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说江西(三)辉煌的江西文化(2)

文摘   文化   2023-11-09 23:07   上海  

   (三)哲学方面。唐宋以来,江西的哲学家似群星灿烂

   在两千多年华夏历史的长河中,儒学、理学和心学是哲学的主要脉络。宋代,理学应运而生。理学乃儒学发展的新阶段,其奠基者为周敦颐,代表人物是朱熹。

(理学鼻祖周敦颐)

   周敦颐原籍湖南道县,他长期在江西为官,后隐居庐山北麓莲花峰下,他认为自己是江西九江人。朱熹是江西婺源人,他与程颐致力于理学研究,被称为程朱理学。在同一时代,心学辉煌登场,宋代的陆九渊是心学开创者,明代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其“知行合一”理论对心学的发展意义重大。陆九渊是江西金溪人;王阳明是浙江余姚人,可他的生涯及主要学脉的形成与江西休戚相关。故心学也被后人称为“陆王心学”。在宋元明三朝,追随程、朱和陆、王的学者很多,形成了强大的哲学阵营。收录于《哲学大辞典》中宋明时期的哲学家江西有50人,占同期全国哲学家的16%强

(千古奇人、心学智慧-----王阳明)

   程朱理学将社会伦理上升为终极规则,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理”存在于万物之中。但“理”却有个大敌,即“欲”。所以程朱理学认为,用客观世界的“理”,去对抗主观人心的“欲”,才是世界的本质。或者说,为了追求理想中的崇高道德,可以牺牲人的所有欲望,包括人性的基本欲望。于是,“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成为道德伦理规范的绝对权威。而“人”作为道德实践主体的能动性,则遭到忽略。

   心学代表人物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天地万物都在心中;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300余年后,中国出现了一位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阳明心学是对陆象山心学的继承和发扬。

(朱熹与陆九渊 鹅湖书院学术交锋)

   理学与心学多次亮出锋芒、论剑华山,最著名的是朱熹与象山的“鹅湖之辩”【1175年在江西铅山县的鹅湖书院,朱陆之间有一次意义深远的哲学辩论】。虽然“鹅湖之辩”彼此均未说服对方,却影响中国思想界八百余年,至今依然。

总之,那个时代的江西是向中国、向世界、向历史奉献大师的年代,向人类撒播文明的年代,是个了不起的、令人骄傲的年代!

   (四)宗教方面。中国的宗教以佛教和道教为主流,而江西是佛道两教的源流之地,形成了庞大的宗教派别。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正一派的发源地在江西鹰潭的龙虎山,创始人为东汉张道陵和他的曾孙张盛。晋代的许逊(真君)在道教中形成了万寿宫系统,成为独树一帜的道门分支。以后,万寿宫被江西人带着行走天涯、浪迹九州。尤其在明清时期,随着江西人的足迹,全国各地共有万寿宫一千多座。万寿宫已成为江西的象征。

   佛教是印度传来的宗教。庐山东林寺是中国佛教十派之一的净土宗祖庭,创始人为晋代慧远大师。慧远应该是首位对佛教进行改革的人士,他提出“口念佛陀,心注西方,坐禅修定,息心忘知”十六字真言,以“南无阿弥陀佛”代替繁杂的念经礼佛。由于净土宗念佛修行简单,在民间得以广泛流传。所以胡适说,庐山东林寺体现了中国佛教化、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

   中国最大的佛教派别是禅宗,他普及佛教的步伐走得比净土宗更远、更彻底,坐禅修行更为简单。先是口念阿弥陀佛即可,以后发展为“心中有佛”即可,如“酒肉穿肠过,佛主心中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

   唐代以来,禅宗在江西获得很大的发展。一方面,江西厚重的文化底蕴奠定了禅宗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就个人行为而言,唐代的行思和尚功不可没。

行思和尚乃江西安福人,他在广东南华寺拜六祖慧能为师,成为慧能的大弟子,被佛门称为七祖(禅宗共有六代祖师,其传承以衣钵为象征,可衣钵传到六祖慧能后就停止了。由于没有衣钵传承,就无法认定正统与旁系,故天下禅宗没有公认的七祖)。后行思和尚回到吉安清原山静居寺传法,创立佛门三宗即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

      另有禅宗第八代马祖道一,师从六祖慧能另一位大弟子南岳衡山怀让,得法后至江西传法,庐山马祖洞、靖安宝峰寺、鹰潭和赣州的马祖岩等,都是他传法修行的场所,他创立的门派为洪州宗,其祖庭乃南昌佑民寺。

      后洪州宗衍生出临济宗和沩仰宗。临济宗又衍生出黄龙宗和杨岐宗。黄龙宗创始人为慧南禅师,其祖庭在江西修水黄龙山。杨岐宗开宗者为方会禅师,其祖庭在萍乡上栗县杨岐山。

       临济、沩仰二宗与曹洞、云门和法眼三宗被称为“禅门五宗”,加上黄龙宗和杨岐宗,合称为禅门“五家七宗”。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怀海禅师(江西奉新百丈寺主持)整饬戒行,创立了禅门宗规,这就是传承千年的“百丈清规”。

(天下清规出百丈)   

   佛教源于印度,历来实行“供养制”,即僧人通过乞食获得日常供养。佛教传入中国后,怀海禅师尽改僧尼沿门托钵,不事劳作之旧俗。他大力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农禅并重的佛教生态。这就是禅门宗归——百丈清规的内涵构成。天下清规出百丈。此举从江西起步,不仅奠定了禅门的经济基础,更是大兴农禅之风,进一步推动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唐朝布袋和尚(即弥勒佛祖)诗吟: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此诗可谓“寓禅于农,农中悟禅”,将禅者的农耕建立在佛教戒律和伦理的基础之上,即农禅并重的生动写照。可谓处处佛堂处处禅,禅就在日常的行住坐卧之中。

   从禅门“五家七宗”到“百丈清规”的确立,表明佛教中国化趋于成熟和完善,这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江西这块文化底蕴厚实的沃土。正可谓,历史的天空群星闪烁,江西处处书卷气,千年飘逸!

   (未完待续)

   (2023年3月修改於洪城)

阿木林 闲言碎语
阅读功能、群发功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