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段希文墓园,我们来到“段将军餐厅”用午餐。
餐厅很冷清,用餐人仅我们一家。年轻老板娘满口流利的汉语,她说,美斯乐的生意就是这样,平平淡淡也平平静静。她问我们是否来自台湾?当告诉她,我们来自中国大陆时,老板娘兴奋地说道:“我男人就是大陆云南人。”
(段将军餐厅)
老板娘很健谈,从她滔滔不绝的话语中,我得知,她是阿卡族,世世代代生活在金三角,可以说是当地人。她丈夫姓杨,第三代华人。他们夫妇有一个儿子,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
我问老板娘,你的餐厅为何以段将军命名?
老板娘告诉我,这家餐厅有几十年的历史,原主人是段希文的儿子。好些年前段公子离开美斯乐,他们便接手盘下来了。
(家人在”段将军餐厅“用餐)
老板娘言道,美斯乐有汉人、傈僳人、阿瓦人和阿卡人等,汉人为多,有十几万,所以美斯乐人都会说汉语。
我好奇地问道,美斯乐的学校教汉语吗?
“学生每天都要学习汉语,”老板娘说:“学校每天下午四点到晚上八点是汉语课,其它时间则是泰语课程。”
热情的老板娘把她儿子的汉语课本拿给我看,课本是台湾出版,为泰国华人量身定做的,语文、数学皆有。
(台湾出版的泰国版华文三年级课本)
“我儿子虽然是泰国人,但他的根在中国,”老板娘在一旁说:“祖宗的语言不能丢了。有朝一日,希望他能去台湾或大陆念书读大学”。
“学校是政府开办的吗?”我问。
“是段将军创办的。”老板娘回答。
这位年轻阿卡女人的诉说,将我的思绪带到了几十年前......
公元1965年,汉军在美斯乐已落脚四年,人口多达十几万,其中家属人数约七八成。由于不再打仗了,军人的孩童无需当兵扛枪,而他们正是读书的年龄。
为此,段希文将军一直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即在美斯乐开办学校。可有人认为,我们身为难民,生存尚难,办学可有必要?
段希文将军缓缓而言:“正因为身处异域,方感办学之事急迫。若将来我们的后代不识汉字,不懂中国文化,久而久之,甚至连中国话也不会说,我们岂不愧对列祖列宗?即使百年之后,我们的后代也会诅咒我们的!”
沉思片刻后,段将军继续说道:“我想了很久,一定要办学堂,请有文化的人来做先生,确保中华民族血脉相传。”
说到此,段将军立身而起,掌击案头,高声而言:“兴盛中华,就叫兴华学校!”
于是,由段希文将军个人出资、美斯乐有史以来的第一所学校----兴华学校在金三角落成。
(美斯乐兴华学校)
可困难接踵而来:汉军中文化人甚少,教师难觅,教材尚无......
尽管如此,学校还是如期开学,“人之初,性本善”的读书声回荡在美斯乐。
历史的进程常常不可思议。有谁能想到,大陆开展的“文化大革命”及其上山下乡运动,竟然与千里之外的美斯乐连在一块。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一天,一名自称是段希文侄儿的青年学生来到美斯乐。这位学生告诉段将军,大陆的学生不再念书,只能上山下乡当农民,成为“知青”了。由于不愿种田当农民,故偷渡国境投奔美斯乐。
段希文当即召集汉军首脑会议,将侄儿投奔美斯乐一事告知众将领。看着大家茫然不知所措的表情,段希文笑道:“我们的学校不是要先生吗?我们不是难觅教书育人之才吗?大陆的上山下乡正为我们解决了燃眉之急。这是天赐良机呀!这么多有文化的学生,大陆不要,我们要!让他们做学堂的先生。今后凡是投奔而来的大陆学生,我们要以礼相待。”
随着大批知青的到来,这支筚路蓝缕的汉人部落像是注入了新鲜血液,逐渐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兴华学校的教师几乎都是来自大陆的知青。
我以为,段希文将军兴办学堂和收容知青的举措,实乃高明之策,颇有远见和胸怀。
当年知青投奔金三角大体三种途径。一是参加游击队,成为反政府武装的一员;二是无奈之际越境加入贩毒吸毒的队伍,甚至投靠毒枭坤沙;三是直接进入汉人学校教书。
随着乌托邦精神的消逝,加入游击队的知青有部分辗转返回大陆,更多的或与贩毒吸毒为伍,或流离失所魂断金三角;也有部分投奔汉军,或在汉军的引导下成教书先生。
“兴华学校现在还有知青教员吗?” 我问老板娘。
“他们多离开美斯乐,或去了台湾,去了美国,定居于美斯乐的也退休了。”老板娘答道。
离开“段将军餐厅”,我们径直去了兴华学校。只见段将军雕像屹立于教学大楼之前“。
看来,美斯乐没有忘记这位学校的创始人!
一位年轻的老师动情地说,他曾经的先生就是一位当年的知青。如今,先生虽已离去,但他教出的学生,很多毕业于台湾、香港,甚至美国的大学,也有受教于曼谷、清迈或清莱的大学。
“今天,我们长大了、成才了,感恩美斯乐,感恩知青老师,我的志向就是当一名教员。这不,我回到兴华学校,拿起了老师当年的教鞭”。
在兴华学校,我面对段希文将军的雕像,深深地向他鞠躬致敬。
(未完待续)(2023年7月修改于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