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王劈了腿,还是50出了轨?

财富   财经   2024-12-07 17:27   上海  

很多讨论都情绪激烈的在批评,这个时代真是容易义愤填膺。我做个淡人吧,尽量心平气和的聊聊这件小事,以及背后的大趋势。

核心围绕围绕两个议题:

怎么看待宽基指数的高吸低抛?

宽基指数的进化和优化

【一】

上周五市场以大涨宽慰11月备受折磨的AH股投资者们,但收盘后上交所的一则公告,像是给指数基金的投资者们喂了苍蝇。

上证50、上证180、上证380三个上交所的重要指数,宣布调仓,其中寒武纪和赛力斯两只超级大牛股被调入了上证50,引起了争议。

特别是股价逼近600的寒王,在过去两年中,乘上了AI概念的东风,股价扶摇直上的翻了十倍。

故事的另一面则是寒武纪持续亏损、行业竞争激烈、供应链稳定性存疑,不少投资者都对其两千亿的市值心存疑虑。

A股投资者关于科技股起高楼宴宾客楼塌了的故事实在太熟悉,以至于人格分裂到像是ESTJ和INFP集合在一个人身上,一方面继续为梦想窒息,另一面又人人都明白,这是比谁跑得快的游戏。

长久以来,上证50都给投资者们一种学究和古板的印象,“傻大黑粗+低pb”是其最广为认可的标签,一下子要纳入寒王这般轻佻美艳的新贵,着实反差拉满。

上证50的投资者们愤怒的点在于,原本对寒武纪的吹拉弹唱并不感兴趣,如今却一下子被动的要买入估值高、基本面存在不确定性的资产。

这与他们追求稳定收益的初衷背道而驰,无所适从的同时,还勾起了诸多指数高位接盘的惨痛回忆,什么尼加拉瓜的奇幻运河侠、虚增400亿现金的中药巨头……往事不堪回首。

其实上证50在这方面踩雷还算比较少的,沪深300作为两市最重要的宽基指数,高位接盘的案例不胜枚举。

之前给大家推荐过邹佩轩老师的书《穿透估值》,这本讲A股生态的书,特地花了一个章节来拆解沪深300追涨杀跌。

沪深300的样本选取基于成交金额和市值排名,并以自由流通市值加权计算,成分股每半年调整一次。

这种机制在理论上支持指数上涨,因为权重股的上涨会增加其对指数的影响,形成良性循环;反之,权重会因股价下跌而降低。然而,在实际运行中,调仓周期与A股快速轮动的行业周期形成了错配。

A股市场板块轮动周期极短,常压缩至半年到一年。新兴产业股票在上涨时因市值不足未能及时纳入沪深300,而待市值达到纳入门槛时,往往已接近预期顶部,股价进入下行阶段,导致沪深300“高买低卖”。

这种机制性滞后使沪深300成为追涨杀跌的代表,显著影响了指数的长期表现。

沪深300因周期股的特殊性,进一步加剧了追涨杀跌的影响。一些流通市值接近第300名门槛的周期股在剧烈波动中频繁进出沪深300,导致指数反复“低抛高吸”。

例如,某公用事业、制造业和交通运输公司在沪深300的反复进出中,累计亏损分别达90%、60%和80%,若反向操作则可实现120%、124%和375%的收益。

从数据来看,沪深300在调仓后12个月的新纳入与剔除股票表现存在显著差异:

  1. 2006-2014年:18次调仓中,仅3次新纳入股票跑赢剔除股票,即便在牛市中,剔除股票整体表现更优。

  2. 2014-2022年:17次调仓中,仅2018年和2019年因“核心资产牛市”出现两次新纳入股票大幅跑赢,但这类牛市持续时间较为罕见。

  3. 2021-2022年:在市场风格快速切换的极致轮动中,新纳入股票指数的4次调仓中,都连续大幅亏损,远逊于剔除股票指数。

沪深300调仓规则虽看似客观,但在市场风格快速变化时期,其实难以规避高买低卖的问题。唯有寄希望于产业结构趋于稳定,宽基指数成分股的调整才可能不显得那么笨拙。

宽基指数的高吸低抛,背后是中国经济大开大合年代的颠簸,许多行业、企业在短时间内经历了大幅度的扩张和收缩。

产业政策山呼海啸,叠加经济周期风起云涌,每半年调整一次成分股的宽基指数,难免显得灰头土脸。

事物总是在起变化的,当大家都在吐槽某种不合理的时候,改变的种子,或许早已埋下。

【二】

把视野拉回到寒武纪被纳入上证50本身,在批评之外,也许有三个层面的事情可以进一步的讨论:1、要看到多层次的宽基指数正在成熟;2、指数调整纳入新兴产业是有合理性的;3、海外的指数调整规则可以借鉴。

