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学不会,是因为“识字量”不够!
文摘
2024-10-20 11:49
安徽
“学拼音是干啥的,可不就是为了增加识字量么?如果识字量够了,学拼音干啥?”“识字”和“拼音”,在我看来,有一个先后顺序。就应该,先搞定识字量。经常收到这类留言:后悔没给孩子报名幼小衔接班,一年级鸡飞狗跳,时光倒流,高低报一个拼音。
识字量不够、数学没计算基础、拼音不会连读、英语完全零基础……
为了“解决”问题,就会把希望寄托在“幼小衔接班”。坦白说,兔姐还没正式进入小学,我也不没体验过幼小衔接班,我不知道报名了之后,会有怎样的奇效,我也不知道不报名,是否就一定会“落后一大截”。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一个暑假的幼小衔接班,老师能教授的知识量有限,孩子可以吸收和运用的,更加有限。
如果寄希望于暑假2个月的“突击学习”,不如在幼儿园阶段,细水长流式地引导。
以最具争议的“o”为例,“大公鸡喔喔叫”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欧”这个音。学了9年义务教育,才发现,不但教不了孩子,自己也得回炉重造。指望幼小衔接班的老师,但他教授的内容,与所在小学语文老师一致么?
网上有家长分享的视频,单个音节发音正确,连在一起就飘了。
要搞定拼音,我有一个不成熟的观点:应该先搞定识字量。从孩子的生长发展规律来看,他们对图形的认知和记忆能力更强,很多孩子在写自己的名字时,即便不知道每个字的正确笔画顺序,也能“画”出来。因为他们脑中已经把字形,转变成了画面,并形成记忆。在小学之前,孩子并没有接触过这样的一种发音方式和规律,突然要学习,会觉得规律多又难。小学初期的孩子,对于规律的掌握本就不熟练,用掌握发音规律的方式,增加识字量,对孩子来说,是一项考验。如果,一个孩子能“先识字,再学拼音”,他就能用认知的字,推导拼音规律,方便理解和总结规律。比如,爸=b+a;发:f+a,声母不同,韵母相同。 窗、床、闯、创=chuang,拼音一致,音调不同。当拼音的规律总结和掌握的差不多之后,再运用这个规律,认识新的字,就像开了挂,能在短时间内认识更多的字。所以,“学拼音”不能先学拼音,而是要有一定的识字量,通过认识的字,去引导发现拼音的规律。
这样操作,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o”的发音究竟是“喔”还是“欧”,已经不重要了,在具体的文字上,会灵活运用就行。增加识字量的方式有很多,亲子阅读、识字绘本、生活所见即学等,用自己和孩子能接受的方式。
看看动画片、听听音频,比直接把孩子“塞进”补习班,有趣的多。“喜马拉雅”APP里面搜“碰碰狐拼音儿歌”,里面的音频将拼音制作成儿歌,可以帮助孩子“磨耳朵”,听一听找找感觉。
用动画和故事的形式把拼音的规律进行演绎。看完了之后,还可以用视频进行磨耳朵,听音频的过程中,就是复习。当然,对于已经进入小学阶段,这类动画片可能会觉得幼稚,还是建议增加识字量的同时,推导拼音规律,高效且有成就感。
喜欢的朋友,点赞、关注,转发吆!
设为星标,不错过下次推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