌的分析,目前华为、百度等互联网企业在智能家居制造方面实力靠前。海尔、美的等老牌家电企业也在积极进行智能家电布局。
智能家电的发展得到了从国家到地方的多层次政策支持,市场规模正在快速增长。随着消费者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未来智能家电的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
中国家电行业凭借制造优势、技术创新和智能化转型,正在全球市场崛起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中国家电的出海,也不仅仅局限于世界杯、欧洲杯赛场边的广告牌了。在新兴市场国家的日常生活中,已经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家电品牌。
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品牌,中国家电的出海,不仅是在开辟市场,更是在寻找一种产业共赢的可能性。
为新兴市场提供好的产品,同时帮助建设本地化生产线、创造就业机会,随后拉动当地制造业水平、改善居民生活品质,这就是中国家电出海的共赢思路。
中国家电其实在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才是中国制造能为世界带来的独特价值?
中国制造不再只是效率和成本的代名词,而是象征着共赢、美好。中国制造连接着“一带一路”的愿景,也映射着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方式。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不仅催生了生命形式的多样性,更建立了一个互为依存、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中国家电的“寒武纪”亦如此,这个行业不仅书写了中国制造的全球化故事,更通过产业协作与文化共融,展现了中国与世界共享繁荣的美好蓝图。
中国家电出海不仅是一场技术与制造的革新,更是中国制造迈向共赢与美好的生动表达。正如寒武纪生命迸发出繁荣,中国家电的崛起也向世界证明:中国制造,不止于制造,更在赋能全球美好未来。
参考资料
[1]中国家电领跑全球——家电网
[2]中国家电产业十年复盘:它们穿越了逆全球化浪潮——第一财经
[3]从中日家电政策的历史复盘,我们能总结出什么?——申万宏源证券
[4]2024上半年中国家电市场发展报告——Gfk中国
[5]从南北两大家电集群看产业之变——新华视点
[6]中国家电,已经一只脚踏入星辰大海——WEGO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