我们分别来讨论。

1、寒武纪已经给科创50和沪深300贡献了巨大的正向收益

如果说,上证50的投资者对于寒武纪如今的高位纳入愁眉苦脸,那么科创50和沪深300的投资者对于过去寒武纪的纳入,一定是喜笑颜开的。

寒武纪纳入科创50是在2021年3月15日,纳入沪深300是在2023年12月11日。

如果说被纳入科创50还算得上是天经地义,那么被纳入沪深300多少也是有点争议的,但事后从结果看,沪深300的这一次调仓,是符合投资者利益的。

尽管上证50是老大哥,但经过一轮轰轰烈烈的指数基金大发展,科创50指数如今的跟踪基金规模接近两千亿,与上证50不遑多让,沪深300的跟踪规模更是夸张的突破了1万亿。

这背后反映了中国多层次宽基指数体系的独特优势:从科创50到沪深300,再到上证50,个股从行业细分指数到综合宽基指数的层层递进,不仅为优质企业提供了逐步走向资本市场核心舞台的路径,也完善了中国指数的市场代表性。

这种逐级纳入的机制,既能支持新兴产业的崛起,又能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本配置。

多层次指数体系的分工与互补,个股在不同阶段被不同指数纳入,因此单次调仓所带来的影响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巨大。

2、纳入新兴产业,体现了指数对经济转型方向的敏锐捕捉与适应能力

宽基指数的核心价值在于全面反映市场的结构性变化,而新兴产业公司的快速崛起,正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特征。

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逐步纳入宽基指数,虽然经常伴随着一定争议,但背后却体现了指数对经济转型方向的敏锐捕捉与适应能力。

A股是个高度成长偏好的资本市场,新兴产业龙头股的股价表现往往张牙舞爪,一年涨完三年预期是常有的事。

虽然新兴产业公司可能因高估值和短期波动引发争议,但从长期来看,这类企业往往具备更高的成长性和潜在收益。

将这类公司积极纳入宽基指数,能够更好地反映经济的前沿变化,使指数保持与时代趋势的同步性,避免脱节。

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要承认,这背后也不乏zz考量。宽基指数不仅是资本市场的晴雨表,更是资源分配的重要工具。纳入新兴产业公司,可以提升这些企业的市场关注度和资金获取能力,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助力。

上证系列指数中,被要求纳入更多的新质生产力,可能也是出于这层考虑。

3、标普500的指数委员会机制值得借鉴

标普500作为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宽基指数之一,其调仓规则在平衡市场代表性与投资者利益方面,提供了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指数委员会机制值得拿出来聊一聊,为国内宽基指数的优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标普500的指数委员会由10名标准普尔全球的全职员工组成,其中2名为主管,其他成员的身份对外保密。这种设置确保了专业性与独立性,避免外界干扰。同时,委员会每月召开一次会议,讨论指数修订事项,通过高频讨论保持对市场变化的敏感性。

决策方式上,委员会采用简单多数投票制,每位成员的权重相等,即使是主管也不例外。当出现平局时,继续讨论直至达成解决方案。这种平等的决策机制确保了调仓过程的科学性与透明性。

在职责方面,委员会不仅审查与筛选成分股,还定期评估现有成分股的表现与状况。当某些公司不再符合要求,或有更符合条件的新公司出现时,委员会会决定调入或调出。同时,针对市值变化,委员会还会动态调整成分股的权重。此外,在遇到特殊情况时,委员会具备灵活处理的权限,以确保指数的连续性与适应性。

标普500指数委员会的目标非常明确:通过协作决策,确保标普500能够始终准确反映市场变化,同时维护其权威性与市场代表性。这种机制既注重规则的严谨性,又赋予一定的灵活性,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

对比之下,国内宽基指数的调仓规则更多依赖固定周期和市值排名,虽然具备一定客观性,但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难免显得滞后。标普500的经验表明借助一个独立且专业的专家团体作为裁判,不失为优化调仓机制的一种方向。

宽基指数能够在透明化的基础上提高市场对指数编制的信任度,减少因调仓引发的争议和质疑。

最后的话

作为投资者,我们选择宽基指数,是因为它的稳定性、代表性,以及作为长期资产配置工具的低成本优势。然而,当调仓带来短期的不确定性时,投资者难免感到无所适从。

宽基指数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万千投资者的关注,一个宽基指数想要有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在市场代表性和投资者利益两个侧面做好平衡。

最近也有很多讨论,A500和沪深300的竞争,在我看来,什么样的宽基指数能够做大,关键就取决于:谁能够代表新质生产力?谁能够代表资产管理的发展方向?谁能够代表广大投资者的根本利益?

艹,怎么有点耳熟。



楚团长聊聊天
春来不是赚钱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来蚊虫冬又冷,揣好钱包待明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