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一生气,父子俩都挨骂!

文摘   2024-11-09 11:59   安徽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早上上班高峰期,走进来一对父子,电梯门打开的那一瞬间,我就感受到了一股超强的低气压。

果然,电梯门刚关上,爸爸就开口了。

“事情的起因是,你要吃那个坚果拌牛奶。以后,妈妈做什么,你就吃什么,这样我们俩都不会挨骂。”

老父亲一边帮儿子整理书包,一边无奈地说道。

一脸愁云,差点让我在电梯里笑出声。


故事的发声,太容易脑补了。

妈妈大清早做出了营养美味的早餐,儿子想换个选择,结果就是,妈妈震怒,父子俩通通挨骂。

兔姐也曾挑剔过我准备的食物,明明已经做好了饭菜,她非要吃面条。

我有一种劳动成果不被看到的委屈感,突然迸发,进而变成了怒火,只丢下一句话:“我做什么,你吃什么。”

好在,兔姐没有继续争辩,兔爸也不在身边,怒火没有蔓延。

要不然,肯定会上演一场,妈妈生气,父女俩挨骂的场景。

我小时候就经常处于这样的场景下。

不管是我们姐弟三人谁做了“错事”,我妈都会一碗水端平,没一个人能跑不掉,个个一顿骂。

那会,最佩服的就是我妈的记忆力,能找到那么多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出来,每个人“值得生气的点”,还都不一样。

最终,战火得以熄灭,还是得靠我爸出马。

细数20多年婚姻生活里的委屈,扛下了所有。

被劈头盖脸一顿骂,甚至都不知道导火索是啥的老父亲默默地受着,终于等到了情绪发泄完毕的那一刻。

“妈妈”是一个奇怪的生物。

孩子犯错了,会连累爸爸,爸爸犯错了,大概率不会让孩子承担怒火。

毕竟,亲生的。


最近在听樊登读书,听到他说了一本书,叫《非暴力沟通》

这本书有一个核心观点,在沟通的方式上有三个步骤。“摆事实”“说情绪”“提需求”。

用这个方式沟通问题,不管是亲子话题、亲密关系还是职场需要,都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又不会被情绪所主导。

比如,前文中提到的,孩子不想吃妈妈准备的早餐。

第一步,摆事实。

“妈妈,这个星期已经有2天早饭是吃面条。”

具体的时间,具体的饮食结合摆出来,这就是事实。

书中说,“好几天”“好多次”听上去是事实,但却不是。这是常见聊天状态的陷阱。这都属于,自我感知之后的判断和总结。

第二步,说情绪。

“新买的小零食放在那,一个都还没吃,我有点着急了。”

第三步,提需求。

“我今天早上可以吃一半面条,再吃一盒坚果拌牛奶吗?”

这一套操作下来,老母亲大概率不会火冒三丈,指责儿子“不懂事”“挑食”“不尊重劳动成果”。

这个观点,其实跟《看见孩子》那本书有点殊途同归的感觉。

就是所有能感知到的“坏情绪”和“坏行为”,都是因为,有一个需求没被满足。

妈妈的“暴脾气”,是因为付出没被看到;孩子的无理取闹,是因为零食诱惑没被看到。

两人的交流不在一个点上,从而爆发了矛盾。

大部分家庭沟通,都没有解决“被看到”这个问题,大部分家庭争吵到最后,都试图解决“情绪失控”的问题。

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需求被看见呢?

说,不带任何观点和偏见的说。

在事实面前,解决情绪。

顿悟了。

用这个公式,刻意练习,发现确实能解决很多“战争”,当我直接说出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时,愁云一下就走开了。

最近听书老上头了,也推荐各位去听樊登的读书会,让大佬给你读书,提炼出来的各种核心观点,可以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小麻烦。

欢迎扫码交流,养娃路上的那些事。
共同成长~


喜欢的朋友,点赞、关注,转发吆!

设为星标,不错过下次推送啦~


Busy Kids
在孩子的成长中,再过一次童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