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的座驾,俄乌合作的典范——安148客机

文摘   2025-01-31 18:32   山西  

点击上方“GPINTALK”关注并星标我

在这里与飞驰航空股东随机分享一些无用的航空知识


俄乌这对斯拉夫兄弟现在打的那叫一个惨烈,但是苏联没解体前好歹是一家,刚解体那段时间,俄乌因为产业链分工原因,经济互补性很强,也合作开展了很多项目,安148客机就是其中的典范。
安148的研制构想可以追溯到苏联解体之前,定位是一款70-80座双发涡扇支线客机,用来取代安-24、图-134、雅克-40/42系列支线客机。但是苏联的解体打断了这一计划,直到2000年左右,安东诺夫设计局才重拾计划,实质性推进该项目实施。
图1:雅克40支线客机
基于产业链原因,乌克兰在完成初步设计之后选择了和俄罗斯航空企业合作生产,根据2005年的俄乌合作生产协议,安东诺夫设计局主导项目,发动机由乌克兰马达西奇设计局提供,俄罗斯和乌克兰各负责一部分部件的制造工作,双方各有一个总装厂。
安148主要面向独联体航空市场,同时乌克兰也想借此打入欧美的支线航空市场,因此设计中采用了许多成熟欧美航空部件产品,主要是来自于美国和法国的航电设备。据2007年的统计,共有126家俄罗斯企业、28家乌克兰企业和47家第三国企业参与到该机的生产。
安148选择在安72的基础上进行“魔改”。安72的发动机位于机翼上方,具备出色的短距起降能力,安148则基于可靠性和维护性的考虑,改回常规的翼下发动机布局(损失了康达效应),但是依然保留了上单翼,具备在条件较差的小型机场运行的能力。当然,经过由内到外的众多改进后,安148已经脱胎换骨,可以被视为一架全新设计的飞机了。
图2:安72运输机
动力装置采用两台马达西奇D-436-148三转子涡扇发动机(不是只有RR才有三转子,苏联/俄罗斯也是三转子的资深玩家)。机身方面,安148采用了复合材料,并减轻结构重量、增加隔音设计和提高舒适性。驾驶舱机组人员两名,另设一个观察员座位,采用5个显示屏的玻璃化座舱,并采用电传操纵。
图3:马达西奇D-436-148发动机
原型机进展很快,2004年12月17日在乌克兰基辅首飞,经过两年多的测试,该飞机于2007年分别获得了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认证,并于2009年6月进行了首次商业飞行。作为一款支线客机,其载客量为75人,载客有效航程约2200公里,性能中规中矩。
安东诺夫设计局也有考虑将安148加长以及开发货运型、专机以及客/货混合运输型的计划,开发的成果包括加长型号安158客机和运输型号安178。该机的销售始终达不到预期,总产量仅47架(包括安158),绝大部分在俄罗斯,小部分则分布在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古巴以及朝鲜。
图4:安148的驾驶舱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之后,俄乌关系跌入冰点,乌克兰中断了与俄罗斯的合作生产,并结束了对安148在俄罗斯境内生产的技术支持与部件供应,最后一架俄罗斯制造的安148客机于2018年10月下线(注册号RA-61735),这也意味着安148系列飞机的停产(乌克兰境内的生产因为俄罗斯部件的断供,在2015年就已经结束)。
图5:服役于俄罗斯政府专机队的安148
2018年,乌克兰安东诺夫设计局宣布将进行安148系列飞机的国产化替代,完全不使用俄制设备(这话听着像大毛的台词),但是至今为止还没有下文。
图6:最后一架下线的安148客机
朝鲜的高丽航空目前拥有两架安148客机(注册号P-671和P-672),也是目前高丽航空中最“新锐”的客机。两架安148分别引进于2013和2015年。金正恩也曾驾驶安148飞行(虽然从视频看副驾的飞行员在小心翼翼的控制油门杆等关键部件)。俄乌冲突后,高丽航空已经无法从乌克兰获得安148的技术支持和备件,只能从俄罗斯获取部分备件,但是像关键的马达西奇发动机备件是没有办法了。
图7:高丽航空的安148客机
图8:高丽航空的安148客机内饰
图9:金正恩驾驶安148飞行


  END  




GPINTALK
随机分享有用的航空器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