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项 —— 一个消亡的民族

文摘   文化   2024-05-22 13:49   浙江  

   在华夏大地西北,有一座高大挺拔、如横空出世的条状山脉横亘于宁夏与内蒙之间。它以连绵500里的伟岸身躯,挡住了腾格里沙漠袭来的寒沙与风雪;它和九曲黄河一道,灌溉、滋润河套平原,养育出了“万里黄河富宁夏”的广袤绿洲。此山便是贺兰山

(贺兰山横空出世)

   造访宁夏,贺兰山必是“打卡”之地。

   出银川城往西,一条宽阔笔直的大道将我送到贺兰山下。望着绵延于茫茫戈壁之中的雄伟山体,我的思绪穿越时光隧道,返回千年前的岁月。

   我看到,居住于西南大草原,盘桓在四川、青海、西藏交界处的党项族人,因不甘忍受吐蕃王朝的袭扰,经唐王朝许可,移居西北贺兰山下。那一年,贺兰山迎来了一个新的族群!

   贺兰山下,党项人李元昊与其祖父李继迁、父亲李德明经过长期的准备,当其实力足以强大到可以与大宋、辽国对峙时,一个新的王国傲然立起公元11世纪上半叶(1038年)西夏王朝登上了历史舞台。

(李元昊鏖战大宋与辽国)  

   从此,贺兰山下战马长啸、杀声四起,黄沙残阳、尸横遍野。党项,这个强悍的民族,它骑兵的铁蹄摇撼着大宋王朝的江山;他们手中的弯月刀打击、抵御强大的辽国与金国。

   能征善战的神武皇帝李继迁在与吐蕃作战中阵亡。其子——光圣皇帝李德明认为,贺兰山乃龙脉之地,在此建陵可保国泰民安,造化子孙万福。于是,500里贺兰山迎来了第一位皇家的魂灵。至此,西夏历代皇帝及贵族大臣均在贺兰山下建造陵墓。

   直到今天,这些承载着西夏历史和文化的陵墓群还散落在贺兰山麓,尽管遭受漫长岁月的侵蚀和战争的破坏,但遗址犹在,贺兰山忠实地守护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贺兰山下西夏王陵区)

   走进西夏王陵区,满目荒瘠凄凉,一派衰败景象:破损不堪的9座皇帝陵和200多座陪葬墓,蜷缩于贺兰山下50多平方公里的戈壁滩上。谁曾想到,千年前,这里是何等的气派、肃穆与神秘。

   那座酷似“金字塔”号称“泰陵”的陵塔,即为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陵墓。虽经岁月与风沙的吹打,“泰陵”周边的陪葬物已回归自然,但依旧宏伟的塔体仍然衬托出李元昊的豪气与霸气。

   历史上,李元昊确实霸气冲天。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祖制,即全盘否定唐宋礼仪,限国人三日内秃发,只行番礼,违令者斩。其次,废除唐宋皇帝所赐李、赵姓氏,使用党项纪年等等。再,他大举进犯中原,强占了大宋疆土无数。当时西夏的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

   

(西夏王朝开国皇帝李元昊)

   除了霸气,李元昊还颇具文人气质,他创造了西夏文字,推动了西夏文化的兴盛和佛教的传播。对西夏经济发展,李元昊也格外注重,在他的主导下,河套平原农田水利得到了明显改善。

   那个年代,西夏王朝实力显赫、睥睨天下,挥师中原、扩充疆域,兴旺农耕、弘扬文化。他们是何等气派啊!面对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所取得的辉煌业绩,踌躇满志的李元昊,岂会把大宋王朝放在眼里。

   睹物思人,伫立贺兰山下,仿佛还能触摸到骄横、霸气的西夏皇帝脉搏的千年跃动!

(西夏王泰陵)

   泰陵坐北朝南,陵前碑亭内曾耸立为李元昊歌功颂德的石碑,神道两侧也曾伫立文臣武将的石刻雕像。这些曾经的辉煌今天当然无处可寻,但在当时,李元昊即使乘鹤而去,也要统领他的文臣武将、百万雄师。

   可惜百年功业毁于昏庸,西夏王朝共传10帝,在仁宗李仁孝之后,国势衰败,辉煌不再。公元13世纪(1227年),成吉思汗的铁骑撕碎了西夏王国的残躯,蒙古骑兵攻入西夏都城兴庆府(今银川市)。按照成吉思汗生前秘旨,将西夏王国所有党项族人氏,从皇帝到大臣,以及兵、民尽数杀戮,全部处死。

   就这样,曾在中国历史上威震一方的西夏王朝,历经190年后惨遭灭亡。党项,作为一个民族也从此消亡。虽然一座座高大的土筑皇陵,仍然默立风雨中。但大漠孤烟,衰草残阳,昔日的皇陵不再气派,只有贺兰山紧紧地守护着它。

   历史仿佛注定了贺兰山与党项族神脉相连,命运相交。因为,只有在贺兰山下,才能依稀寻觅到这个消亡民族的踪影和昔日的辉煌,才会记忆起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强悍的民族。

   党项族消亡了,只有贺兰山还在为它书写历史......

阿木林 闲言碎语
阅读功能、群发功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