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说江西(六)近现代江西社会状态

文摘   文化   2024-02-28 20:57   江西  

      (一)经济状态。经济状态而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江西的经济状态确实表现不佳。全省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人均收入,分别只有清朝末年及民国初期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和六分之一不等。那时南昌有首歌谣:“江西穷、江西穷,只有一万二千铜”!其指向为南昌佑民寺供奉如来菩萨铜铸塑像的重量,意思是江西的财富仅此而已。彼时的江西,农村破产,工商凋零,经济衰退......一些地方甚至饿殍遍野,人民生活穷困潦倒。

(江西安义人熊式辉)

      1934年以后,江西经济曾经有过短暂复苏。这是江西安义人熊式辉的功劳。1932年,熊式辉出任江西省主席后,为家乡的发展做出了一番事业。其主要表现:一是推进了南昌市政建设,如兴建公园、治理市区湖泊、修筑马路等,并以历代乡贤大名(或字、号)命名南昌市的一些街道,且沿袭至今,如永叔路、叠山路、象山路、船山路和榕门路等;二是推进了全省公路的建设,并修通了浙赣铁路;三是促进了全省纺织工业的生产和销售;四是以浙赣铁路通车为契机,组织全省60多家企业在杭州、南昌两地分别举行浙赣产品联合展销会,不仅有力推动了景德镇瓷器生产,还带动了本土其他工业产品的生产,并形成了热销多年的好势头。彼时的江西,虽然积贫积弱,社会经济却获得了罕见的发展。据说,熊式辉接任赣省主席时,省财政账户只有15块钱盈余。10年后离任时,省财政年盈余500多万元。可时运不济的是,日寇的入侵,将刚起步的经济向好态势毁于战火之中。

      (二)观念状态。由于经济衰退,近代江西人的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文化和习俗逐渐趋于保守。清朝后期及民国前期各种媒体对江西人的评价是:“江西物产虽丰,可风气未开”。上海《东方杂志》载文:“江西官绅多半奉行故事”。其意为,江西的官吏或绅士只知按旧日老办法、老规矩办事,而不思进取,缺乏创新精神。上海《民国日报》直接了当地指出:“江西人素来保守”。

(上图:民国二年八月号《东方杂志》,下图:民国五年二月二十二日《民国日报》)

      当年有位在江西任职的江苏人深有体会地说:“江西守旧,思想开化难于他省”。南昌书院主讲、湖南人皮锡瑞比较赣湘两省社会风气后直言:“江西风气难开,一人何能为力?湖南官绅同一志向,谋事必能成。” 

(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

      最严厉的批评来自谭嗣同,他很不客气地指出:“江西习俗守旧,愚如土番,上无开民智之官,下无通民情之学会,一睹俗人妇孺意计中所不能有之雄图霸业,势必群然奔骇,不恤出死力以相沮挠,则忧而败。” 话虽“刻薄”,却反映出江西的风气。当时的江西人,沉浸在“读书做官”的美好理想中无法自拔。

        清末在京为官的江西人胡思敬在《国乘备闻》中说:“江西人嫁女,必与秀才”应是这种心态的反映。

      也有人认为,赣鄱大地东、西、南三面环山,地势南高北低,水流向北多水患,风水不佳。存在决定意识,其表现:一是缺乏大视野,看不懂商品经济。二是性格保守,易内耗,对人的局限多,以至于人才外流外溢。,赣鄱岂能踏歌而行?

      当然,上述评价未必完全正确,但在经济全面衰退的打击下,江西人确实转为保守,固守田园经济、黄土文明,以封建士大夫的意识鼓励自己与革新、现代化相抗衡!

     (三)行为状态。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著名作家刘上洋先生认为,江西老表性格为六个特点:

      一是温和守矩,但缺乏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二是不排外,但善于内讧。三是有小聪明,但缺乏大视野。四是会读书,可缺乏创造力。  五是有强烈的官本位意识,可缺乏市场经济观念。  六是容易满足,可缺乏刻苦耐劳精神。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江西人对此颇有同感。在自给自足田园经济的的状态下,江西经济在特定时期有特定的优势。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因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国粮食紧缺,而江西粮食富余,且大量调出支援缺粮地区。据说1961年9月,周恩来总理在庐山参加中央工作会议后,来到南昌视察。江西省委负责人杨尚奎和刘俊秀等人与周总理共进便餐,边吃边谈工作。当刘俊秀向周总理敬酒时,周总理说:“敬我酒可以,但有个条件!” 这个条件就是:干一杯酒,江西要增加外调粮食一亿斤。总理说,我们干三杯酒,增加三亿斤外调粮!当时国务院下达江西外调粮的任务是十二亿斤,增加三亿便是十五亿斤了。虽然勉为其难,但江西省委表示,国家有困难我们理应大力支持。此事足以表明江西经济的领先地位。但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江西(农耕经济)的优势悄然而退。虽然江西历史上曾有宋应星所著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表明17世纪(明朝末年)江西工艺技术高深。可历史并不代表今天。尽管17世纪的成果今天难以寻觅,可江西人总是沉湎于历史的业绩或辉煌之中。因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观念陈旧、踉跄而行,不可避免地慢半拍,甚至落后一步。

      “白米饭、木炭火,神仙不如我”,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江西人缺乏勤劳刻苦、开拓创新精神和“容易满足”的写照。在这种心态下,自然观念陈旧、惰性泛滥。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一个冬季,我出差到井冈山,当时茨坪正在扩建人工湖、修筑湖心岛。冒着严寒掘土挑担的民工皆来自浙江等地,而身着棉衣、提着火笼取暖,在一旁看热闹的尽是当地老表。他们认为,又不是没有饭吃,何必赚这个辛苦钱?

      我有一位同行,是随父母移民江西的浙江新安江人。当年迁徙江西永修县时,安置点不仅交通不便,自然条件也最差。可经过十几年的奋斗,穷山恶水、土地贫瘠的移民安置点已成为当地最富庶的地区。比较而言,江西老表逊色一筹。,当市场经济的大潮席卷大地时,浙江人能够把生意做遍全国,甚至世界,而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的江西人,不是左顾右盼,就是止步不前,很难把事业做大做强。

      今天,江西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江西人的思想、观念、视野和精神尚需跨上新的台阶。这是江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选择!

           (THE END)

       2023年3月---7月修改於洪城、申城

     

阿木林 闲言碎语
阅读功能、群发功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