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一顿操作,终于把姐弟俩成功送到学校,趁着空闲拿出手机。一条信息映入眼帘,天塌了。兔姐的老师在群里发布了一条信息:早上入园穿园服,带象棋练习册。
把书交给老师的同时,同班的另一位家长也顺势完成了交书工作。
原本我并不打算送书,让兔姐自己“品尝”书本没带,上课没工作书学习的困境。
后来转念一想,象棋是今年国庆节之后才开设的课程,对于课程安排时间和计划,孩子可能还不清晰。兔姐班级每周五,都会开展户外跳绳学习,有个周五的早晨,兔姐上学忘记带跳绳。对于,已经明确且自知的事情,兔姐“不放在心上”,我也会“摆烂”。询问班主任,“拒绝加送是否可行”,得到了肯定的答复。虽然当天因为天气,未能如愿让孩子感受“苦果”,但至少,我的态度摆出来了,“有些时候,妈妈也靠不住”。经常路过小学门口,听到家长们聊天,互相打听“今天的作业有什么”。对此,心存疑惑,孩子的作业老师应该在教室布置过,为何给家长们收到的信息却不一致。
让孩子,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是幼儿园大班,就一定要培养的认知。
未来,我可不想围着孩子,找书、找笔、找衣服、核实作业,所有与学习有关事宜都需要自己负责。这个时间观念,不仅仅是时间的具体规划:几点起床、几点做作业,用时多久,还包括一周七天,具体每天的课程安排。
在低年龄阶段,孩子很容易把“昨天已经发生的事情”,变成“明天可能会发生的事情”,也有可能会把“接下来两年的安排”混为一谈。
这也是为啥,小学生的家庭,都会有一个课程表,方便孩子观看时间进程。
幼儿园到小学,时间过得很快,三年时间,在固定时间安排亲子阅读,识字游戏等,可以让孩子静下来。
能静下来的孩子,慢慢就能接受“无聊”的上课时间和回家做作业的时间。
对于“放学先写作业还是先玩”,我倒觉得没有一定的标准,根据孩子的生活习惯和性格来定就行。
怎么能更快的安静下来,进入学习状态,是个考验。
3.学习环境
专注力差的孩子,一定不能在桌面放很多东西。哪怕是准备写英语作业,也不能把数学作业放旁边,注意力很容易被吸走。
桌面最适合放的东西,除了要写的科目作业书本,还有一个时钟。
“已经过了20分钟了,还没写完。”
对于这样的表述,其实孩子并不能直观感受20分钟到底有多久,一个可视的钟表和时间计时器,就能起到提醒的作用。
推荐这种计时器,两种模式,可以更加清晰看到“时间在流逝”。
越接近义务阶段,越感觉知识本身不重要,重要的反而是那些被忽视的小习惯。
比如,让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开始安排“放学——睡前”这段时间到底该怎么过,能让孩子有很好的掌控感。
哪怕,刚开始的计划全部都是玩,也没关系,“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是父母放手的第一步。
之后可以逐步的鼓励和引导,把“学习”也纳入其中,能让进入小学,少了很多排斥和不习惯。
综合来看,其实这些都属于“自理能力”,只是范围更广,要求更多,内容更丰富。
喜欢的朋友,点赞、关注,转发吆!
设为星标,不错过下次推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