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家长必看纪录片,能解决不少“焦虑”
文摘
2024-09-24 14:17
安徽
今天收到了来自姥姥的“最后通牒”:明天早上,你去送孩子们上学。姥姥要撂挑子了,原因是,受不了豆弟早上进幼儿园那委屈巴巴的样子。
“早上出门开开心心地,路上也有说有笑,把姐姐送进教室,弟弟情绪也都正常,到他自己教室门口,说不想去,哄了很久还是哭了。”
弟弟一哭,姥姥跟着难受,“眼不见心不烦”,所以想出了这一招,早上不想送孩子上学,但是晚上接孩子可以。
面对姥姥的“心酸”我突然想起来,之前看过央视拍的一个纪录片,奶奶辈的人在跟老师了解孩子一天状态的时候,哭的稀里哗啦。总共12集,从“出生”到“死亡”,12集,就是一个人的一生。其中,第二集《上学》有50%的内容拍摄和讲述了幼儿园小班的生活。
这个纪录片在兔姐小班的时候我就看过,当时是为了了解幼儿园一天生活安排,也想看看别的城市幼儿园教学活动安排有何不同。今年豆弟入园,我又看了一次,发现这里面很多场景似曾相识。特别是早上入园,孩子们崩溃大哭的样子。在幼儿园门外、二楼走廊、三楼教室,都能见到。揪心的爸爸妈妈、失落的爷爷奶奶……
在这一集里面,基本能看到幼儿园每日安排场景,入园、活动、午餐、午睡、放学。
所以,如果孩子送进公立园,又没有监控画面和照片分享的,可以看看这一集,对幼儿园生活就能有个大概的认知。
当然,每个幼儿园教学内容和管理模式不同,纪录片里面的幼儿园为了缓解小班孩子的分离焦虑,特别邀请了大班的哥哥姐姐帮忙穿衣服、喂饭。这样的接触,对于“很喜欢和大孩子一起玩”的幼儿心里,确实有一定的安慰。
纪录片里还有一个镜头,是放学之后老师被“围堵”,核心关注的是孩子在幼儿园“吃喝怎么样”“屎尿有几次”。坦白说,幼儿园老师每天要面对20-30个孩子,每个孩子每天吃喝拉撒到底有几次,真不一定能记得住,问了也是白问。家长可以关注孩子是不是一放学就要去卫生间,或者日常如厕规律等,引导孩子“大胆在幼儿园尿尿,然后找老师帮忙”。如果说《人生第一次》这个纪录片,能让你看清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和孩子的状态,那,幼儿园碰到的具体问题,应该如何引导?
这个纪录片时间超长,1个多小时,也可以称之为“电影”,被称为幼教人必看的纪录片。在《小人国》里,有几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孩子,有遇事哭闹型的,有冷静孤僻型,有活泼霸道型,不同孩子的性格,在幼儿园里,会有不同的“应对之策”。这个片子里,你能看到幼师们都是冷静的,遇事都是讲道理的,不会对孩子表现出不耐烦、吼叫,甚至是拖拽。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个男孩,因为过于调皮,一直挑战“权威”和“规则”,老师们依然用温柔且坚定的语气告诉他,孰是孰非。哪怕是“罚坐”,孩子也没有感受到被惩罚,而是“一个空间去冷静自己的情绪并反思”。并且,老师全程使用礼貌用语“请”。影片中还出现了一幕,因为“皮孩子”过于顽皮,让家长们“震怒”,集合到学校“逼迫”学校让孩子转学。
现实生活中,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学校肯定在家长反对之前就将孩子“劝退”了,但影片却完全不一样。老师顶住压力,从孩子的成长和交际上分析,那个所谓的“皮孩子”也有优点,他男性的那一面,是幼儿园很多孩子所缺少的。
当他的“野性”、“领导力”有释放的空间时,“刺头”成为幼儿园最受欢迎的人,能独立处理矛盾,能创造游戏制定规则。很多幼儿园会专注于培养孩子的“乖巧”和“守规矩”,对于“不听话”的孩子,不是采取“绑在身上走哪带哪”,就是“开辟专属区域与群体孤立”。这部影片,不仅适合幼师看,更适合家长看,在具体的生活中都有借鉴作用。特别是家里有个“小刺头”或者男孩子,影片里幼师的处理方式,都值得参考。
喜欢的朋友,点赞、关注,转发吆!
设为星标,不错过下次推送啦~